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城市地下高速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过程中,往往导致地铁线和地表发生较大沉降,为研究其沉降规律及控制技术,以智利圣地亚哥城市地下高速公路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对以侧壁导坑法施工,采用超前支护、无系统锚杆的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及临时加固相结合支护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对既有地铁线及地表的沉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最大沉降为35.9 mm,既有地铁线最大沉降为33.4 mm,横向轨道面最大不均匀沉降率为0.623‰,纵向最大不均匀沉降率为0.27‰,不均匀沉降率小于规定的沉降阈值(1‰),地铁线及地表的沉降量均控制在规范和地铁运营部门要求的范围内,可确保下穿施工期间既有地铁线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2.
李景  李洋  杨阿龙  刘夏临 《交通科技》2023,(5):87-90+108
为解决超浅埋隧道下穿对既有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影响,依托某超浅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工程,提出隧道下穿施工的详细隧道支护方案、加固方案和开挖方案,同时建立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对隧道下穿的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预制装配式波形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箱拱型钢通道施工工艺下穿的建设方案,可有效控制沉降,降低对既有高速公路安全运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下穿既有综合管廊时,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引起周围土体的变形,会使既有综合管廊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威胁结构安全。为了研究盾构隧道下穿过程中对既有综合管廊的影响,探索不同穿越交角下既有管廊的变形规律,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进行模拟,分析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综合管廊的沉降变形规律、地基加固对管廊沉降的控制效果及不同下穿交角对既有综合管廊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既有综合管廊在盾构机附近主要产生纵向上的不均匀沉降,随着盾构掘进,沉降逐渐增大,进行地基加固后能够有效减小既有管廊的沉降变形。当下穿交角较小时,既有综合管廊沉降变形增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孙旭东 《隧道建设》2013,33(5):412-418
新建隧道近接下穿既有地铁结构施工已经成为城市地铁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见情况,由于既有结构沉降控制要求严格,如何有效控制沉降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朝阳门站区间下穿既有5号线东四站为例,介绍了超前注浆加固及止水技术、CRD+千斤顶支护法、辅助深孔注浆及背后回填和补偿注浆技术等暗挖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技术,通过对既有5号线东四站结构沉降监测可知,采用上述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既有结构的变形,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5.
杜能胜 《路基工程》2019,(4):195-201
针对杭州地铁1号线秋涛路站—城站盾构区间,下穿杭州市城站火车站277 m范围内铁路设施的施工实际,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粉土粉砂质地层以及既有运营铁路保护要求等因素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控制措施、施工要求等,成功完成了下穿铁路施工。保证了既有铁路运营安全,很好地控制了安全质量风险,为工程优质、高效、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6.
许微微 《路基工程》2017,(1):179-183
伴随着我国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工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工程侧穿和下穿既有地下建(构)筑物的问题涌现,处理这类问题的措施就变得复杂,尤其下穿变得更加麻烦。当地下车站上方的建(构)筑物无法拆除时,车站下穿则变得更为困难。以某地铁车站暗挖法下穿地下人防商场工程为例,介绍了暗挖车站下穿上方既有建筑物的设计重难点,探讨了该下穿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处理对策,解决了此类工程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7.
柴元四 《路基工程》2019,(2):120-124
为研究盾构隧道开挖对既有铁路路基的影响,基于相似比理论建立室内大型试验模型,模拟盾构开挖扰动作用下周围土层及既有铁路路基的受力变形过程。结果表明:模型试验能较好地反映盾构下穿对土层及地表线路的影响;盾构隧道轴线方向各土层土压力变化较两侧明显,其中在一倍洞径范围内土体是受扰动影响的重点区域;模型试验中盾构下穿开挖导致既有线路沉降变形呈近似线性,若增加埋深,既有路基沉降速度及沉降量将大幅降低。建议在盾构施工前对既有铁路的下穿段路基进行加固,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8.
机场地下行包通道沉降控制要求高,且不能中断运行,新建浅埋暗挖大跨黄土隧道下穿施工风险高,施工不当会引起地下行包通道沉降、变形,甚至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为找出下穿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通道底沉降的关键步序,更好地控制沉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建隧道下穿机场地下行包通道进行了沉降分析,并通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洞内采用分步开挖、大直径管棚超前预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背后回填压浆等沉降控制措施,将通道底板沉降控制在3 mm左右,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能够保证既有地下行包通道的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9.
