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公路线形和全景透视图计算机绘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透视图是评价公路线形设计的有效工具公路设计阶段,人们就想知道公路在竣工后是什么样子,透视图则为你提供了拟建公路竣工后的“照片”。公路是一空间带状构造物,在设计时,原则上要求平面、纵面、横断面综合设计,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已把优美的空间外观看作与行驶力学上的安全一样重要,这就更加需要平纵线型的协调和横断面设计的合理,那种只根据平纵线形的研究,来实现其顺畅、连续又可预知的良好线形的设计,确非易事,若待公路建成之后才发现线形视觉不  相似文献   

2.
山区干线公路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并兼有旅游道路的特点,由于公路等级低,道路线形及其组合关系存在较多不合理现象,同时缺乏恰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导致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通过对S311干线公路线形的核查和分析,提出了道路线形设计原则与合理组合形式,以及用生态防护来改善交通安全和环境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运行速度的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城  邹静蓉  高琼  李志勇 《公路工程》2009,34(4):64-67,93
公路线形条件与公路交通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顺畅的线形是行驶安全的基本保障.从提高道路安全角度出发,对公路线形设计中潜在的不利安全因素进行鉴别以便消除或减弱道路危险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简介国外基于运行速度的线形连续性研究,并总结基于设计速度的路线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指出以运行车速设计方法作为我国现行设计方法的补充,是改善我国道路行驶安全的手段之一.指出运行速度计算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导致的原因,与此同时还从简明实用的角度,建议了新的路段划分方法,并建议增设计算参数说明表.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找出了设计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公路CAD动态全景透视图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并探讨公路景观设计全景动态透视图的生成过程,为高等级公路的美化设计、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先进的评价、检验手段。  相似文献   

5.
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全是公路设计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其中改进线形设计对于提高行车安全最为有效,优良的线形设计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根本。公路设计一开始就应该重视线形的安全设计。从公路线形方面(直线、平曲线、竖曲线、线形组合等),视距方面及线形组合与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分析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线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使公路线形更适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证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车速与线形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线形是公路的骨架,其设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及运营阶段的使用质量。车速则是线形几何设计的基本控制参数。车速是对线形设计效果最直接的反应,用其来检验及评价线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因此国内外大多将其作为线形评价的一个参数。但是车速对线形的敏感性是有一定范围的,即车速作为线形评价参数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相似文献   

7.
一、线形设计与透视图公路设计应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的要求。为使汽车安全地转弯,就有与速度相适应的超高、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等要求;为使驾驶员安全地在发现对向来车和路面上的障碍物时,能从容地停车、绕行或错车而不致碰撞,就有相应的视距要求;为使汽车能克服坡度并不致将速度降得过低,就有最大纵  相似文献   

8.
平面线形与纵断线形的组合设计,是线形设计的最后阶段。过去,我们的公路设计工作中有所考虑,有的设计人员也进行一些组合设计,但那主要是对等级较低的公路做了一些工作。关于线形调和的问题,因公路标准高低不同,其必要性也不一样。对较高等级的公路如何进行线形的组合设计,新《标准》作了规定,主要考虑,在进行平纵面组合设计时,突出的是要满足驾驶人员的视觉与心理的要求,这是因为驾驶人员以高速行车时,是通过视觉、运动感觉和时间变化的感觉来判断线形的。视觉是连接公路与  相似文献   

9.
赵喜安 《公路》1995,(3):24-27
公路线形多种多样。从圆弧、直线段、缓和曲线等复杂的组合中抽象出“圆弧”作为基本单元。以此基本单元为线元,可以迅速构造出任意公路线形。这样,这种公路线形用统一的线元格式输入数据求得计算结果,使线形设计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应用计算机绘制的透视图基本上都只是由几根构造线组成,没有能把对驾驶员视觉影响较大的边坡及两侧景物反映出来。本文提出了透视图隐藏线的消去方法,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绘制公路全景透视图的程序,它所绘制的全景透视图已达到国外同等水平。透视图绘制范围为20~700米。绘制时先确定透视物点,再计算透视座标,最后完成全景透视图。对视线达不到的部分,可通过设置屏蔽数组来消去这种隐藏线。计算机图形中  相似文献   

11.
公路动态全景透视图的微机制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军  郭腾峰 《公路》1997,(12):43-46
简要介绍依托AutoCAD和3D Studio,在微机上制作公路动态全景透视图的技术方法,同时讨论公路动态铨景透视图的制作流程及此项技术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谈此项技术在公路、桥梁、互通立交等设计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双车道公路线形一致性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速是对线形状况最直接的反映.通过研究地点车速的分布规律,提出用样本均值、方差、标准差、偏度、峰值等车速分布特征指标分析线形设计的一致性.通过对运行车速和设计车速的研究,提出用速度差值评价线形一致性的方法,并给出双车道公路线形一致性评价标准,经实例分析证实较为合理,为双车道公路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运行速度的高速公路线形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介国外道路安全评价工作,阐述开展道路安全评价的必要性。公路线形条件与公路交通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顺畅的线形是行驶安全的基本保障。从提高道路安全角度出发,对公路线形设计中潜在的不利安全因素进行鉴别以便消除或减弱道路危险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运行速度的计算,并分析了公路运行速度与道路组成部分的联系,提出相应的安全评价指标和建议。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找出了设计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并为以后设计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公路越岭线设计时,为使设计更经济,合理,应进行多方案比选。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在进行经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用车速图来分的道路线形的设想,使线形设计更高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公路限速值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公路限速管理决策中缺乏相关的科学、合理的依据,对公路限速值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总结欧美等发达国家公路所使用法定限速、最优限速法、工程研究法与专家系统法等限速值设计方法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结合我国公路状况,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公路限速的因素,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运行速度、公路线形、设计速度和交通安全等因素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线形、安全多因素的适合我国交通特性的公路限速值设计方法并给出具体实施流程.  相似文献   

16.
王晓飞  姚江贝 《公路》2022,67(1):92-96
公路线形是影响公路车辆行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线形评价是指导线形设计和优化的关键问题.从欧氏三维空间路线连续性衰退的特征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公路三维空间线形的公路安全性分析方法,通过获取公路线形的平纵断面的设计数据,结合设计数据和预设的路段组合类型将公路线形划分为多个路段,并根据设计数据计算划分得到路段的加权曲率差、平均...  相似文献   

17.
公路线形美学设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炳强 《东北公路》1999,22(3):9-12,24
本文分析了公路线形美学设计对行驶安全性、舒适性的影响及各种线形要素的美学效果,提出了公路线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美不问题,为设计和谐、优美的公路线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公路美学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美学上,社会上,环境上求得经济适用的公路系统是世界公路发展的第三阶段。应用公路美学已是必然趋势,公路不仅做为技术对象,而且要做为景观对象加以研究。公路美学的重点是适应行车需要的流畅而优美的线形以及路线和环境的良好配合。根据我国国情要强调美学的要求与功能的一致性,不应搞一些与功能无关的修饰,以加速我国公路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公路线形与景观环境协调配合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进行公路的平、纵线形设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公路与地形和植被的融合以及公路绿化,使公路线形达到内部协调和外部融合的完美统一,使公路更具安全性、协调性和舒适性。还重点阐述了公路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不良布线形式和解决方法,提出公路线形与景观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路线形方面(直线、平曲线、竖曲线、线形组合等)、视距方面及线形组合与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分析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线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使公路线形更适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