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车提速中,对乘务员视觉系统动态感知能力的要求是不可忽视的。对158名乘务员的动态视觉感知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静视力相同者,动视力差异较大,静视力不能全面反映乘务员动态视觉感知能力。动视力、静视力均是乘务员行车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并提出了乘务员动态视觉能力的安全阈值大于0.5,并研制出测试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2.
当人的眼睛平行注视前方的物体时,由眼底视心窝的视细胞发挥视觉功能,是中心视力,简称“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PRVEP)的变化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RVEP ,以P1 0 0 潜伏期为临床评价指标 ,结合常规视觉检查 ,对 3 5例鞍区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视野、眼底等视觉功能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受损进行PRVEP检查时 ,P1 0 0 潜伏期明显延长 ,其异常率明显高于一般视觉检查 (P <0 0 5 ) ,且PRVEP波形明显畸变及波幅降低。结论 PRVEP检查能较准确反映鞍区肿瘤患者视路受损及术后视觉功能改善情况 ,对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功能的评判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有别于平原地区,使得高原公路相对平原公路的条件复杂,其对驾驶人员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为对高原低氧地区驾驶员视觉特性进行研究,选取不同海拔为试验点,利用视力检测仪对长期行驶的车辆进行实地测试。通过对实测数据分析得出:高原公路驾驶员的静视力和动视力的平均值分别为1.18和0.59;动视力相对于静视力的平均下降福度为49.62%,高于绿洲公路和沙漠公路。关联度分析表明:驾驶员特性与海拔、年龄、驾龄、连续驾驶时间有关,并且关联度均为0.73以上。  相似文献   

5.
列车提速中 ,对乘务员视觉系统动态感知能力的要求是不可忽视的。对 1 58名乘务员的动态视觉感知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 :静视力相同者 ,动视力差异较大 ,静视力不能全面反映乘务员动态视觉感知能力。动视力、静视力均是乘务员行车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并提出了乘务员动态视觉能力的安全阈值大于 0 .5。并研制出测试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视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计算机视觉40年来研究的回顾,对计算机视觉发展前景作了展望,认为Edelman根据洛克对表象概念的定义提出“无重建的表象也许是极端的目的主义者(Brooks)无表象的视觉与占统治地位的无目的的重建主义之间的合理的折中”的建议,为计算机视觉研究摆脱困难找出了一条可行的路。  相似文献   

7.
城市隧道出入口视觉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由城市道路进入城市隧道时,驾驶员的视觉环境变化较为剧烈,行车环境的突变是城市隧道成为事故多发路段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行车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城市隧道出入口驾驶员的生理特性,分析了隧道出入口亮度变化、视觉适应性对隧道入口障碍物视认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隧道进口一般路段瞳孔直径稳定在1.8mm左右,暗适应区间瞳孔直径从约1.9mm变化到约4.7mm,到完全适应时稳定在4.5mm左右,直至出口位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人对视觉理论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在对视觉形成机制的认识上,古人大都认为眼睛本身不能发光,它只有在接收到外光时才能见物,但也确有一些学者主张眼睛本身可以向外发射光线。古人还对视觉的局限性做过深入的分析,讨论了导致出现视觉局限性的主客观各种因素。他们用视觉局限性理论解释了一些重要科学问题,推进了相应学科的发展。他们对形成视觉局限性的物理机制的探讨,导致光行曲线学说和测不准观念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对现有重要视觉理论与模型进行回顾,在介绍它们观点基础上讨论各自的局限性,其中着重研究了MarD的计算视觉理论,最地其今后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自治水下机器人(AUV)避障模拟方法.为了模拟AUV在复杂海洋环境中对未知环境的感知以及避障过程,设计了AUV避障模拟实验系统.介绍了AUV避障模拟平台的总体结构和参数设计.应用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模拟水下声呐,并建立了模拟前视声呐的模型.通过对双目视觉系统进行标定,确定校正系统的内参数和外参数,使校正后的视觉系统建立了图像输入和输出的映射关系,并采用视差法获取被测目标的深度信息.对于目标的避障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势场的避障方法,利用相对速度的极坐标,建立由水平面速度势场和垂直面速度势场组成的三维速度势场.当机器人利用视觉传感器获取到障碍物信息时,通过调整速度矢量实现动态避障.模拟实验证明了AUV的避障模拟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视觉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出发,指出了计算机视觉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的新思路,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视觉计算方法中的误差估计问题及视觉系统在硬件实现层次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驾驶人的视觉特性,设计4种不同颜色组合的平面立体视觉减速图案。