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乘用车后悬架类型较多,主流车后悬架大量采用的是扭转梁悬架和E型四连杆悬架,但两种悬架形式在布置空间、价格、性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区别。文章从结构、承载能力、性能等维度对主流车常见的两种后悬架结构——扭转梁悬架和E型四连杆悬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知,扭转梁悬架仅在后备箱空间、轮胎磨损方面有优势,而E型四连杆悬架在承载能力、四驱空间、操纵稳定性、平顺性方面都具有优势。建议成本优先的A0、A级车采用经济型扭转梁悬架;操稳和舒适优先的A、B级车采用成本较高的E型四连杆悬架。该分析结论为汽车研发期间后悬架类型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越野汽车大比例扭转使用环境出发,首先分析了整车、悬架、车架、车身扭转变形,继而从提高越野汽车越野行驶最大平均车速,保证乘员舒适性、通过性、可靠性、轻量化水平角度出发,探讨了悬架、车架、车身(车箱)扭转刚度的匹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豆力  雍文亮  钟亮 《上海汽车》2012,(11):19-22
为分析某款轿车扭转梁悬架在通过不平路面、紧急制动、最小转向半径且不侧滑3种典型危险工况下是否会出现静力破坏的现象,建立了扭转梁悬架有限元模型,对该悬架的3种典型危险工况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基于Nastran对该悬架在3种典型危险工况的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悬架可以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最后利用疲劳寿命分析软件MSC.Fatigue对该悬架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4.
在全地形履带车辆中,体积小、重量轻的橡胶扭力轴套悬架逐渐取代了扭杆等传统悬架形式,其中扭转刚度特性是车辆减振性能的关键。针对橡胶扭力轴套中扭转刚度特性设计缺乏的问题,从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情况,分别依据扭杆悬架、单双气室油气悬架的刚度特性,推导了等效扭转刚度特性下的扭力轴套扭转刚度模型。基于全地形车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通过平顺性指标对不同的扭转刚度特性进行了评价。仿真结果表明,依据单气室油气悬架刚度特性设计的扭转刚度模型具有较好的平顺性表现。扭力轴套扭转刚度的研究为全地形车橡胶扭力轴套刚度特性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有限元软件NASTRAN对某微型乘用车后悬架扭转梁进行模态分析,并在ADAMS中建立该微型乘用车的整车刚柔耦合模型,比较两种不同的扭转梁结构对悬架隔振性能的影响,从而分析扭转梁式后悬架对整车行驶舒适性的影响,为改进扭转梁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根 《上海汽车》2021,(2):55-59
以汽车变截面悬架稳定杆为研究对象,基于卡氏定理推导了该类型悬架稳定杆扭转刚度计算公式,并与CAE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良好.基于文中推导的扭转刚度计算方法,以某型实际车辆稳定杆为例,分析并研究了空间安装角、过渡区圆角半径、中间部位杆径及长度对扭转刚度的影响规律.最后结合实际底盘调试工作,提出了一种可快速...  相似文献   

