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改变深圳市龙岗西片区产强城弱、东片区城强产弱的问题,龙岗区提出大运新城扩容提质,打造区域综合服务高地和东进战略核心引擎.功能定位的提升对大运新城的综合交通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分析教育、产业及体育用地的交通特征,研判现状交通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项目经验,从轨道、道路、公交慢行、智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大运新城的综合交通规划策略,支撑大运新城发展.为类似的复合型片区的综合交通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总结国外典型多机场城市的交通集散资料,借鉴其经验,对上海两大航空枢纽的交通集散及两场间的交通联系进行规划研究.首先分析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机场的集散通道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然后依据空港未来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趋势,预测空港远期交通需求.为保障远期上海航空枢纽交通高效、快速集散,研究制定了机场交通集散的规划目标、原则及策略,并最终形成上海航空枢纽集散通道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到龙泉片区的交通通道为研究对象,假设通道开通地铁的情况下,采用D-optimal试验设计意愿调查问卷,选择费用、时间等变量以及个人属性作为效用变量,建立公共交通出行的多项logit模型,结合意愿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通道中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行为,并预测成都到龙泉片区主要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担率。分析表明,地铁将承担通道中大部分的客流。  相似文献   

4.
以成都到龙泉片区的交通通道为研究对象,假设通道开通地铁的情况下,采用D-optimal试验设计意愿调查问卷,选择费用、时间等变量以及个人属性作为效用变量,建立公共交通出行的多项logit模型,结合意愿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通道中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行为,并预测成都到龙泉片区主要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担率。分析表明,地铁将承担通道中大部分的客流。  相似文献   

5.
以厦门会展中心展会期间交通为研究对象,旨在减少展会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冲击。通过对会展片区现状交通设施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剖析现状展会交通存在的问题,结合展会交通出行特征分析,采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明确道路功能、增加对外通道、健全公交体系、增加停车供给、提升慢行条件、完善停车引导和定制交管措施等七方面系统提出交通组织策略,力图合理匹配展会期间交通需求与供给,有序组织展会期间交通,保障展会有序运营。现有部分措施已落地实施,展会期间交通运行情况得到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区域路网互联互通水平,苏州市率先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率先推进交通领域服务创新,率先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和提供示范。积极探索研究区域内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与周边区域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协调与匹配,构建区域高快一体化路网系统。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强化边界道路衔接,对边界各乡镇道路进行优化衔接和补充加密,增加便捷通道,消除相邻片区的“断头路”、瓶颈路段。  相似文献   

7.
区域交通一体化意义,主要在区域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要求下,克服不同行政地区的壁垒,实现区域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补。在当今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在某一城市内,相邻若干片区也存在城市功能互补、产业经济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河涌水系、自然山体等分隔,或规划编制时间不同步等因素,各个片区相互之间的一体化考虑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必要。以广州珠江新城-金融城-琶洲地区为例,在一体化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交通需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了一体化目标,并进一步在道路网络、轨道网络等方面提出了地区内部和地区对外两个层次的交通一体化规划措施与对策,最后通过模型测试分析评价一体化措施与对策的实际效果,供城市局部地区的中观层面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深圳华强北综合商业中心区在步行街及城市轨道开通运营后面临的复杂交通问题,充分应用大数据、无人机等新型技术和设备对片区道路、公交、慢行及静态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高效精准分析,从道路空间重分配、公交线站位优化、慢行品质提升、挖潜停车供给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且实施性强的改善措施,持续跟踪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评估,多项已落实措施有效改善了华强北片区的交通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9.
TOD模式下的交通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与片区高强度开发建设相匹配的交通接驳系统,完善的接驳系统对于提升片区吸引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TOD模式下站点交通特性及周边道路结构形态配置,通过类型学方法,按照"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不同类别的TOD站点,解读相应的规划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发展过程中,高强度开发带来的交通问题与市民高品质城市生活环境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以成都市简州新城龙马湖长岛交通规划方案为例,利用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构建立体路网,为慢行交通和片区公交提供独立的通行空间,支撑公园城市发展目标;通过对立体路网交通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从多方面提出道路交通优化改善措施,包括路网结构采用双向丰字形路网,道路横断面采用"桥梁+地面路"形式、路中或路侧自然采光通风及路侧景观多样化设计,交叉口采用"导流岛+信号灯"形式,地块交通组织采用地面首层化设计等措施,最终实现上层路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通行环境的高品质,同时保证下层路网机动车交通环境舒适畅达。  相似文献   