刘蕾  尹亚坡 《隧道建设》2009,29(1):112-119
针对新建地铁车站下穿既有运营车站的工程特点,以控制沉降为核心,分别从管棚超前支护、开挖与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3个环节阐述宣武门车站下穿运营车站的沉降控制综合施工技术。大管棚施工采用国内先进的夯管工艺,配以袖阀式及分段后退式注浆技术措施;开挖前采用帷幕注浆,开挖、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期间采用全过程跟踪补偿注浆;开挖与初期支护期间采取加强措施改善平顶直墙结构的不利受力状态;二次衬砌创造性地采取分幅施作方案,以部分二衬结构代替支撑。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最终使既有运营车站的结构最大沉降仅为6.78mm,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伴随国内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式,地面交通压力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向地下扩大城市交通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地下有限空间内要建设地铁运营网,不可避免要出现新建线路与既有线路邻近、侧穿、上穿或下穿等复杂情况。如何在特殊环境下保证既有线"不停运、不减速"的运营要求下安全施工新建线路,已成为此行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北京地铁7号线下穿既有5号线磁器口站工程实例,对洞内深孔注浆、小导管注浆、背后回填注浆及径向注浆技术及作用进行剖析,希望能为今后类似工程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下穿式隧道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更顺捷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其总体设计不但影响路网交通功能的发挥,也制约着其它地下工程的空间布局,对地下空间资源的统筹利用意义重大。以南京市国际路隧道工程为例,分析了下穿式隧道周边复杂的工程环境,概括了下穿式隧道总体设计的关键要点,提出了相关地下工程协同设计的技术策略,可为类似条件下相关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温州市锦绣路下立交位于中心城区两条交通性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四周城市用地紧张,作为附属设施的雨水泵站征地困难,设计充分利用城市的立体空间,结合下立交隧道将泵站设计为全地下式。详细介绍了该雨水泵站的汇水面积划分、泵站规模确定、泵站选址、泵站工艺及通风、供电、自控等附属设计,为类似项目积累工程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建(构)筑物日渐密集,新建盾构隧道不可避免地会下穿既有建(构)筑物。分析盾构穿越对周边结构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影响,对既有结构物的维护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某越江盾构隧道穿越工程地面油罐群变形的影响,重点研究施工期隧道穿越、运营期隧道内发生火灾及地震工况下地面油罐群的沉降情况,并对比分析采用单管双层盾构与双管单层盾构隧道建设方案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施工期盾构顶推时,双管盾构造成的地层扰动大且范围广,故双管方案导致的地表油罐群沉降及倾斜率大于单管方案;当油罐群下方范围隧道发生火灾时,双管盾构同时发生火灾对油罐群的变形影响大于单管盾构发生火灾时带来的影响,而双管盾构中某一条隧道发生火灾对油罐群的影响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地震作用下,建设单管隧道与双管隧道后地面油罐的地震响应相对于未建隧道时的地震响应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王炜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7):186-189,16
随着城市地铁的持续建设,近接既有地下建筑进行施工的工程大量涌现。由于受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的限制,隧道施工难免会对邻近建(构)筑物产生扰动,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环境病害。该文针对过北京站至北京西站地下直径线的地铁近距离穿越某建筑结构,建立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由于隧道施工而引起的地层扰动变形的规律性,并对已建隧道产生的施工影响进行了分析,且给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郭瑞  郑波  黎晨 《隧道建设》2019,39(4):601-608
为解决下穿隧道施工对既有高填土路堤的影响问题,依托成贵铁路大方隧道下穿杭瑞高速工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隧道施工对上覆地层位移影响、地表纵向变形特征以及下穿施工对地表各特征位置的主要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 1)隧道下穿施工造成高填土路堤层发生显著沉降变形,上覆地层向隧道正中方向产生明显横向位移; 2)大方隧道下穿施工产生的地表纵向变形可划分为微变形区(洞口浅埋沉降区)、强变形区(高填土路堤沉降区)和弱变形区(地表沉降区)3个区域; 3)大方隧道施工分别开挖至洞口、挡墙和公路路面等特征位置时的地表纵向影响范围分别为开挖前方的75、52、65 m,在此影响范围内地层位移变化强烈; 4)拱顶动态沉降曲线均呈反“S”形特征。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模拟计算值与监测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并最后给出相关施工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上海某海塘位于隧道上方,由于渗透破坏和堤身土流失等原因,造成坡面塌陷,栅栏板悬空、错断,亟需进行维修加固。为保障施工安全,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海塘维修加固施工对于下部隧道位移的影响。计算过程分为抛石施工、高压旋喷桩施工两个阶段,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对于隧道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通道畅通可靠度的分析和计算对城市道路路网的畅通性和安全性意义重大.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对城市地下通道运行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种关于城市地下通道畅通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分别为基于地下通道功能函数、饱和度、车流密度和交通流统计.以武汉东湖通道为例,证明算法计算得到的东湖通道畅通可靠度与实际调查得到的交通状况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新建天然气管道下穿施工对京津城际铁路杨村特大桥的影响,以高压天然气管道穿越京津城际铁路防护套管工程为背景,对下穿京津城际铁路杨村特大桥段顶管施工进行设计,通过运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顶管施工下穿高铁桥梁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得出了采取顶管下穿高铁桥梁施工,会引起铁路桥墩的扰动和变形,进而引起结构受力的变化。在揭示了施工过程前后地层应力分布变化规律后,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日趋饱和,城市面临着“摊大饼”式快速扩张问题。随着地下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等重点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工程呈现出微变形、小间距、大断面、大埋深、高精度、长距离和超大规模等特点,面临着“水、软、变形难以预测”三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给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近接施工技术、施工装备和数智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与创新,详细分析了软土富水地层位移和变形控制技术,提出富水地层冻结技术和跨地铁运营隧道综合辅助施工控制技术;介绍了集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和隧道装备核心共性技术,以及具有绿色化、智能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从设计、施工、监测、运维4个方面介绍了现代地下空间数智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强调通过地下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构建可视化的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是实现“透明地下空间”的基础;对复杂地质条件灾害的预警与控制,是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控制管理系统,是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并指出未来地下工程需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