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2021,(5)
广州近郊国道G105快速化改造,需对其与北三环九佛互通I匝道的衔接方式提出新的设计方案。由于该出入口处交通量大、交通组成多样且限制条件多,对新方案的安全通行提出更高挑战。该项目根据复杂出入口的安全特点,针对推荐的辅道对接I匝道方案,进行通行效率及安全运营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安全优化建议。通过实地勘察和交通参数调研,对实验模型进行标定,结合VISSIM仿真技术和通行能力理论求解计算等方法,对推荐的辅道方案进行安全通行效率分析,并对其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晓飞  甘王盼  蒲华乔 《公路》2021,66(11):85-89
花都至东莞高速公路仙村立交A、C匝道与广园快速路于高架桥收费站旧址处连接,广园快速该处是多条匝道交汇的地方,此处交通量大,交通组成复杂,建设条件有限,开放交通后对运行效率的要求高,是特殊的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接入连接,因此对其进行专题安全优化设计.根据现场勘察,详细分析了复杂出入口的安全特点,提出2个对比方案,结合VISSIM仿真技术,重点考察各方案的通行效率及安全,并对其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选址不合理,会造成拥挤、延误等问题,甚至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文中提出的城郊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选址模型,以得到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最佳位置.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出入口匝道连接片区;利用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指标计算各片区重要度.计算所有片区重要度平均值,将重要度大于平均值的片区作为连接片区.按照道路等级选择连接片区内可连接的道路类型,根据饱和度确定可连接道路.根据高速公路出立交匝道间距为确定城郊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的布设位置.这一方法确保了高速公路主线、出入口匝道、连接道路三者车流的安全与通畅,以及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是国内首条多点进出的城市地下道路,沿线出入口匝道较多,间距较小,交通组织较复杂。文中针对该地下道路下行(南向北)方向主路与辅路间的复杂交织区提出两种交通组织方式,并进行交通仿真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调整出入口的布设方式,避免车流在主路内多次交织,能保证主路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拓宽辅路车道数,匝道在辅路完成交织,之后再进出主路,可使匝道至主路的车速变化更平顺,提升出入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修建城市地下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方法中极其有效的一种措施,但是由于城市地下道路的规划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地面建设,导致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的位置选择十分困难,改造建设成本高昂,并且压缩了有限的地面道路资源,给地面交通带来不便。为此,研究了目前城市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设置现状,并对比埃文·马斯克的"电梯式"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提出一种新型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设置方案——城市地下道路智能控制潮汐匝道。该方案可以根据交通流监控数据智能控制城市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的开闭。通过对该方案的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推荐设计参数、升降坡道安全性验证、成本计算以及通行效率进行可行性分析,证明城市地下道路智能控制潮汐匝道出入口具有成本低、位置选择灵活、匝道通行效率高、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快速路的出入口匝道设计,分析了布置在高架快速路出入口匝道的交叉口交通特性,研究了合理化交织区设计、立体分离横向道路直行交通、均衡路网流量和分担疏解功能等空间布置策略,并提出了各种优化方案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7.
依托洲头咀隧道工程,采用交通仿真软件对交通组织和行车条件较为复杂的城市过江隧道进行建模,开展螺旋形匝道展线、地下立交匝道出入口,以及大纵坡隧道工程方案的运营状态仿真分析,评价工程运营期间的交通安全和交通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经济及物流交通的迅猛发展,符合高速公路通行规定的超宽、超长货车越来越多,导致已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圆曲线路段因路面加宽不足而出现较多交通事故,但相关规范对匝道养护车辆停靠的需求考虑较少。为了保证匝道养护车辆停靠及养护人员作业安全,有些省单车道匝道宽度取值采用了考虑超车之需的规定值,但由于采用单车道出入口,也造成匝道设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通过对匝道圆曲线路段路面加宽及横断面组成的研究,提出了上述路段路面加宽满足公路养护需要及货车列车车型通行条件的设计方案,并对已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圆曲线路段单车道匝道加宽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对新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横断面组成及宽度值提出了建议。认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长度总体较短,可考虑统一采用10.5 m宽度及相应的匝道宽度组成。通过对已按超车之需规定建成的互通式立交交通现状调查及安全性分析,认为采用超车之需规定在双车道匝道变为单车道匝道的过程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且受匝道终点为单车道的限制,通行能力提高有限。建议新建互通式立交尽量不考虑超车之需的设计方案,并对既有互通式立交提出了改善连接单出入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某条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了主辅出入口的特点和事故成因。城市快速路一般由主车道和辅道组成,并通过出入口进行交通转换。出入口有两种连接方式,设计速度高,采用分离式;设计速度低,用地条件受限制,可采用联合式。探讨了出入口的平面线形设计要求,并建议出入口的纵断面按识别视距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0.