7.
应用图解法建立了扭转梁后桥横梁剪切中心与悬架瞬时侧倾中心的几何关系,推导出了悬架瞬时侧倾中心与扭转梁后桥剪切中心及各硬点位置关系的公式。采用上述公式,根据悬架瞬时侧倾中心的要求和各硬点位置,可以较快速确定扭转梁后桥剪切中心的合理位置。利用CAE仿真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选取两款不同车型的扭转梁后悬架进行试验验证,也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豆力 《客车技术》2012,(5):12-15
为了分析某款轿车扭转梁悬架在通过不平路面、紧急制动、最小转向半径且不侧滑3种典型危险工况下是否会出现静力破坏现象,建立扭转梁悬架有限元模型,对该悬架的3种典型危险工况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基于Nastran对该悬架在3种典型危险工况下的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该悬架可以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最后利用疲劳寿命分析软件MSC-Fatigue对该悬架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悬架多余约束问题,分析了其产生原因,论述了消除多余约束对减小车身扭转载荷、提高汽车越野性能的意义。介绍了消除多余约束全局耦合油气悬架系统的作用原理和消扭作用缸的设计依据。设计了消除多余约束全局耦合油气悬架系统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悬架系统在减小车身扭转载荷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某款乘用车扭转梁半独立后悬架进行了静力分析,获得了在各种典型工况下悬架结构强度分布规律和动态特性,对原有结构的设计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方向,并根据对应工况的计算数据,考察了悬架垂向刚度、侧倾刚度及车轮定位参数的瞬变特性,为悬架设计阶段精确高效地预测悬架性能提供了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扭力梁剪切中心、横梁截面、扭转刚度以及悬架运动特性确定悬架设计的关键点,通过优化方法来达到预先设定的性能,并成功运用于液压成型扭力梁改型,大大降低开发费用及技术难度。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shape optimization was conducted for a vehicle’s rear suspension torsion beam to improve its dynamic handling performance. To determine the design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vehicle roll characteristic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result of a Taguchi experiment with 6 factors in 8 runs. The upper and lower-flange lengths and web thickness of the torsion beam section, as well as the vertical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of torsion beams, were determined as design variables through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opposite wheel travel test for optimization of the torsion beam axle. The Box–Behnken 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4 factors and 27 run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elected design variables and by performing opposite wheel trave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he response surface functions of the roll stiffness, roll steer coefficient, roll center height, and mass of the torsion beam were generated. Using these response functions, shape optimization was conducted for the torsion beam of the rear suspension system. Dyna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applying the optimized H-shaped torsion beam to the rear suspension of the vehicle dynamics model, and it was validated that the dynamic response performance of the optimized vehicle was improved.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横梁位置、扭力梁长度、初始定位参数这几个因素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化了的扭力梁式悬架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计算出扭力梁式悬架的定位参数及侧倾中心高度。根据定位参数和侧倾中心高度的变化趋势来合理地选择扭力梁式悬架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横梁位于扭力梁中部时,定位参数匹配较好;扭力梁长度增加时对侧倾中心高度影响明显;初始外倾角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更明显。结论可以为扭力梁式悬架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扭力梁式后悬架对不足转向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汽车操纵稳定性理论和悬架侧倾受力分析,较系统地阐述了扭力梁式后悬架对整车不足转向性的影响和改善措施。通过对前束和轴转向的控制,使后轴车轮侧偏角背离整车离心力方向,以提高整车的不足转向性。  相似文献   

16.
以扭转梁式后桥A0级车整车操稳性能开发为例,描述整车动力学性能正向开发及验证过程。设计阶段通过竞争车型主观评价及客观测试完成主、客观指标目标的确定,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实现整车性能指标到系统及零部件性能客观指标的分解;验证阶段通过不同阶段悬架系统至整车级的虚拟分析优化及试验验证,实现设定的整车动力学操稳性能目标。虚拟样机技术及试验验证相结合有效地应用于扭转梁式A0级车整车动力学操稳性能的正向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双横臂扭杆悬架的特性分析及设计计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采用复数法分析了双横臂扭杆悬架的运动特性,并建立了整套设计计算方法,其中包括主销内倾角、车轮外倾角、轮距、悬架中心和侧倾中心以及悬架刚度等参数随车轮载荷变化的关系特性。  相似文献   

18.
扭转梁后桥开发过程中,须按照从整车技术要求分解出的零部件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并借助CAE优化技术对零部件各性能进行优化。本文主要针对某型扭转梁后桥侧向力耐久疲劳和减振器力耐久疲劳工况进行优化分析,结构优化后耐久疲劳寿命提高。实物样件台架验证结果与优化仿真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彭冬青 《路基工程》2022,(4):107-113
RAP中细集料的老化沥青含量大,再生利用价值高,将RAP应用于应力吸收层混合料,可最大资源化提升RAP再生利用价值,降低应力吸收层混合料建设成本。采用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预切缝半圆弯拉试验、复合梁试件扭剪试验、拉拔试验、扭剪疲劳试验、Over Test评价热再生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层间抗剪切性能、抗剪切疲劳性能和抗反射裂缝性能。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配比例增大,热再生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的油石比降低、高温性能增强,但增大RAP掺量导致热再生应力吸收层混合料低温弯曲应变、断裂能、扭剪强度、拉拔强度、扭剪疲劳寿命和抗反射裂缝性能均降低。在50%RAP掺量下,热再生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的动稳定度3 604次/mm,低温弯曲应变4 890με,且Over Test(OT)加载达到了1 200周期,聚合物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热再生料应力吸收层混合料具有优异的高温韧性和低温延展性与抗反射裂缝性能。  相似文献   

20.
自锚式悬索桥桥式特点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锚式悬索桥是一种将主缆锚固在自身加劲梁上的桥式结构体系,近几年在国内外逐渐兴起。本文对自锚式悬索桥的历史、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概述;通过国内外研究资料,从材料,矢跨比、拱度、混凝土收缩徐变及非线性影响,总结分析此种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论述了已建自锚式悬索桥的不同施工技术与方法以及需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