利用3Ds max软件将"一"字形平面立体视觉减速图案做成三维立体效果,录制车辆以40、60、80、100 km/h等不同车速在室外空旷道路上行驶时的视频,利用Premiere Pro软件将减速图案的三维立体效果加载到录制的车辆实际行驶视频中,得出不同车速下较准确的减速带参数取值范围,从而得出不同车速下最佳视觉效果对应的平面立体减速图案。试验表明:该平面立体减速图案在改善行驶平顺性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减速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驾驶人在隧道入口的视觉参照的连续性、准确性,提高隧道入口的行车安全,通过对隧道入口视觉参照系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在隧道入口建立强视觉参照系的视觉参照柱.在统计分析隧道横断面尺寸、驾驶人进入隧道时由于侧墙效应引起驾驶人行车轨迹的偏移的基础上,结合驾驶人的心理、生理特性,提出了隧道入口路面宽度变化段的过渡段长度建议值,建立了在隧道洞口内外布设视觉参照柱的长度、间距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隧道洞口外视觉参照柱布设的长度宜为200 m,隧道洞口内布设长度宜为250 m,布设间距宜为22 m.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利用OpenCV计算机视觉开源库作为开发函数库,以工业相机和三轴雕刻机作为实验平台,为数控系统进行视觉矫正系统开发.首先对装夹后PCB板采集Mark点,直线检测完成后,利用角点检测对Mark点进行定位.通过霍夫变换得到世界坐标系下的直线方程,以此求取当前待加工PCB板的装夹位置和姿态.最后通过图像坐标和机械坐标的变换关系对加工位置信息进行纠偏处理.针对数控系统PCB板加工中出现的装夹误差问题,设计并开发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数控系统视觉矫正系统.通过实验和具体误差数据证明了本系统达到了PCB板的加工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有的交通监控中心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操作人员普遍存在着视觉疲劳问题。针对国内交通监控中心的环境,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从照明、眩光、工作强度等方面对视觉疲劳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操作人员视觉疲劳方面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建设高效的交通监控中心视觉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大鼠视觉相关脑区表达序列标签的克隆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视觉相关脑区基因的差异表达并获取新的表达序列标签。方法 利用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技术分析大鼠外侧膝状体与视皮层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结果 经DDRT-PCR筛选并通过反Northern杂交法除假阳性,最终获得1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片段为一新的表达序列标签,并与心肌集钙蛋白的mRNA具有74%的同源性。结论 视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高新科技和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视觉消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电影、电脑、时尚杂志以其绚烂的色彩强烈冲击着人类的视觉,本文从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视觉文化与话语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文化景观。在阐明视觉文化出现的必然性同时也揭示出:尽管图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大有取代文字之势,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使之无法僭越语言而成为文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由视觉刺激产生情感变化问题,运用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和同步化方法分析不同情感的视觉刺激下左右脑前额和中央区域的活动状态和活动强度.通过去同步化和同步系数零一法标记特定时间段来判断受刺激阶段的活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左右脑功率谱差值绝对值判断活动区域的强烈程度.结果表明视觉刺激为高兴时,男性和女性大脑活动区域相同但前额区域左右脑活动强度有区别;视觉刺激为不高兴时,男性两区域均为活动状态但强度有区别,女性两区域均为惰性状态.进而推断出:男性对高兴和不高兴的视觉刺激反应均比较明显而女性只对高兴的视觉刺激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山区公路中驾驶视觉信息量难以量化的问题,对驾驶视野图像进行分割,根 据HSV颜色模型,提取视野图像的色调、饱和度、亮度值,再结合车速值,在驾驶视觉心理负荷的基础上,提出山区公路路域环境下的驾驶视觉信息量计算方法.通过实车实验,进行数据采集,并验证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半郁闭型空间行驶时,接收的视觉信息量最大;在郁闭型空间中,接收的信息量最小.计算结果与被试实际感受具有一致性,说明本文提出的驾驶视觉信息量计算方法具有可行性,可为路域环境的合理布设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人的视觉感知对跟车行为的影响,根据驾驶员跟车视角的变化对跟车行为进行分析。依据人眼对跟车距离和速度差的变化识别特性,对多种跟车组合的横、竖向视角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型车-大型车跟车组合,后车驾驶员对跟车距离和速度差变化感知最为迟钝,跟车风险最高。选取我国多条高速公路自然交通流特征对跟车风险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与基于视觉感知的高速公路跟车风险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基于视觉感知分析跟车风险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