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重庆跨坐式单轨交通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墩体结构进行了动力试验,测试其动力特性及在不同行车速度下的动力响应.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道梁结构实测自振特性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轨道梁结构具有较好的竖向刚度和结构强度;单轨车辆以不同速度通过桥梁时,试验梁横向基频、横向加速度等横向振动性能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的要求有一定差异;运行单轨车辆对轨道梁结构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不显著;墩体结构横向动力性能良好,满足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2.
某三级公路桥梁,设计荷载等级为汽20,需要通过总重130 t的特种车.为保证桥梁的使用安全,对其状态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桥梁进行了维修加固.维修加固后采用荷载试验的方式,对桥梁的加固效果及通行能力进行了检验.荷载试验结果及特种车运行过程都表明,桥梁加固后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都有了提高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某高速公路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检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山区高速公路桥梁上部结构大量采用20m预制小箱梁,在检查中发现梁体普遍出现质量问题。通过对质量问题比较严重的一个标段(XH-10A)桥梁梁体调查、检测、荷载试验及综合评定,表明横向裂缝比较多且延伸较高的梁体,其工作状况和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而仅出现纵向裂缝和其它表观病害的梁体基本满足要求。为保证桥梁的运营安全性和耐久性,分别对不同程度病害梁体提出了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铁局桥检队2004年6月与汉中工务段共同选择阳安线K59 2607—31.7m沮水河桥和K80 9651—16 4—23.8m堰河桥作为图号为“丰70—1、70—2、70—3”发生圬工梁碱一集料反应病害的65座桥梁的代表进行了检定试验和评估。根据“病害造成了梁体横向刚度严重不足”的检测结论,郑州桥隧大修段二队8月10日-10月15日针对性地采用“横向并置梁加固”方案对两桥梁体进行了加固。  相似文献   

5.
运用化学及结构振动原理,阐述了体外预应力筋腐蚀破坏机理,分析了体外预应力筋振动频率对梁正常使用的影响。在以上基础上,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耐久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外预应力筋系统耐久性防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本文就实例介绍遵循IRC规范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有助于了解IRC桥梁规范.研究结论:预应力钢筋及混凝土的材料力学性能与我国规范相差不大,预应力损失计算也基本相同.预应力结构的安全通过控制应力状态和极限承载能力两项来保证.IRC:18的应力状态要求较严格,不允许混凝土出现拉应力,即不允许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这样做的优点是设计偏于保守,结构安全裕量较大;缺点则是限制部分预应力的使用,不利于灵活适应不同设计要求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车速、不同编组情况下塑黄铁路小唐河大桥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动力性能的检测试验,研究列车提速条件下桥梁的动力特性及其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列车以70和75 km.h-1速度运行时,其横向强振频率与桥梁横向自振特性相近,发生共振现象,PCT梁抑振措施应以提高梁体横向刚度为主;车速超过60 km.h-1时,PCT梁最大横向振幅均超过安全限值;PCT梁的横、竖向振动加速度值都不大,均在《铁路桥梁检定规范》规定的限值以内;PCT梁的跨中横向振动频率明显偏低,只有参考值的40%~50%;跨中竖向自振频率较大,竖向挠跨比小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中的跨中竖向挠跨比通常值,说明梁体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车辆编组方式对PCT梁的横向振幅影响较大,C64编组方式时梁体横向振幅最大,C64K编组方式时梁体横向振幅较小。  相似文献   

