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详细介绍设计阶段如何有效设计雨刮及周边零件,以提高雨刮系统防水性能;深入分析如何在布置阶段控制雨刮电机位置及优化雨刮周边环境来满足雨刮电机防水要求;深入研究通过改善雨刮电机密封圈结构、雨刮连杆水路设计、接插件密封结构等各种参数来提高雨刮电机防水性能。  相似文献   

2.
李孟良 《天津汽车》1998,(2):10-15,29
车身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首要问题,是确定各构成零件的边界,因构成零件的空间特异性,边界条件复杂,不同的边界条件将产生不同的零件构成。焊接工艺、装配工艺以及模具工艺的多样性,造成了车身边界的不易确定特性;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才能确定车身结构零件的边界。文章中通过对某微型客车前围改进设计工作的实例的回顾、分析,阐述了车身结构零件边界的确定性、确定原则及要求。  相似文献   

3.
汽车车县的开发,是有程序可循的。但由于各个国家及各汽车厂家的工业水平和设计能力的不同,CAD/CAM的应用程度及传统习惯的不同,各自的开发程序也有所不同。在日本,车身的开发程序一般为……设计零件—→制作手敲件—→用手敲件装原型样车—→修改模具……由此可见,首装螺接车身在车身开发过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1螺接车身的概念11螺接车身车身焊接本体中有相互协调、配合、安装等焊接关系的零件及色成,不通过焊接,而是用螺栓、自攻螺钉来联接,这样装出来的车身壳体谓之螺接车身。12几点说明a.车身壳体中并不是所有的零件_总…  相似文献   

4.
车身域控制器是汽车电子系统根据功能划分的各功能块的控制核心,其内部网络通过CANFD/CAN或者FlexRay通信总线连接到中央网关控制器,能实现车身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包括灯光控制、雨刮控制、门锁控制、车窗升降、PEPS、TPMS等。结合车身域控制器的技术要求,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国产SOC设计的车身域控制器,并通过搭建台架对域控制器的各个功能进行验证,可满足客户对高性能、安全性、安全保障和可靠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快背式车型尾部气流及后雨刮受力状态分析,介绍了减小后雨刮空气升力的结构优化方式。结合雨刮设计要求,通过风洞试验和整车高速试验完成后雨刮结构优化前后的对比验证,解决了高速时后雨刮起翘问题,并对快背式新车型后雨刮设计验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某重卡中体驾驶室车身总布置设计,首先对驾驶员A柱双目障碍角及左右后视镜视野进行校核,然后设计相应的雨刮器,并对所设计的雨刮进行运动分析、刮刷面积进行校核,校核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最后以车身总布置图的形式将车身总布置设计及校核的其他关键参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汽车车身修复作业中常对车身覆盖件的局部变形、凹瘪和柱类零件的弯曲进行修复,这就是车身整形。整形工作是钣金作业的主要内容,也是车身修复的主要工艺手段和操作人员的必备技能。不同的车身结构和部位,整形需要使用不同的工艺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整形工艺方法及原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下雨天,驾驶人员手动操作雨刮洗涤系统,容易分散注意力,最终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红外光强式雨量传感器的自动雨刮控制系统方案,它主要由车身控制器(集成雨刮控制器功能)、雨量传感器、前雨刮电机、组合仪表、多功能影音娱乐系统、车窗和天窗控制系统构成。通过对自动雨刮控制系统核心部件雨量传感器的设计方案、设计难点以及系统功能策略的详细阐述,同时对系统进行多种测试验证,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本系统安全可靠,性价比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在东风乘用车各车型上大批量应用。  相似文献   

9.
前雨刮系统安装在发动机舱的车身钣金上,其噪声很容易通过车身传递到驾驶室,从而影响车内前排乘员的舒适性。本文对某车型的雨刮系统噪声抱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确定与齿轮箱轴承配合的电机转子轴表面粗糙度过大,是导致雨刮系统出现异常噪声的根本原因。降低转子轴表面粗糙度,可以抑制雨刮系统的噪声。通过对比降低转子轴粗糙度前后的噪声频谱,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先进高强度钢车身零件局部几何特征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提出并举例说明了零件局部几何特征设计意图的图示方法,讨论了该方法在零件冲压工艺设计中的应用。采用这种表达方法,冲压工艺分析人员根据车身零件设计人员提供的设计意图可针对性地提出几何设计变更,改善零件的可制造性;车身零件设计部门根据冲压工艺分析部门提供的设计意图,优化零件设计。该方法的完善和推广,有望降低车身零件制造难度,缩短车身零件设计与制造周期。  相似文献   

