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李其修  刘辉  吴向君 《江苏船舶》2011,28(2):10-11,44
潜艇在水下遇到危险情况时,艇员需要紧急脱险,快速上浮脱险技术能够避免艇员长时间水中停留,提高脱险成功概率.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快速上浮脱险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推导说明了快速上浮脱险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快速上浮脱险试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2001年俄罗斯潜艇“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悲惨事件又将潜艇脱险、营救和打捞的主题带到人们面前。通常所考虑的潜艇脱险和营救过于集中在狭隘的问题上。描述了潜水员通过改进的方法登上失事潜艇施救,或使失事潜艇上幸存的艇员营救自己。涉及到潜艇打捞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失事潜艇的脱险与救生是个事关重大的课题,这不仅仅是因为2000年8月发生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灾难。根据潜艇搁浅处的水深或逃生与救援所处的紧急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救援方案。为此,海军和技术人员发展了各种不同的脱险与救生概念。  相似文献   

4.
150m快速上浮脱险装置实验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0m快速上浮脱险装置空载模拟试验是快速装置研制的重要阶段,是保证快漂装置上艇安装和载人海上上浮脱险试验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快漂装置空载模拟试验和研究情况。通过模拟试验证明了快漂装置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满足快速上浮脱险的有关技术文件要求。从而为下一进进行动物与人体试验,为快漂装置实际使用和进行海上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失事沉没,给出了可能的失事原因,探讨了俄罗斯潜艇抗沉性和防险救生系统的设计思想,从信号浮标,集体漂浮救生舱,横隔壁强主,出入舱口和延生措施等方面分析该潜艇防险救生系统的可能失效原因,描述了我国防险救生系统现状,结合我国潜艇设计观点和世界防险救生水平的发展,提出我国潜艇防险救生技术重点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目标。  相似文献   

6.
介绍潜艇发生事故时,艇上人员的逃生途径,以及目前潜艇上采用逃生装置的缺陷及新型艇员逃生抗爆系统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江苏船舶》2015,(6):35-37
为保证船舶脱险通道的安全、畅通,根据SOLAS公约(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FSS规则(国际消防安全系统规则)要求,对脱险通道常见缺陷和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保证在发生事故时船员能安全快速撤离。  相似文献   

8.
潜艇逃生和营救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回顾和平时期潜艇失事的历史,强调潜艇逃生和营救的重要性,介绍潜艇逃生和营救理论中关于营救时间、营救心理学、逃生医学和生理学等的研究成果,阐述逃生和营救的方法,过程及二者关系;详细说明广泛应用的集体漂浮救生舱、快速上浮脱险装置、潜水装具、深潜救生艇、潜水救生系统和潜艇营救舰等系统和设备的各国应用现状,国际上就失事潜艇展开的逃生和营救训练合作情况和开发领域,展望我国潜艇逃生和营救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由于海底和潜艇自身错综复杂的情况,一旦遇到突发险情,往往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艇上人员生命安全。为高效开展对潜应急救援,需要潜艇配备强有力的应急救生通信手段作为保障。首先分析现有潜艇应急救生通信手段和装备现状,目前潜艇主要依靠应急救生浮标实现对外遇险报警通信,依靠声力电话实现内部应急救生通信。然后通过分析现有手段的不足,结合潜艇遇险救生通信需求,提出潜艇应急救生通信设备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由于海底和潜艇自身错综复杂的情况,一旦遇到突发险情,往往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艇上人员生命安全。为高效开展对潜应急救援,需要潜艇配备强有力的应急救生通信手段作为保障。首先分析现有潜艇应急救生通信手段和装备现状,目前潜艇主要依靠应急救生浮标实现对外遇险报警通信,依靠声力电话实现内部应急救生通信。然后通过分析现有手段的不足,结合潜艇遇险救生通信需求,提出潜艇应急救生通信设备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现代潜艇由于制造缺陷、操作失误、意外碰撞、导航错误、设备故障以及火灾、爆炸等原因,多年来事故不断。据国外资料统计,仅在和平时期就有100余艘潜艇沉没,约有3000余名艇员遇难。故世界各国在发展和使用新型潜艇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新型潜艇救援舰船的研制,各种潜艇救助船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救援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高压逃生艇是饱和潜水系统中为潜水员配备的专用高气压紧急撤离设备,相比常压下的全封闭救生艇,具有大吃水、高重心和对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较高等特征。基于三维势流理论计算分析高压逃生艇的运动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乘员晕船问题,得到艇体运动和艇员晕船率与航速和波浪条件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艇体垂荡、横摇和纵摇并不总是随航速的增加而加剧;艇体横摇和纵摇的峰值对应的遭遇周期分别为9 s和3 s;波浪从艇尾入射时,艇体的垂荡和纵摇相比波浪从艇首入射时更剧烈;艇上乘员的晕船率与波浪条件和航速相关,艇尾处的乘员晕船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潜艇艇体和内部设备的要求与水面舰艇有很大差别,潜艇艇体必须承受几手次潜浮的水下压力,其外部应是流线型,艇体上任何外凸部分均会产生阻力和噪声。潜艇内部必须注意消除噪声源,或防止噪声扩散。由于潜艇必须在海上独立航行,所以其内部布置不仅应容纳人员与设备,还应能进行任何故障和损伤的判断与维修,所有这些都对艇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潜艇内部设备的改进远不能满足潜艇隐身的需要,而研究和开发新型的艇体材料,例如聚合物,与流体动力学有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明显改进潜艇性能,建造出全新的潜艇进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4.
英国宇航系统公司是“机敏”级核动力猎潜潜艇设计建造的总承包商。该工程是英国把人的因素具体体现在潜艇平台总体设计方法中的第一个工程项目,且可能是未来舰艇建造项目的操作性标准。叙述了目前正在应用于设计过程的人的因素,探讨了“机敏”级潜艇将如何达到精简人员配备的目标。人的因素方法旨在保证完善人机工程学上的渗艇设计,并保征艇员的任务能在国防部规定的工作负荷范围内得以实现。艇员的训练需要也是由人的因素处理过程来规定的。研究的结果是要产生对艇员及其任务一致同意的界定,由此来对潜艇设计施加影响。“机敏”级核潜艇的精简人员配备正通过新技术装备和更加可靠的系统来减少人的工作负荷以及优化分配艇员的任务来实现。技术改进使人员配备得以精简的三个关键方面是损管技术、操作技术和维修保障。  相似文献   