8.
已有工程检测、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风对混凝土碳化的加速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进而导致混凝土构件截面耐久性不等.铁路公路桥梁等混凝土保护层直接外露的结构,其碳化受风影响的程度更为明显,研究不同形状桥梁梁体的不同部位混凝土受风影响的碳化情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进行了风加速Ⅱ型混凝土梁的碳化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采用试验数据对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考虑风对混凝土碳化的加速作用对混凝土结构的等耐久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黏钢加固法是将具有初张力的钢板固定于混凝土梁的受拉侧,以期达到一般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效果,以改善结构裂缝受力状态,增加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刚度和耐久性.在预应力黏钢加固法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分析了预应力黏钢加固法的预应力损失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各类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结合试验对比表明,该方法可行,且为预应力黏钢加固设计和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焦柳线襄樊汉江大桥和湘桂下行线红水河斜拉桥为例,介绍了既有线技术复杂及重要桥梁检定评估试验的特点,对铁路桥梁检定评估试验方案的制定、加载方式的选择、现场试验的操作、试验数据的分析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哈大桥上行第二松花江桥跨度30 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原桥的4种加固方法的动力试验研究,分析了桥梁在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通过时跨中横、竖向振动规律,并从试验结果出发,对桥梁的加固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对既有线此类跨度铁路简支T梁的加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屈文俊  郭猛 《铁道学报》2005,27(6):85-89
已有工程检测、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风对混凝土碳化的加速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进而导致混凝土构件截面耐久性不等。铁路公路桥梁等混凝土保护层直接外露的结构,其碳化受风影响的程度更为明显,研究不同形状桥梁梁体的不同部位混凝土受风影响的碳化情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进行了风加速Ⅱ型混凝土梁的碳化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采用试验数据对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考虑风对混凝土碳化的加速作用对混凝土结构的等耐久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合郑西客运专线西安北站房工程,对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证明,通过对原材料的优选和对配合比的优化,采用优质高效外加剂和矿物掺合科,降低了用水量,减少了水泥用量,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抗裂和抗冻性能,并采取了限制原材料碱含量和氯离子含量等措施来预防混凝土发生碱骨料反应和钢筋锈蚀,从而确保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4.
铁路桥梁检定部门主要依据《铁路桥梁检定规范》对铁路桥墩进行状态评估。由于桥墩在列车激励下的振幅随列车的种类、速度、轴重以及轨道不平顺状态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利用振幅指标难以定量判断桥墩的损伤。为此,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对冲击振动试验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基于自振频率指标的桥墩健全度评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理论上给出推导冲击振动试验法的基本原理,编制冲击振动试验信号处理的计算机程序。(2)通过实验室试验和悬臂墩、简支梁、单墩桥梁体系、多墩多梁桥梁体系及空间桁梁模型等数…  相似文献   

15.
既有桥梁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李亚东 《铁道学报》1997,19(3):109-115
分析了可用于既有桥梁评估的各种方法,讨论了制订桥梁评估规范的若干问题,建议采用结构可靠性理论指导桥梁评估规范的制订。  相似文献   

16.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碱—集料反应病害的整治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碱集料反应病害是难以整治的“顽症” ,而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对预防碱 -集料反应的发生 ,确保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普通环氧树脂存在易脆、收缩较大的缺点,故需要进行改性处理,以满足工程耐久性的要求.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混凝土构件缺陷产生原因,介绍了改性环氧树脂材料组合、试验等情况以及处理混凝土构件缺陷的具体施工步骤.通过用超声波对处理前后的混凝土梁和基准梁检测,表明混凝土密实度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以国内外的规范及试验资料为基础,对《铁路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检验规定》(送审稿)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主要是对其中正截面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拉应力限值及静载试验的荷载值的规定,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裂缝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混凝土梁体上的裂缝对结构耐久性是有影响的,它也是决定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状态的一个指标。依混凝土裂缝宽度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的模糊特性,建立了裂缝宽度隶属耐久性失效的隶属函数,提出了结构耐久性失效的模糊概率计算方法,并建议了结构耐久性状态的划分标准;针对混凝土桥梁裂缝发生、发展的随机性,以裂缝的发生服从非稳态的泊松过程假设为前提,提出了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未来状态的预测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0.
风加速Π型混凝土梁碳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工程检测、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风对混凝土碳化的加速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进而导致混凝土构件截面耐久性不等。铁路公路桥梁等混凝土保护层直接外露的结构,其碳化受风影响的程度更为明显,研究不同形状桥梁梁体的不同部位混凝土受风影响的碳化情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进行了风加速Π型混凝土梁的碳化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采用试验数据对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考虑风对混凝土碳化的加速作用对混凝土结构的等耐久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