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和《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 99-2003)中的分层法,分别对桥面系、上部结构、下部结构进行评估,再综合得出整个桥梁技术状况的评估,达到了对某一桥梁使用期间总体技术状况等级的评定的目的,对相关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现行交通部的《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H11-2004)与建设部的《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中所涉及的桥梁检测方面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别从检测类别划分、裂缝宽度限值规定、技术状况评定方法和技术状况评定等级等方面对这两本规范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桥梁养护规范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桥梁建设的不断发展,桥梁结构的状态评估备受关注。桥梁结构技术状况评估是桥梁结构状态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对桥梁结构技术状况评估均给出相应的实行方法,我国的桥梁技术状况评估工作主要是在《公路桥涵养护规范》、《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以及《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在对上述规范评价方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桥算例给出桥梁结构技术状态评估的真对性意见和建议,可供桥梁结构检测及养护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现行的《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和《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中关于桥梁评定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对比,并由此提出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方法发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双曲拱桥技术状况评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单跨空腹式双曲拱桥为例,分析了JTG H11-2004《公路桥涵养护规范》及CJJ 99-2003《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在桥梁技术状况评定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双曲拱桥的特点和评定要求,提出了改进的权重修正法。该方法消除了桥梁未设置构件对整桥评价的影响,使得评定结果更好地反映双曲拱桥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南地区208座简支空心板桥梁的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依据《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及《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对桥梁及部件的技术状况进行评定。对于一、二类桥梁的评定结果,2004规范的评定结果要严格于2011标准,对于三类及以上桥梁的评定结果,二者评定结果一致性较高,对于不同部件的评定结果,2011标准要严格于2004规范。针对主要部件的典型病害及成因进行了汇总分析,给出了不同部件的主要病害占比及其成因。相比较其他地区,西南地区水害及其次生病害相对突出,需要在养护过程中引起重视。本文的相关成果为西南地区空心板桥梁养护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结合湖南省高速公路上多座桥梁的总体技术状况等级评定工作,介绍了现行<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中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体系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是综合评定桥梁技术状况的主要手段,针对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城市桥梁养护技术标准》(CJJ 99—2017)和《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两本规范标准进行差异性研究,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进行应用研究,比较两本标准的差异性、适用性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桥梁养护数据管理、安全状态评估、养护辅助决策分析、信息共享等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Web-GIS技术和基于B/S网络结构技术对桥梁养护管理系统(BMMS)进行了设计,给出了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和养护评估模型;应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研制了基于区域性管理的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将所设计的方案和研制的软件应用于江苏省汾灌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的实际工程中,结果表明,桥梁缺损状况的评估结果与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的评估结果一致,证实了所开发系统(BMMS)的可操作性,并实现了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桥梁养护的区域性管理。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桥梁养护检测规范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将桥梁现场检测所得的资料准确地应用于桥梁技术状况评价,提高检测水平、采用准确的评价方法是当务之急。