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连拱隧道曲中隔墙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绍东 《公路》2007,(2):165-167
结合白果坝1号连拱隧道的施工实践,介绍了曲中隔墙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技术,重点分析了复合式曲中墙的施工难点和施工重点。  相似文献   

2.
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衬砌结构内力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德明  谢壮  阳军生 《公路与汽运》2010,(3):184-187,204
以常吉(常德—吉首)高速公路土江冲隧道为依托,采用应变计对初期支护钢支撑内力和喷射砼应力、二次衬砌结构的内力进行现场测试,分析了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衬砌结构的力学特征,并对隧道二次衬砌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岑道勇 《隧道建设》2010,30(3):320-323
高速公路连拱隧道可分为整体式和复合式2种主要结构形式,根据中墙的特点,每种结构又可分为直中墙及曲中墙,共4种形式。文章从连拱隧道中墙的构造、连拱隧道跨度、隧道结构防排水3方面对不同结构形式的连拱隧道进行分析比较,阐述不同结构形式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重点讨论复合式直中墙结构形式连拱隧道在复杂地形及富水地区条件下的优越性。结合工程实例,从设计情况、施工方法及关键部位施工3个方面介绍复合式直中墙连拱隧道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应用及施工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双跨连拱隧道中墙防排水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墙防水是双跨连拱隧道结构防水的关键。吴家庄隧道根据“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用复合式中墙设计和“动态排水”的施工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连拱隧道中墙防水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连拱隧道中墙稳定性及合理宽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沪蓉西高速公路分岔连拱隧道中墙结构的稳定性及合理宽度确定是设计施工中的首要问题.针对连拱隧道设计采用的整体式直中墙和复合式曲中墙2种结构,建立了不同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三维弹塑性损伤有限元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埋深、不同中墙宽度情况下连拱隧道的稳定性及中墙变形受力情况、损伤区和屈服区分布.研究表明2种中墙内的损伤区和塑性区主要分布在中墙上部和底部,并随埋深增大和中墙宽度减小而增大,该部位是薄弱部位,应重点加固,相同条件下直中墙的受力和稳定性比曲中墙好,设计中应该优先选用直中墙.最后建立了中墙完好宽度与埋深和中墙宽度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埋深和中墙宽度预测中墙的完好宽度,从而确定中墙合理宽度.  相似文献   

6.
叠合式中墙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洋山隧道在国内首先使用了叠合式中墙(为避免与设计规范复合式中墙相混淆)双连拱隧道结构形式。对于这种新颖的隧道结构,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的合理确定尤为重要,是贯彻设计原则、实现设计意图的关键。详细阐述叠合式中墙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的确定(设计原则和方法,总体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实施(合理确定施工步距、采用控制爆破技术以减少后行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衬砌及中墙的影响,采取一定措施解决先行隧道的不对称受力问题),同时阐述了施工监测及隧道防排水要点。小洋山隧道的成功实施丰富了山岭隧道的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7.
联拱隧道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上,然后中隔墙渗漏水问题,亦普通存在于已建联拱隧道中。文章通过论述杭州至千岛湖高速公路南峰、善岭两座6车道复合式曲中墙联拱隧道施工工艺和防排水措施,介绍了该工程成功防治中隔墙渗漏水的技术难点,可供修建类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隐式中墙连拱隧道工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海军  王明年  张万斌 《隧道建设》2015,35(12):1271-1274
为了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针对隐式中墙复合式连拱隧道,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多种施工方案条件下,隐式中墙复合式连拱隧道结构均能保证施工安全;对称中隔壁法和平行中隔壁法在结构安全和变形控制上较为有利。平行中隔壁法中的主辅洞间隔、同步并行施工方案是最经济、最快捷、最环保的方案,其综合进度指标比普通中导洞法提高107%,比三导洞法提高79%,可大幅提高连拱隧道的施工效率。上台阶开挖和拆撑为控制变形的关键工序,辅洞拱部与中墙搭接处、辅洞仰拱与中墙搭接处为结构安全控制部位。  相似文献   