11.
从路权分配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响应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分析将路权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和目的,提出与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体系相呼应的路权规划体系框架。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交通专项规划、交通详细规划、交通设计各阶段规划中明确路权划分的理念、原则、设置要点和相关内容并进行逐级规划传导。将路权规划转化为公共政策,通过完善路权法规政策、编制路权规划技术标准、制定路权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加强路权规划的实施监督,为路权规划的实施提供支撑。以青岛市为例,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阐述青岛市对路权规划引导的探索,明确未来路权优化配置发展方向;结合道路功能定位提出各类道路路权分配指引和各城市功能分区路权规划指引,最后,评估了规划路权体系下不同交通方式的公平性提升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VISSIM仿真的高铁枢纽片区交通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高铁枢纽片区交通规划设计合理性,保障高峰时段片区地面和地下各类机动车车流平稳、有序运行,对片区进行精确建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交通模拟仿真。通过对高铁枢纽片区整体交通设计方案进行精细化建模,考虑地面、地下车流双联动,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模拟车流动态运行过程。根据仿真结果,对原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调整设计,并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本次仿真实现了对原方案的正向反馈,优化了高铁枢纽片区地面道路和地下环路交通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心区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运行效率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的必然选择.以杭州主城核心区——湖滨地区为例,通过对区域功能定位、路网条件、交通流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现状交通组织存在的症结,在明确交通组织优化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单向交通组织改善方案设计及利弊分析,以期对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组织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14.
基于NL模型的昌九客运交通方式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客运通道内的交通方式合理规划问题,对南昌至九江运输通道内的客运交通方式分担率进行研究。首先,根据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出行方式的主要因素并依此建立效用函数和巢式logit模型;其次,运用TransCAD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标定,并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调查结果和分担率模型,计算昌九客运通道内4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计算结果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模型的适用性,并通过分析未来客运通道内旅客出行选择的偏好,给交通行业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道路单向交通正被广泛应用于疏导城市道路交通,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人员在设计单向交通管理方案时,面临如何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较为全面的城市道路单向交通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单向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为单向交通规划提供一套能够对单向交通优化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和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德国城市道路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应的限速管理措施对中国的限速区域管理与设定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以德国道路技术等级分类和限速基本规定作为切入点,从交通功能和城市规划特征两方面,详细说明德国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及设计特征。针对城市限速加强管理区域,对限速30区域、交通宁静化的商业区域、步行区等各种交通宁静化措施分别进行阐述。德国独特的道路分级体系以及合理有序的限速管理规定,满足了不同交通参与者在城市道路空间中的需求,对于妥善处理中国城市机动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关系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与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对中央商务区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总结城市中央商务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地下交通系统的平面和竖向布局模式,并对郑州龙湖金融中心地下交通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地下交通系统作为地面交通系统的补充和延伸,能够通过建设地下轨道、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地下人行通道等措施,提升交通承载力、平抑交通需求、实现人车分离,从而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黑龙江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贫困状况及特点,以及区域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针对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了交通扶贫规划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道路指路标志是一种交通语言,成为千万交通参与者的“出行指南”。它在规范城市交通行为,减少交通拥堵,确保道路的安全和畅通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对北京市的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道路指路标志规划和建设的新理念,同时强调了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专用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实践进行相关介绍,实践结果表明,奥运中心区指路标志的引入使车辆和观众的进出场时间节省了约20%,有效避免了奥运周边地区因人员密集、疏导困难造成的拥堵。  相似文献   

20.
在"交通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综合交通系统体系构建与编制工程已全面开展.目前对于交通强国背景下小城镇交通规划研究多为单一角度,不够全面和系统.分析新形势下综合交通的发展重点,从"人性化""综合化""生态化""规划协调"四方面探究小城镇交通规划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小城镇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居民、道路、交通空间为核心需求对小城镇交通规划产生的新要求进行分析.探索新背景下小城镇交通规划的总体思路,为进一步引领我国小城镇的交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