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深海载人潜水器发展现状及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涛  王璇  王帅  王磊 《中国造船》2012,(3):233-243
本文对国内外深海载人潜水器装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深海载人潜水器装备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深海潜水器装备的最新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2.
载人潜水器凭借优异的深海作业与探测能力,越来越多应用于海洋开发与海底资源的勘探中。我国的“蛟龙号”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均使用钛合金作为载人舱的耐压结构材料,而俄罗斯“和平号”载人潜水器独创地使用马氏体镍钢材料设计与制造载人舱及其他耐压罐体。对于这种超高强度钢用于载人舱的设计制造国内尚无应用经验。对马氏体镍钢载人舱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规范适用性进行研究,以总结马氏体镍钢用于载人潜水器耐压结构设计与计算的经验,推进其在我国深海装备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叶效伟  王丹  秦天  周佳 《船舶工程》2023,(5):159-167
对美国和俄罗斯2个国家的深海大型载人作业平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梳理。回顾美国和俄罗斯深海大型载人作业平台的发展历程,分析几型现役、退役和概念型平台的主要技术特点。重点研究这类平台在研发、制造和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总结以深海大型载人作业平台为核心的深海作业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对我国深海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外典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载体框架结构设计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坝深水检测作业的工程应用需求,从设计原则、选材分析、设计载荷、安全系数和设计方案等方面,通过对比分析浅深度与深海载人潜水器载体框架的异同点,结合设计难点总结了大坝深水检测作业载人潜水器载体框架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并对两种载体框架设计方案的强度校核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载体框架进行设计优化。结论可为同类型、浅深度的水下检测作业装备载体框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水下摄像与照明装备以及观察窗的技术现状,围绕深海载人平台观察系统开展设计,阐述深海载人平台高清摄像与水下照明系统的布置及体系架构,给出深海载人平台观察窗的类型和材质,分析深海载人平台观察窗的照明条件和厚度,为深海载人平台观察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梳理目前应用在海洋载人领域中的二氧化碳清除技术,指出深海载人平台二氧化碳清除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某深海载人平台特点,研制了一型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样机,开展了密闭舱温湿度不受控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完全满足平台应用需求,可为该类平台内二氧化碳清除设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装备,其载人舱球壳是保证下潜人员安全及舱内设备正常工作的基础,为及时掌握载人舱球壳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状态,对其进行健康监测与实时评估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4 500 m潜水器载人舱球壳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球壳特征和监测需求设计载人舱球壳健康监测评估系统;对钛合金蠕变对系统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大工作压力下蠕变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小于1%;最后给出了结构安全性评估算法函数,并用球壳静水外压试验数据对结构评估算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海洋尤其是深海已然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也将成为各国战略利益交汇博弈的主战场。载人深潜技术是海洋高技术领域综合实力的体现,支撑并推动了海洋领域军民两方面的重大进步,正在加速形成“一个核心、多点发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聚焦载人潜水器技术在载人作业、援潜救生、特种作战3个重点应用领域的创新,从发展需求、技术起源、发展路径、应用模式等角度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深海潜水器载人舱结构健康监测评估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装备,其载人舱球壳是保证下潜人员安全及舱内设备正常工作的基础,为及时掌握载人舱球壳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状态,对其进行健康监测与实时评估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4500m潜水器载人舱球壳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球壳特征和监测需求设计载人舱球壳健康监测评估系统;对钛合金蠕变对系统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大工作压力下蠕变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小于1%;最后给出了结构安全性评估算法函数,并用球壳静水外压试验数据对结构评估算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40年,对大于200m海深的海洋学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而卓越的成果。在与ROV,AUV并肩进行深海考察作业时,载人潜水器(HOV)展现出的最大优势表现在视觉信息,通过HOV,人类观察到深海图像和视野景色,并能同步给予相应的适当处理回应。随着潜水器的深入应用,科学家提出对深海技术更新的要求,即要下潜更深,潜水时间更长,研究得到的结果更多,以满足现有和未来深潜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11.
