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为小啮齿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在我国其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这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发现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城市型和以大白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实验室感染的出血热。至于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虽有各种假说——虫媒、呼吸、食物等途径,但均缺乏确凿证据,这对本病的有效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正> 该文报道了日本和歌山(Wakagma)医科大学1976——1978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7例的临床与表现特征。病人多于第4—8日入院、住院7—78日。6例发病于春季与夏初。呈重型经过者3例。患者均急性发病,有显著全身中毒症状,咽峡炎、胃肠炎、出血症候群,肝脏肿大、白细胞减少(继而增多),血小板减少,血清总蛋白含量降低。重症病人于第5病日出现各种并发症:水肿、心律紊乱及心脏传导障碍,胸腔及心包积  相似文献   

3.
<正> 在对出血热尚无特效疗法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我们从1981年开始采用恢复期血清治疗早期重症出血热患者。共治疗8例,全部为22~50岁的男性患者,均于发病1-5日内住院。5例测出血热免疫荧光抗体均为阳性,滴度为1:320—1280(由西安医科大学病毒室岐天茂老师等协  相似文献   

4.
<正> 1982年11—12月西安××学院暴发一起流行性出血热(EHF),40天内相继发生40多例病人。一个年级发病占绝对多数。同年七月该院××研究室也曾有三位教师发病,他们都有接触大白鼠历史。为查明大白鼠是否可作为传染源。我们用间接荧光免疫方法(IFAT),检查了70只大白鼠及20只小白鼠肺脏带毒情况。结果显示:小自鼠全部为阴性,大白鼠带毒率为10%(7/70);用EHF恢复期病人血清对阳性大白鼠肺抗原检测,抗体效价可达1:5120;非EHF患者血清则不出现特异性荧光反应。后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流行性出血热室陈化新付主任复查核实。  相似文献   

5.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流传较广,死亡率高,对人民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我国有27个省、市报告发生本病。出血热病在发病早期,易和上感(普通感冒和流感)相混淆,临床上尚无好的确诊办法。实验诊断方法上,目前虽有间接免疫萤光法测IgM,可达早期确诊目的,但是,  相似文献   

6.
<正> 长期以来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这是因为病毒分离未能成功,实验室缺乏有效敏感方法,从而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有人报导用免疫酶染技术(简称酶染)检查病理组织及培养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启示我们使用直接法对出血热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研究。现将1981年11月至1982年元月我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新采取的145伤外周血白细胞的酶染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有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如中国、朝鲜、日本、苏联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诸国流行。本病的发现已有50年的历史,自1978年李镐汪等分离到HFRS病毒并完善了诊断该病的特异性血清学技术之后,HFRS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一般认为HFRS是由某些小啮齿动物的一种病毒引起人类发病,病毒在自然宿主(鼠类)体内虽不引起可见疾病,但却大量繁殖,长期带毒、排毒引起水平方面传播,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近年来HFRS流行地区不断  相似文献   

8.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血热流行于欧、亚、非、19个国家,近些年来本病疫区仍在扩大。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从1932年在黑龙江省首先发现、现已分布23个省。除新疆鄂木斯克出血热外,我国的出血热与朝鲜、日本、苏联、北欧等地出血热均有肾脏损害,因此于1982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工作组会议”上、将该病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但  相似文献   

