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笔者发现一篇发表于1905年的郑和研究新资料——《郑和航海的故事》,该文也是近代第一篇关于郑和研究的白话文资料。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亟需激发民众爱国之心的正能量。《郑和航海的故事》用易于民众接受的白话文语言描述郑和航海事迹,起到爱国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宣扬民族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本文主要考证《郑和航海的故事》的版本和作者,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清末维新派骨干、史学家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进行了详细剖析,既肯定该书对宣传海权、宣传郑和下西洋和开展郑和研究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也批判了该书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保皇观点,以达到辩证看待、全面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郑和《发心愿》泥金写经等大量文献与实物的研究,论述了永乐版泥金写经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发愿目的,并分析了郑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视角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明史·郑和传》之郑和宝船与《明史·和兰传》之荷兰船尺度所用度量单位"丈"提出新的解读,即其1 "丈"≈1. 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 4米、宽"十八丈"为28. 8米。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也不是长度超百米的郑和宝船。  相似文献   

5.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在永乐六年正月,有"命工部造宝船48艘"的记载。这是永乐上谕中第一次出现"宝船"字样。永乐六年开始建造宝船,当来不及用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却可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使用,而且载入马欢的《瀛涯胜览》,这当是跟随郑和第四次出洋的随行翻译马欢亲眼所见。后四次下西洋的航程远较前三次为远,使用大型船舶是合理的。随着航海、造船经验的丰富,出现大型宝船也是顺理成章的。根据新近查找到的文献,确知明代的南京不仅有龙江船厂和宝船厂,还有黄船厂和拨船厂,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明代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存在,任何再企图否定大型宝船的观点都将难以立足了。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华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明清时期海外交通著作的有关记载,探讨郑和下西洋与华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曾经在世界航海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政府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将其首次起航的7月11日确定为国家航海日,显示了作为航海大国的中国当今面对海洋时的坚定与从容.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基,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7月9日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2005年7月9日在我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0.
明初郑和船队七次大规模的洋际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完成这一壮举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能够乘风破浪而行的远洋船只.对郑和下西洋船只诸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郑和下西洋史实本身,还与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等科技成就有关.但由于史料记载以及人们对史料的理解、释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谨就<明实录>中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六年(1431)有关建造、改造海船记录涉及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虽起源于"农耕",但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航海.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经历了各个朝代发展,终于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由于各时期的政局各异、航海技术差别、以及国家对外贸易的策略不同,中国古代航运事业在不同时期是围绕着若干港口区域开展的.  相似文献   

12.
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发布的《海上船舶无线电通话标准用语》应具有最高权威性和严肃性,方能发挥国家标准的作用,但是现中曲对照的标准用语,无论是中文均存在不少语言失误。笔者对英文原文的理解、单词的选词、用词的规范化、字母大小写和标点符号以及原版IMO《标准航海用语》的语言失误等六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提出 约600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正率领着他那庞大的船队劈波斩浪于印度洋之上.这是他那个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为人类绚丽多彩的征服海洋的画卷上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1405-1433年间的28年中,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洲和非洲的三十余个国家,每每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2002年3月,英国业余航海史研究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皇家地理学会作了"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并发现美洲"的报告,世界各地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把新闻炒得火热.学术界则有的支持,有的质疑.笔者也曾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撰写了<我对郑和环球航行新说的看法>、<郑和航海最远到哪里?--兼评"郑和发现美洲"说>,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1]2002年11月,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正式出版,新闻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年10月及12月,孟席斯相继在中国的南京、昆明和北京三地作了报告.笔者听了他在南京的报告,后又翻阅了他的著作,对他的观点及证据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1984年4月,在古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明朝紫檀木大料,上刻有“永乐十年”的铭文,表明为明朝永乐年间造船使用的舵杆。经紫檀木专家周默先生实地考证,紫檀木产地为印度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紧邻古代的古里国。古里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常往来的抵达地,船队自然而然装载紫檀木返回中国。登州港紫檀木舵杆无疑与郑和下西洋船队带回的紫檀木有关。此外,紫檀木舵杆的发现表明明代造船选用了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有条件使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造船,使其具有卓越的航海性能。  相似文献   

16.
提高航海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本文以中共中央最新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根据航海院校的特点,论述了航海院校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具体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于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出国门,在国内外郑和研究著述中,尚未见专文论述,而在这个问题上,自明朝至今还存在一些误解在传讹,很有必要澄清。通过考证,论定郑和下西洋的出国门应是五虎门,而非其他港口。对五虎门在海疆中地理形势和其地名渊源及古今行政隶属进行了考辩,对五虎门的古今功能进行了考证,建议在地方命名上保持著名国门的历史名称。  相似文献   

18.
法显《佛国记》中的一句应断成"如是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而非"如是九十日许……"。慧皎《高僧传·法显传》说的"十余日"可为旁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驾木帆船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的。还有,如果航期长达九十来天,在当时船员势必患航海病—坏血病并死人。但法显一行健康无恙,这也可佐证他们没航行这么久没去美洲。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同时也是第十个中国航海日,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节日,由中国航海学会、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承办的"行舟致远: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10日在宁波举行。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来自境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航海历史、海上丝路、古代造船、水下考古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而得的经验,通过介绍以引起航海人员对《天文航海》的重视,提高对《天文航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安全营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