水密接插件和水密缆构成水密接插件组件,是水下供电传信的关键节点,也是制约深海装备研发的瓶颈.本文简述了水密接插件发展状况,介绍了载人潜水器水下供电传信需求,系统梳理水密接插件组件的试验经验和应用情况,重点分析在线性能检测和模拟压力试验过程中的失效原因,得到水密接插件组件受海洋复杂环境影响和海水循环压力影响的定性和定量结...  相似文献   

12.
深海潜水器载人舱是海洋深潜结构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着工作人员的安全,所以掌握该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健康安全状况非常必要。本文首先对4500m深海潜水器载人舱6个监测点进行加速度监测,得到其加速度的结点能量;再通过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对这些加速度结点能量进行训练;最后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对深海潜水器载人舱结构损伤位置的预测正确率可以达到90%左右,可以达到健康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深度耐压开口结构的设计问题是深海探测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文章针对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观察窗,从理论上给出了观察窗的应力计算方法,由此可从理论上对观察窗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探索观察窗变形计算方法和蠕变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深海耐压结构观察窗应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大深度耐压开口结构的设计问题是深海探测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文章针对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观察窗,从理论上给出了观察窗的应力计算方法,由此可从理论上对观察窗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探索观察窗变形计算方法和蠕变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崔维成 《船舶工程》2021,43(2):前插11-前插17
我国在深海资源开发和发展深海技术的背景下,不断进行装备的国产化攻关和关键技术的巩固与提升,并以此为目标基本完成了大深度载人/无人潜水器的谱系化建设.耐压结构设计、制造、测试和评估技术是深海装备发展的基础之一.对深海耐压结构在材料、结构型式、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对新型材料、仿生型结构的探索性研究成果以及制造工艺的突破性进展进行介绍,对未来深海耐压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美、俄两国开展水下探测作业的载人装备进行了梳理。按载人潜水器、特种潜艇、深海工作站分类,介绍了它们的发展历程、完成的任务和取得的成绩,还分析了美、俄两国水下载人探测作业装备的技术特点和功能的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它们对我国水下载人探测作业装备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桑巍  李宝钢  佟寅  张勇 《船舶》2021,32(3):8-16
该文简要介绍了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的布放回收系统组成、功能和特点,归纳总结了布放回收系统的设计要点,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海洋深潜调查工作做一定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深海载人潜水器推力器布置与容错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载人潜水器能够搭载科学家至深海海底开展精细化取样作业,已成为人类开展深海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开发必不可少的工具。推力器是潜水器机动的主要执行机构,其合理的布置不仅关系潜器操纵性能也直接影响其故障时容错性能。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现役国内外6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推力器的布置形式及其参与推力分配的运动模态,基于推力器布置方案分别比较分析了推力器故障情况下的容错控制方案并和优缺点。结果发现用矢量和可回转推力器代替固定推力器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错控制能力,本文研究对于后续载人潜水器推力器布置和容错控制设计可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期间中国提出了"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海洋战略。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即是"深海进入"的重要装备,其核心部件载人舱的材料选择、设计标准、制造工艺以及结构安全评判就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论文针对超高强度马氏体镍钢C250制造的载人舱缩比结构模型,进行压力筒静水压力测试;并对结构应力、极限载荷和体积收缩率进行测试,以研究超高强度马氏体镍钢应用于深海载人舱的设计、计算与制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崔维成  郭健  潘彬彬 《船舶力学》2018,22(6):736-757
目前我国有两台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和几台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正在研制。在所有的这些深海装备中,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代表着深海技术的制高点。要设计一台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如何来选择浮力材料就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针对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浮力材料选择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开展初步研究。通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是,满足规范要求的1.5倍安全系数的浮力材料目前还没有。如果要降低安全系数,根据有限的试验数据的经验外插,可以把安全系数降至1.4,但需要对满足1.4倍安全系数的浮力材料开展深入的吸水率特性研究。同时,针对现有浮力材料密度过大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在大型浮力块中添加陶瓷球的思路,可以把密度从0.7 g/cm~3下降至0.64 g/cm~3。该文的研究可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浮力材料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