15.
“赛铁斯”号潜艇,是英国利物浦船厂新造的即将交付部队的一艘排水量1100吨的中型潜艇。潜艇艇员的接艇工作接近尾声,1939年6月1日该艇出海进行水下有关项目的试航。这一天天气晴朗,水面平静,艇长波罗士少校在接受副艇长查普曼上尉有关潜艇备航情况的报告后,即命令出航。 “准备发动机”,“解开尾缆”,“解开首缆”,“两伡退一”。指挥员有条不紊的口令和舰员熟练的动作,潜艇11时正按时离开码头,转身向试航区驶去。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设计文件中的不沉性计算图表,由于只适用于预先计算好的失事情况。在艇上实际使用受到限制,1989年开始开发的“苏维埃”不沉性计算程序,在输入舱室进水情况或潜艇浮态参数等数据后,就可以很快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所需的计算结果,并能自动优选最佳的扶正方案,红宝石设计局在水上不沉性曲线图上标出了事故危险区和弃船区两个区域,计算出的事故状态点会在某一区域内或区域外闪亮,介绍了“苏维埃”程序的开发情况,并提出了有效储备浮力的概念,此外,还可利用事故发展线求出潜艇的沉没时间,新一代的“西诺判断”程序中考虑了事故舱室进水引起的横倾和纵倾变化,并采用了被称为分散载重量曲线法的设计思想,“西诺普”程序的事故发展预报表明,事故发展线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带有折点的曲线,并能确定沉没(推动稳性)的准确时间,介绍了完善不沉性计算程序还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以来,潜艇已经发展成为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武器平台之一,其先进的传感器,武器,推进,续航力及艇体性能令人注目。然而潜艇与水面舰队指挥支援(DS)作战综合的能力没有多少改进。尽管指挥支援存在多方面的难题,但一直困扰战术家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实时通信能力。潜艇通信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有大批设备可供采购部门选择,但目前几乎都与潜艇所需的机动自由度,特别是大深度机动的要求相抵触,除了利用“例行通信”或规定的时间,使用部门别无选择,只能让潜艇返回到潜望去接收广播通信。接收广播通信的间隔时间长达18-24h。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艇员不知道战争的爆发或一整天不知道交战条令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据洛杉矶时报网站2008年9月19日报道,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可探测静音潜艇的无人遥控艇,美海军官员表示该型艇将来可部署在波斯湾海域,预计服役时间为2011年。该搜潜遥控艇是一种无人驾驶水面舰艇(USV),美国海军希望该无人艇将能够成为探测敌方静音柴电潜艇的主要工具。搜潜无人艇将主要采用声纳系统来探测水下潜艇可能隐藏的角落,并通过安全距离以外的海军船员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潜艇执行任务和使命时越来越依靠网络中心战系统,潜艇通信系统随之发展,潜艇将更加依赖稳固、安全和能快速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以确保同其他海军平台、艇外传感器、卫星、陆基节点和其他系统的连通性。潜艇不但需要为自身收集重要信息,还需要处理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信息情报。一旦其他舰艇或指挥部需要这些信息,潜艇要能快速、隐蔽、准确无误地传输出去。主要探讨了使潜艇成为网络中心战基本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水下连通性概念的要素,包括水上和水下的未来天线技术、艇外传感器连通性问题及其他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20.
日本第一型实战AIP潜艇 2007年12月5日上午11时-11时10分(日本当地时间),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一代2900型“不依赖空气推进”(AIP)常规潜艇首艇1655在三菱重工集团神户造船厂举行了下水仪式,该艇被命名为“苍龙”号(舷号SS501)。按照计划,“苍龙”号将于2009年3月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