9.
大跨扁平连拱隧道复合式中墙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减少开挖跨度和节约工程投资,针对某依托工程,首先通过ADINA有限元数值模拟,对不同中墙形状下隧道中墙的受力与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选取了复合式中墙最佳形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中墙厚度时围岩位移、中墙位移与中墙应力等变化全过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和验证分析。优化了大跨扁平连拱隧道中墙形状,提出了中墙配筋的关键控制因素和Ⅴ级围岩地段合理中墙厚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浙江杭州千岛湖高速公路上南峰隧道的设计和地质情况,对破碎围岩条件下的六车道公路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采用不同方法施工时的力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围岩和支护结构体的地应力场、位移场,得出了Ⅱ、Ⅲ类围岩条件下该型隧道的合理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春  贺志刚  陆启宏 《隧道建设》2019,39(Z1):398-403
目前国内外连拱隧道大多采用中导洞法施工,而对无中导洞施工研究相对较少,缺少相关工程经验,且未对无导洞法施工技术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做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的上长坪隧道为分离式隧道过渡到连拱隧道,因其与大桥衔接过渡,设计的中隔墙厚度不等厚,采用复合式薄直中墙,其结构设计新颖,在设计无法做变更及4个月完成504 m的工期要求下,为实施高难度操作的设计方案,采用竖直型钢喷射混凝土结构及斜向支撑成功解决了中墙二次衬砌浇筑的难题,其竖直型钢喷混结构浇筑在左右洞二次衬砌之间作为中隔墙的结构部分,成功开创了复合式薄中墙设计施工新工艺。同时,此工法有效解决了防水漏水问题及成本控制问题,为无中导洞施工方法增加了新的工艺类型,提供了Ⅳ级围岩隧道无中导洞施工新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中隔墙应力-应变监测在双联拱隧道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双联拱隧道结构型式特点和新奥法监控量测原理,利用钢弦式土压力盒与DKY-51-2型振弦式传感器记录仪对襄十高速公路3条双联拱隧道中隔墙顶部围岩和支护层间的压力进行量测,并采用光弹性单向应变计对隧道边墙和中隔墙混凝土的应力与应变进行量测。结果表明:中隔墙顶部的压力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最大可达到7MPa,且受施工爆破的影响会产生较大的突变;中隔墙混凝土墙身段的应力值普遍小于3MPa,且不同方向、不同深度处应力值有一定的差异。利用2D-σ有限元软件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状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吻合较好,说明上述监测手段很好地反应了中隔墙的应力-应变状态,为隧道施工及其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雷公山隧道Ⅱ、Ⅲ类围岩占隧道总长76%,施工中全隧均采用复合式衬砌,从而保证了隧道工程质量, 争取了隧道贯通时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对复合式衬砌中超挖回填几种方法反复对比,从而提出了较合理的回填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晴  张素磊  刘昌  张国栋  陈德刚 《隧道建设》2022,42(6):1022-1032
为解决连拱隧道开挖过程中曲中墙安全承载问题,依托浙江省某在建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采用数值计算及现场监测手段对施工阶段曲中墙力学演化规律及偏压机制进行分析,并从设计、施工层面分别就曲中墙厚度及主洞施工步距对曲中墙应力及偏压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连拱隧道主洞上台阶开挖对曲中墙应力分布影响显著,此阶段应力增量约占应力终值的50%,曲中墙以承受竖向应力为主,横断面最小截面为受力最不利位置。2)连拱隧道非对称开挖造成曲中墙承受偏压荷载,导致曲中墙发生向先行洞一侧偏转,偏转现象在先行洞开挖过渡至后行洞开挖阶段尤为显著。3)曲中墙厚度对其应力分布、偏转效应影响显著,曲中墙厚度的减小降低了结构承载能力; 当曲中墙厚度为1.3 m时,曲中墙墙身应力急剧增大,曲中墙可能发生压溃失稳。4)主洞施工步距对曲中墙应力分布影响较大,但不改变曲中墙应力终值; 随着主洞施工步距增大,曲中墙偏压弯矩越大,偏转效应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凤凰山隧道属于软弱围岩中浅埋大跨度连拱加小净距隧道,且隧道穿越凤凰山公墓区,隧道上方公墓密集,对隧道设计和施工要求很高。根据工程类比,初步确定隧道的支护参数;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对隧道进行受力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建立适合于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的荷载结构法计算模型,对二次衬砌进行配筋计算;对传统的隧道防排水体系进行适当改进;并计算确定隧道爆破施工和机械开挖的埋深分界点,以确保隧道安全通过公墓区。  相似文献   