城市高架快速路"先入后出"式出入口,是影响快速路主线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工程实践中,为便捷衔接地面道路网络,一般将上下匝道设置在主要交叉口处,将导致高架道路出入口交织段较短、出入车流严重影响主线交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分别针对常规布置方法、辅助车道布置方法、集散车道布置方法、"剪刀叉"布置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以期用合理的代价减少高架道路交织影响。接着,以石家庄市和平路高架快速路工程设计为例,对不同匝道布置方案进行分析,得出:对于该工程采用设置"剪刀叉"的匝道布置方案交通运行及工程代价等方面综合考虑较优。该匝道布置方案为高架快速路出入口间距无法满足规范要求且周边地块交通集散有需求的情况下,创造了设置匝道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车行地下交通空间的开发对于减少地面交通拥堵,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噪音,保持城市原貌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目前以综合交通枢纽和地铁建设为主,部分大城市在商业核心区或人流密集区已经开始建设车行地下交通空间。通过分析车行地下交通空间的各种布局模式,化繁为简,将复杂的地下交通空间分解为主隧道、出入口联通匝道两个部分进行研究,使得地下交通空间布局方案的研究流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出入口匝道安全性问题,减少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事故率,从道路因素、车辆因素及其他因素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应用该评价模型对仁赤高速公路K15+225 m出口匝道进行详细的安全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安全改善措施。另外,应用该模型还对仁赤高速公路全线12个出入口匝道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8%以上的出入口匝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上隍互通是镇江市两条快速路、一条交通性主干路和镇江扬州两市城际型快速通道相交的关键互通节点。针对该立交节点,存在多路交叉、慢行交通组织和跨铁路及其货场等诸多限制条件。基于相交道路的功能定位和交通需求,提出了两个互通比选方案。研究探索了复杂控制条件下,多路立交分解组合再优化的设计思路,提出首先将五路交叉分解成三个常规立交,分别进行全互通设计;然后叠加组合各象限匝道;最后再根据限制条件、组合互通降维、次要交通限制等因素,优化转换匝道的数量和规模。研究对多路立交节点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出入口管理技术改善立交与地面道路的交通衔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陈恺  张宁  黄卫 《公路》2006,(10):111-116
为改善我国立交与地面道路的交通衔接,首先分析了造成衔接段交通拥堵的原因。认为匝道落地点到临近交叉口的交织距离不够是主要原因;此外,匝道布局不佳,临近建筑物出入口布局欠规划,临近交叉口交通疏散能力不足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衔接段的交通拥堵。借鉴美国的出入口管理策略,从中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特别总结回顾了国外关于制定匝道落地点到临近交叉口最小间距标准的研究,提出了改善我国立交与地面道路交通衔接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互通立交连接不同高速公路,是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车辆在互通立交路段交织、加减速、转变方向,冲突点较多,交通运行复杂。隧道出入口因为驾驶人适应光线的原因,也是事故风险较大的地方。本文以宁芜高速公路马鞍山方向上黄梅山隧道出口处即为马鞍山东枢纽出口的高风险路段进行了评估,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安全完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分析城市快速路常发性交通拥堵特点,基于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功能和匝道控制原理,提出了快速路ETC匝道控制和匝道出入口OD流量分析模型。通过判断分析关键匝道出入口及其常发性拥堵的不同原因,提出相应的拥堵管理策略,为快速路的常发拥堵管理及匝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罗雄雄 《上海公路》2023,(4):186-191+214
快速路匝道的布置方案不仅影响快速路对区域的服务能力,也影响快速路总体交通功能的发挥。结合金海路快速化工程,对工程控制条件复杂的申江路匝道布设方案进行研究,分别结合主线的不同方案进行比选,从整体发挥快速路交通功能、可实施性、对现状影响小的角度,提出推荐方案。以期为同类复杂控制条件的快速路匝道布置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迂回型立交桥 特点:四个方向直行车辆无任何影响,一条道路的两个方向的左转经右转匝道上环形匝道转向;另一条道路的两个方向的左转过桥隧上环形匝道,再经过右转匝道转向;四个方向的右转均经专用匝道转向.如武汉市内环线立交桥、高速公路出入口常用调头立交桥等.  相似文献   

19.
城市隧道设计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课题。城市道路路网复杂,出入口方案限制因素较多,如何结合区域交通组织,确定合理的隧道出入口方案,确保城市隧道的运营和施工安全,是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天津站交通枢纽五经路地道的出入口方案选择,系统论述了城市隧道出入口方案选择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胡捷  杨晓敏 《中外公路》2008,28(1):182-184
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出入口形式一般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两种,各有其优缺点;由于依照我国路线规范设计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存在车道数平衡和侧移转向等问题,该文就几种出入口形式的优缺点,并综合车道数平衡、辅助车道、变速车道长度和渐变率等方面探讨双车道匝道出入口所应采取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