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仿真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建立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系统仿真模型,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开发了换挡控制器。应用仿真软件对装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车辆进行了整车动态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具有和传统自动变速器相近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仿真软件AMESim建立了一种7速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传动系统模型,通过AMESim软件接口将模型仿真代码导入Matlab/Simulink,对该DCT传动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其换挡过程中两个离合器工作时域重叠程度对其换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叠时间过长会加剧传动系统的振动,增加换挡冲击度;重叠时间过短,则会影响车辆换挡的动力性,不能体现DCT动力换挡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AMT换挡过程的离合器控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离合器控制是AMT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系统地分析了换挡过程中离合器接合特性及其对换挡品质评价指标的影响。以冲击度最大值为约束条件,以减少离合器滑摩功为原则,提出了离合器接合的控制策略。将该控制方法应用于某越野车上,对车辆换挡过程进行实时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换挡品质,满足了军用越野车辆对行驶平顺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车辆的不同行驶工况,从控制的角度出发,将控制品质评价指标细分为起步品质和换挡品质的评价指标。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某DCT样车整车模型,包括发动机、双离合器与操纵装置、变速器与同步器、负载、整车动力学、控制器和驾驶员等子模型,并设计了控制品质客观评价系统,研究各个评价指标与控制品质的映射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控制品质评价指标权值,通过整车系统模型与评价系统的联合仿真,确定了控制目标,即各个评价指标的控制期望区间,为下一步优化DCT的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提供了优化目标,得到了能够保证DCT起步品质和换挡品质的控制期望值,为整车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品质,通过对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分析,采用电磁阀控制换挡离合器接合分离的方法,基于Simulink建立了换挡电磁阀控制系统模型,包括电磁阀工作逻辑控制和开闭合曲线控制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换挡过程中电磁阀控制规律的变化对换挡冲击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开发方向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设计了基于dSPACE的自动变速器快速控制原型试验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换挡电磁阀控制系统能够减小换挡冲击度,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6.
(2)有重叠换挡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品质问题 有关帕萨特B5和奥迪A6轿车01V(5HP-19)自动变速器换挡冲击(包括升挡冲击和降挡冲击)的案例已有许多报道,且往往是控制系统(包括电磁阀或阀体)造成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了简化结构、减轻重量和减小拖滞损耗,一些新型的自动变速器往往少用单向离合器甚至不用单向离合器,如5HP—19只用了1个单向离合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汽车冲击度和离合器滑摩功能够满足换挡品质的要求,文章对装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汽车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建立其变速器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并针对变速器直线型换挡过程中冲击度和滑摩功难以同时达到最优的问题,采用遗传算法对离合器油压值进行优化控制,获得油压-时间的最优控制曲线,将优化后的控制曲线代入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冲击度和滑摩功均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某六速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机械传动系统结构,给出了该变速器最佳动力性换挡策略,并进行了NVH仿真分析.对所开发的液压阀体总成进行的试验表明,该阀体总成的挡位平均响应时间为30.6 ms,比目前国外同类样品响应时间快.介绍了所开发的湿式双离合器结构并进行了双离合器总成试验.结果表明,双离合器1可进行精确地换挡控制;双离合器2虽然能进行换挡,但不易进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液力自动变速器控制目标复杂的特点,根据液力自动变速器控制软件的功能需求,提出了变速器控制软件的模块化框架.为了优化与协调离合器和发动机转矩控制过程,采用了协同控制方法.对有动力换挡过程中离合器和发动机的状态及其转矩变化进行了控制与分析,实现了离合器摩擦片快速同步,使整个控制过程平稳有序.试验验证的结果表明,换挡时间和换挡稳定性等指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1双离合器变速器简介宝马双离合器变速器(DKG)用于E90M、E92M、E93M等车型上,其变速器型号为GS7D36SG,它结合了顺序挡换挡变速器(SMG)与自动变速器的优点。与SMG一样,它可以在自动换挡模式"前进挡"和手动换挡模式"顺序换挡"下使用。双离合器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变速器控制由DKG电子系统负责,功能执行由DKG液压系统负责。这些系统组成一个机械电子模块  相似文献   

11.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系统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是基于手动变速器发展而来的,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变速器挡位按奇、偶数分开布置,分别与两个离合器连接,通过离合器的交替切换完成换挡过程,以实现动力换挡。它综合了AMT的优势和AT动力换挡的优点,具有很好的换挡品质和车辆动力性、经济性,比较适合我国目前以手动变速器占主导地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的换挡品质,建立了DCT换挡过程优化模型;针对单一优化算法易于局部收敛和早熟的缺陷,将元胞自动机和粒子群算法相结合,开发了元胞粒子群混合优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干式DCT换挡品质优化。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离合器的压紧力能获得较好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3.
湿式双离合器变速器换挡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江淮汽车公司(JAC)6速湿式双离合器变速器(6DCT)项目的要求,开展了双离合器变速器换挡品质的研究,分析了影响换挡品质的因素,并结合对JAC AMT、AT及大众汽车公司的Golf GTI(DSG)的试验,提出了改善换挡品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用杠杆法分析自动变速器的换挡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分析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新方法。将自动变速器中的行星传动机构简化为等效杠杆,利用等效杠杆的受力平衡图和转速关系图,可以直观判断单向离合器的接合或分离、换挡执行元件的工作状态以及动力传递路线。用等效杠杆法对日本丰田A340E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分析表明,采用单向离合器作为换挡执行元件的自动变速器的换挡过程非常简便。  相似文献   

15.
在台架上对某一离合器到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换挡品质的控制参数有初始结合控制参数、初始分离控制参数、填充时间控制参数、离合器结合控制参数变化率和分离控制参数变化率.通过试验测得了该变速器在不同换挡条件下,上述参数的选用值,为此类变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车辆升挡时的换挡品质,在分析车辆综合一体化控制的基础上,明确了各电控单元在车辆升挡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分析了DCT车辆升挡过程的控制时序,提出了DCT车辆升挡过程中发动机扭矩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策略.实车测试结果表明,换挡冲击减小且较好的控制了离合器的滑摩功,从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s,DCT)在系统性态随服役时间发生变化或存在内外部干扰时换挡品质变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首先,开展了DCT实车实验采集换挡过程数据,经去噪后统计出换挡品质相对较好的离合器参考转速曲线;然后,通过设计伪偏导数估计方法建立DCT系统动态数据模型,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了用于跟随离合器参考转速的换挡过程数据驱动控制器;最后,建立DCT系统换挡过程仿真模型,在不同油门下对所提控制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系统性态发生变化或存在内外部干扰时,所提方法保证了良好的换挡品质,具有较好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时电磁阀的控制特性,实现对离合器油压的控制,以某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试验台架为基础,利用d SPACE快速原型平台,采用试验方法获得了电磁阀的电流压力特性,并利用电磁阀电流闭环控制实现了对离合器压力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电磁阀实际电流对目标电流的快速准确跟随,有效控制离合器油压,为下一步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创造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9.
AMT车辆变速系统及控制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AMT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AMT车辆发动机的电控调节方式。针对评价换挡品质的3项指标、影响换挡品质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AMT车辆换挡过程中对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的综合控制及对换挡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AMT换挡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接2017年第2期)二、AT6自动变速器动力传递路线AT6自动变速器自动换挡的原理可概括为:自动变速器ECU根据各传感器的信号和内部控制程序,在合适的时机控制执行器—换挡电磁阀工作,使换挡电磁阀与手动阀共同配合,切换通往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油路,控制相应的离合器、制动器工作,再由进入工作状态的离合器、制动器控制前、后排行星齿轮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