9.
<正> 为探索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口感染的可能性,1985~1987年,我们以Bal b/c鼠作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把EEFV鼠脑悬液经口灌入2日龄乳鼠,将食饵浸毒喂饲18日龄幼鼠进行感染,同时用同窝鼠分别设阴、阳性对照组。用免疫荧光法(IF)进行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用Vero—E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实验乳鼠于13~15天感染发病,且从其脑、肺脏中检出特异性抗原(21/24),从血清中查出特异性IgM抗体(24/24),效价为1:10~1:320。并从脑、肺脏中分离出四株EHFV,现已稳定传至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细菌早产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99例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结果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病率为1.16%(99/8 512)。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占70.3%,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36.6%);革兰氏阴性菌占29.7%,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40.0%)。革兰氏阴性菌组严重并发症、白细胞下降、C-反应蛋白(CRP)升高、腹胀、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组放弃治疗或死亡率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更易发生休克、中枢感染、腹胀等并发症,实验室检验更多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及CRP升高;感染早期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选用抗生素可能会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朝鲜出血热病毒,在病原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以来,在流行病学上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其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虽有各种假说,但均缺乏确凿的病原学或流行病学证据。因此,对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实为有效防制本病的关键问题。 1982年10—12月,在西安××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爆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试图对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将IgM抗体捕获ELISA法应用于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尿液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总阳性率72.62%,7~9病日可达83.87%;第3病日即可出现阳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尿中特异性IgM抗体检出的阳性率与病日(G=7.3858,P>0.05)及尿蛋白含量(G=4.4003,P>0.05)间均无明显关系;特异性IgM抗体的滴度与病日有关(F′=26.5331,P<0.01)与尿蛋白含量无明显关系(F=2.2074,P>0.05);不同病日尿液中特异性IgM抗体检出的阳性率与滴度呈正相关(r=0.9973,P<0.01)。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解胎婴儿先天性畸形发生率,探索其诱发原因及遗传情况,提高人体素质,兹将我科四年来遗传咨询门诊先天性畸形儿90例与1958—1982年25年内在我科病房所分娩的畸形儿发生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采用ELISA双夹心法、ELISA阻断试验、沉淀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流行出血热(EHF)患者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并用免疫电镜观察了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形态;用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家兔观察了其免疫源性。实验表明:①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EHF患者尿抗原,早期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较上述其它检测尿抗原的方法好。②上述多种方法均证明EHF患者尿中确有EHFV抗原排出。③该EHFV抗原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源性。提示:ELISA双夹心法适用于EHF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病程中血清特异性IgG(SIgG)抗体变化作了动态检测,分析了SIgG的变化与病型的关系。结果表明,SIgG可于第3病日检出,此后其阳性率和滴度随病日的延长而增高,至第11~12病日,阳性率达100%,滴度趋于稳定的高水平。不同病型EHF有不同的SIgG反应,于第7~8病日,不同病型的SIgG滴度出现显著差异(F=4.004,P<0.05)。提示SIgG在EHF的免疫病理损伤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介绍ELISA检测出血热患者血清IgG抗体方法,并与IFAT进行比较,两方法阳性符合率及阴性符合率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EHF患者发热初期ELISA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IFAT法。实验发现,临床重危型患者发热期ELISA抗体滴度多数高于IFAT抗体滴度2~4倍,而恢复期则正好相反。故该方法适用于EHF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因ELISA系借助酶标检测仪判读结果。数据准确,无检测仪器者可以目测此色,判断结果,故便于基层人员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5例骨髓移植病人,204名献血员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A,结果5名接受骨髓移植的病人全部阴性,204名献血员中总抗体检出率29.91%,表明西安地区部分献血员中巨细胞病毒感染率较高,且为近期或活动性感染。这将对骨髓移植构成极大的危险。因此在骨髓移植中应筛选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的献血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检测EHF特异性IgM抗体的ELISA间接法,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分别对耳血及静脉血清进行了平行检查,并与IFAT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例临床诊断为EHF患者耳血中ELISA—IgM阳性率为100%(19/19),IFAT—IgM阳性率为89.47%(17/19),且ELISA耳血IgM抗体滴度>IFAT耳血IgM抗体滴度者为68.47%(13/19)。实验发现,耳血ELISA—IgM抗体滴度明显高于静脉血清ELISA—IgM抗体滴度4倍者占73.68%(14/19)。作者认为,该方法特异性、敏感性较好,操作简便,只需要采用耳血就可以达到早期,快速诊断目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用IgM抗体捕获法ELISA(Mac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同时检测3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特异性lgM抗体(SIgM)的动态反应。二法检出SIgM的总符合率为99.46%,所测抗体滴度的动态反应曲线基本平行,而MacELISA所测抗体滴度比IFA明显提高。早期EHF病人血清即有较高滴度的SIgM抗体,9病日~10病日达高峰,此后趋于下降。IFA法所测不同病日的SIgM滴度无显著差异(F=1.680,P>0.05),而MacELISA则有显著差异(F′=2.978,P<0.05)。二法所测不同病型EHF的SIgM滴度在病日相同时各型间皆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