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交通可靠性对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道路交通可靠性是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定量衡量城市交通可靠性对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的影响,在已有的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可靠性对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影响的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工具,用旅客实际的候车时间减去旅客由于道路交通状态的不确定性需要额外准备的时间(即缓冲时间),重新得到旅客的候车时间分布,根据重新得到的候车时间分布,确定城市交通不稳定情况下的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并通过算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铁路规划和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铁路客运站候车室运用计划编制为研究对象,构造候车区能力差额函数,以旅客走行距离最短为第一优化目标、候车能力利用最大为第二优化目标,建立铁路客运站候车室运用计划编制优化模型,设计基于区、室、时刻和交互优先策略的解改进优化策略,提出相应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合理地制订出铁路客运站候车室运用计划。  相似文献   

3.
设计期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是研究铁路客运站站房能力与规模的核心。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设计期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的预测进行研究。认为将列车密集发车时段同一时刻到达车站候车人数与检票上车人数之差最大值的平均值视为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比较适宜。建立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预测模型,对模型中参数的取值进行讨论,通过算例说明本文模型的应用,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目前铁路旅客引导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超前引导、综合引导、加强换乘引导和创新智能化引导等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提升铁路客运站的服务形象,提高其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更好方便旅客购票、候车、乘车提供更多综合性的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5.
铁路客运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最高聚集人数是研究铁路客运站站舍能力与规模的核心。在对既有铁路客运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3种新的计算方法,即概率法、最坏情景法、模拟法,同时提出了各种方法参数的建议值。最后,以北京西、北京、广州东站和樟木头站为例对传统方法中的聚集系数法和3种新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以车票作为基本媒介,将车票的功能纵向深化;以车票的条码作为桥梁,结合信息技术为旅客提供准确、实时的出行信息服务和引导服务——基于车票识别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系统。系统充分挖掘车票功能,结合旅客运输组织方法,运用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技术,集成了车票识别、路线引导、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使旅客到达车站后,只需在系统终端刷车票即可获取快速寻找售票厅、进站候车、寻找相关服务场所、检票上车、出站离开等相关引导服务;系统运用车站布局电子地图,实现旅客出行服务信息和车站引导信息与车站电子地图的有效结合,使旅客能直观地获取引导信息。系统采用简洁化的操作界面,提供符合旅客心理的人机交互设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定义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聚集人数是铁路客运站设计的重要指标,是研究铁路客运站站舍能力与规模要求的核心。现行《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中对于最高聚集人数的定义存在着不符合最高聚集人数产生的背景、对应的计算方法有歧义、数据不易统计以及计算结果不适用等不足。在对现行定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相对于计算公式更为合理的定义,以此避免计算方法的歧义。  相似文献   

8.
以地处夏热冬冷地区的已营业吉首车站为设计案例,为其候车区域和售票区域等增设中央空调系统,对区域划分、冷热源选择、水系统设计、风系统设计及气流组织进行了设计,并得出一般性结论,为其他营业铁路客运站增设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铁路客运站建筑以“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原则为设计指导要求,设计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坚持遵循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通过对郑州站西出口工程的设计实践,站房设计力图创造具有全新概念的新时代中型客运站房,采用对称的平面布局构成、通透的开放式候车空间、便捷清晰的进出站流线、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造型、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10.
衔接铁路客运站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闸机通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衔接铁路客运站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出站闸机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地铁设计规范》中自动检票闸机的通过能力参考值的适用条件.通过对进、出站闸机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的机理分析,对该类车站的乘客进行了分类,结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闸机的实地调查,得到了车站的乘客结构以及各种类型乘客通过闸机的平均通过时间,据此计算三杆式闸机、门扉式闸机的通过能力,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最后,简要分析了车站进、出站闸机配置数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客运站旅客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结合铁路客运站的实际,以旅客对服务满意度的8项基本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以旅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和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旅客服务补救的相关建议与措施,以不断提高客运站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乘客候车时间是乘客时间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服务水平。相比行车正点率,乘客候车时间能够更好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服务水平和自身运行状况的最主要考核指标。本文在已知站间客流分布和列车到站时刻基础上,提出乘客候车时间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乘客候车时间指标的应用。该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乘客候车时间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旅客最高聚集人数的构成,对最高聚集人数的计算及其在铁路客运站的设计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大型铁路客运站的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商业空间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要。大型铁路客运站商业空间的核心是商业空间的有效利用和商业收益的增加。根据成本效益的原则,从缩减投资成本和增加收益两方面来探讨大型铁路客运站商业空间的设计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通过商业空间与客运站空间的一体化设计、立体集约化设计、节能设计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同时通过充分发挥大型铁路客运站作为"城市综合体"的作用,控制合理的商业空间规模、布局及经营范围来增加大型铁路客运站的收益。只有提高了商业空间的效率,大型铁路客运站商业空间才能发挥出增加铁路收入、吸引顾客、提高服务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升铁路客运站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效果,文章提出一种基于Conformer的语音降噪模型ConformerGAN。其训练流程类似生成对抗网络,生成器采用Conformer进行语音特征提取,对特征建模;鉴别器使用代理评估函数对语音感知进行质量评价。为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并提高模型对未知噪声的降噪能力,在噪声的叠加上采用随机截取片段融入的方式,并构建铁路客运站场景噪声数据集。与语音降噪相关模型效果对比的结果表明,ConformerGAN模型可将客观语音质量评估(PESQ,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Speech Quality)分数提高0.19,有效提高铁路客运站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准确率,改善铁路旅客语音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16.
武勇 《中国铁路》2009,(1):25-27
通过介绍武汉三座大型现代化铁路客运站——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建筑设计风格,探讨武汉铁路客运站的建设如何融入武汉城市文化特性,对现代铁路客运站表达地域文化给予诠释。  相似文献   

17.
最高聚集人数定义及计算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聚集人数在铁路客运站设计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现在对最高聚集人数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也不强。本文根据最高聚集人数现有定义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并针对计算方法操作性不强的特点提出了更为可行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铁路客运站应急管理信息技术水平,提高铁路客运站和乘客生命财产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对应急指挥系统架构进行深入研究。构建覆盖铁路车站人员、设备、环境的一体化监控模式,制定面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组织、响应、处置、恢复和评估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按照信息化总体架构(EA)方法论设计客运站应急指挥系统,介绍了应急指挥系统的业务体系架构、平台逻辑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铁路客运站站前公交车场规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铁路客运站高峰小时到发客流量、接送人流、铁路系统内部换乘系数以及客运站城市人流等确定高峰小时站前总客流量,利用可变权重的广义费用函数建立站前公交分担率计算式,从而测算高峰小时站前公交车场的客流量及其需要的公交车数量;分别对站前公交车场及其公交站台的布局形式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公交候车区面积、公交停车区面积、公交换乘区面积和公交换乘区车道面积确定站前公交车车场的基准面积;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确定环境空间比以及附加面积系数,建立站前公交车场规模预测模型。以此模型对高铁武汉站的站前公交车场的规模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公交车场规模进行对比,验证了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3月20日,由郑州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铁路客运站客服云服务系统"顺利通过郑州铁路局科研成果技术评审。路局总工程师赵超峰出席评审会。2014年初,根据积极创新客运服务形式的要求,郑州局科研所与局客运处、郑州东站密切配合,多次进行实地调研,对全交互协同感知技术、云计算技术在铁路客运服务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最终启动了"铁路客运站客服云服务系统"项目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