通过收集美国、中国台湾、德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几个国家和地区关于桥梁养护规范中对既有桥梁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并将各个规范评价方法从检测体系、检测技术和评估体系3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养护规范中桥梁评价的异同点,提出桥梁检测评价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人类文化意识是它的一种功能。桥梁与其他类型的建筑具有共通的美学属性,能反映地方与社会的人文内涵。在进行桥梁设计时,有意识地将人文内涵应用于方案中,并以合适的造型加以体现,能提升桥梁的景观品质,凸显桥梁的个性特征,使其真正成为地区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2.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雕塑家于一身的大家。在桥梁设计领域,他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设计的桥梁以其纯粹的结构形式所形成的优雅形态而举世闻名。汇总卡拉特拉瓦近些年的经典代表作品,着重介绍他的独特桥梁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大跨度桥梁结构形式与功能日趋复杂,需要结合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施工过程跟踪测试,采取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保证桥梁施工的顺利进行并达到设计预期的目标成桥状态.施工控制内容包括几何控制、应力控制、稳定控制、影响因素分析等.施工控制方法有事后控制法、预测控制法、自适应控制法、最大宽容度法等.介绍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必要性、任务和主要内容、控制方法、结构计算分析方法以及影响桥梁施工控制的因素,并选取3座不同类型的大跨度桥梁-苏通大桥辅桥(连续刚构桥)、忠县长江大桥(斜拉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悬索桥),介绍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城市标志性桥梁设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艳  陈艾荣 《桥梁建设》2006,(5):48-50,54
桥梁成为标志性建筑的城市并不少见,当前我国许多城市为求城市长远发展,在修建跨越城市河流的桥梁时,都力争使新建桥梁成为标志性建筑。总结提出了标志性桥梁设计的6条基本原则,并通过实例对各原则作了具体分析,对实际设计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新军  张丹 《公路》2007,(10):5-8
吊拉组合体系桥是由悬索桥和斜拉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缆索支承桥梁,它综合和克服了两种体系的优点和缺点,具有较强的跨越能力。以1400 m主跨的吊拉组合体系桥、悬索桥和斜拉桥设计方案为例,采用三维非线性抗风分析方法,进行了空气静力和动力稳定性的分析和比较,并从抗风稳定性角度探讨了吊拉组合体系桥在超大跨径桥梁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部分斜拉桥结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一峰  黄侨  张连振 《公路》2005,(11):15-21
部分斜拉桥结构介于连续梁桥和斜拉桥之间,桥型结构兼具两者结构特性,且又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本文对部分斜拉桥、连续梁桥和斜拉桥3种桥型结构进行计算对比分析,通过对内力和位移的分析比较,得出了部分斜拉桥结构的力学特性,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该文系统地介绍了笔者考察英国期间,对伦敦、诺丁汉、考文垂和利兹等城市的城市桥梁建设的总体印象和分类考察的情况。重点展示了英国在城市桥梁建设上体现传统与现代上有机结合的成功作法,力求为国内同行们提供有借鉴意义的资料和启示,以期促进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牛远志  宋顺忱 《桥梁建设》2006,(Z2):101-103
介绍北京通惠河北路道路立交中的Z3、Z4匝道桥钢箱梁的构造、设计和施工特点。  相似文献   

19.
借助一种三维颤振分析方法,分析一座主跨618 m悬带桥的三维颤振性能,并与相同跨径的悬索桥进行对比,进一步探讨悬带桥的多模态参与效应、侧向自激力效应及节段模型试验的模态选取等问题;同时还对悬带桥进行多种组合下的两模态二维颤振分析及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悬索桥的扭转模态颤振驱动机制不同,悬带桥的颤振由侧向-扭转耦合模态分支驱动,具有更低的颤振临界风速;悬带桥的颤振形态表现为侧向、竖向和扭转方向耦合振动,侧向自激力对颤振临界风速的影响较小;侧弯-扭转耦合模态及竖弯模态的模态组合具有最低的颤振临界风速,二维颤振分析结果与三维颤振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其多模态参与效应不明显,由此可见三维颤振分析及节段模型中模态合理选取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新颖体系大跨径桥梁的颤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成灌铁路桥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灌铁路客运专线全线以高架桥为主。为满足灾后科学重建的要求,通过优化桥面布置减小了桥梁宽度,选用外形圆顺的箱形截面梁和桥墩增强了桥梁景观效果,采用与相邻简支梁平顺过渡的连续梁外形使桥梁线形流畅,采用配有阻尼器的盆式橡胶支座以降低连续梁主墩的地震作用,对无碴轨道道岔连续梁桥纵向分幅减小了桥梁横向伸缩量,在上跨公路的框架墩柱上设竖向拉槽改善了桥墩视觉效果,在长盖梁框架墩边柱顶设置支座以减小温度作用,结合结构整体受力分析、局部应力分析及动力分析,确保了桥梁设计满足安全性、舒适性、经济合理性、可持续发展和景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