16.
囿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选线要求等条件的限制,公路工程中常采用小净距形式的隧道,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是其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但目前关于小净距隧道初支与二衬围岩压力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稀缺。以龙兴岭隧道为背景,在FLAC3D平台上对4洞小净距隧道的开挖支护过程展开了细致的数值模拟,重点关注了作用在初支与二衬上的围岩压力分布。进一步考虑围岩蠕变效应,探讨了小净距隧道复合式衬砌支护结构的围岩压力及其初支/二衬荷载分担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现场监测结果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复合式衬砌支护结构围岩压力总体上关于设计中线近似呈对称分布,小净距隧道主洞(后行洞)开挖扰动引起辅洞(先行洞)二衬上围岩压力略微增大;围岩蠕变作用下,初支围岩压力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二衬围岩压力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但二者之和基本保持不变;蠕变稳定后,主洞上台阶部分(拱顶至拱腰)的二衬荷载分担比约为25%~45%,主洞下台阶部分(仰拱至边墙)的二衬荷载分担比约为20%~35%。研究成果可为小净距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的设计施工及后期运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贵红  漆泰岳 《公路》2012,(3):235-237
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连拱隧道中墙在施工中的稳定性.在Ⅲ、Ⅳ、V级围岩条件下中墙在施工中的滑动和倾覆安全系数均远大于1,这从理论上证明了中墙在施工过程中是稳定的.因此,结合现场施工实践,在无偏压的情况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对中墙进行临时支撑,这样既节省投资又方便施工.  相似文献   

18.
冯鹏程  刘继国  舒恒  宋明 《公路》2024,(1):409-415
因受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的限制,超大直径小半径曲线连续盾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带来的剧烈围岩扰动可能致使地面发生较大的隆沉现象。主要原因与隧道开挖面难以保持平衡稳定息息有关,因此,研究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对确保超大直径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的施工安全十分必要。依托武汉两湖隧道超大直径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工程,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标准工况下隧道掘进产生的地层变形,总结开挖面支护压力的变化对隧洞周围围岩的影响规律,计算得其最小极限支护压力为47.34 kPa。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一种新的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无中墙单洞法在软弱围岩地层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依托平文高速土基冲连拱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施工力学性能方面对无中墙单洞法和传统的三导洞法进行比选分析,并通过现场监控量测结果验证工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 1)在支护结构受力性能方面,由于无中墙单洞法临时支护结构较少,结构处理圆顺,能更有效地减少应力集中现象; 2)在结构设计方面,由于无中墙单洞法取消了中隔墙结构,使得施工难度降低; 3)在施工工法方面,采用三台阶法分别对先行、后行隧道进行单洞施工,增加了作业空间,提高了施工组织效率; 4)综合考虑施工力学与工期进度的影响可知,无中墙单洞法适用性较好,可为类似地层条件下双连拱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激光隧道多功能断面检测仪对隧道拱墙衬砌前横断面进行检测的方法;通过对隧道拱墙衬砌前横断面进行检测,保证了二次衬砌厚度,表明了衬砌厚度事前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