11.
汽车车身冲压成型技术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林  赵仲治 《汽车技术》1995,(12):34-40,15
阐述了国内外汽车车车零件设计、冲压工艺、冲压设备、冲模设计制造和车身冲压厂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应加快车身设计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车身零件设计和冲压工艺模具设计水平,加快我国现有车身冲压设备和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生产率,加快模具CAD/CAM/CAE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引进车身制造技术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进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尺寸工程的轿车行李箱盖总成与尾灯装配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镝 《汽车技术》2004,(2):33-36
轿车车身尾灯区与周边零件的配合间隙和高度差体现了整车的设计水平和制造装配水平。分析了行李箱盖板总成和尾灯之间的装配偏差、与白车身之间的装配流程及相关的定位基准建立。介绍了如何利用均方根分析法RSS(Root Sum Square)分析装配偏差、总成偏差及进行零件误差分配,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例分析。实践表明,通过分析零件的偏差来指导设计,可减少重复工作,提高设计合理性,尤其在结构方案设计初期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采用整体式车身结构的轿车车身来说,车身钣金零件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结构件和覆盖件两大类。 结构件,如图1所示。是指承受车身主要载荷的部分,为车身上的梁、柱等零件,比如前纵梁、车身立柱、地板横梁等。这些部位使用的材料为较厚的高强度钢或超高强度钢,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某车型为例,针对车身前门环框架,主要介绍了一种车身前门环框架轻量化的设计方法。即通过选取合理的零件材料和料厚设计满足汽车结构强度及轻量化的需求。这种轻量化设计方法能够降低开发成本,提升车身品质。  相似文献   

15.
白车身总成是由上百个钣金零件逐级焊接而成,由于多个零件的相似性,容易于在焊接过程导致零件错用,这需要在设计阶段予以防错设计考虑。本文主要依据白车身零件特点,阐述了零件防错设计的原则和防错设计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说明了车身设计的防错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灵敏度分析对象都是车身结构的零部件,对汽车结构性能提升的指导也大多局限于板件厚度的减薄与加厚,而且都是通过对车身板件厚度灵敏度分析,没有对零件的各个区域进行灵敏度分析,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将零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通过各区域对结构性能的进行灵敏度分析,并对灵敏度较大的零件区域进行结构设计的方法,可以避免在零部件结构优化中对结构修改的盲目性,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成本。本文以发动机罩为例,对发动机罩的扭转刚度进行提升,首先将内板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内板各区域对发罩扭转刚度的灵敏度分析,获得对发罩扭转刚度贡献较大的内板区域,并对该区域内板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最后通过CAE分析验证,证明了结构优化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车身其它零件的结构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车辆雨刮灯光智能控制系统,基于系统雨量光线传感器的雨量大小及光照强度的信号采集,增加雨刮AUTO开关和灯光AUTO开关,通过车身控制器对开关信号、雨量大小及光照强度的判断,实现手自一体的智能灯光雨刮控制功能。系统智能化程度高,有助于减少驾驶员的重复手动操作,提高车辆的驾驶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车身上纵梁外板件的功能需求提出新的结构设计方案,在满足结构轻量化的同时,对冲压成形工艺和板料工艺进行优化,降低零件制造成本。在车身轻量化需求日益迫切,汽车的制造成本急需降低的今天,对车身结构和制造工艺的深入优化变得更加重要。在已经量产的车型上面进行设计优化,以期望在小改款时实现减重和降本需求,或者在车型设计之初选择合适的轻量化结构和制造工艺,是进行车身设计的重要方向。把结构轻量化和  相似文献   

19.
刘宏涛 《时代汽车》2022,(2):123-126
为避免车身刚度设计出现突变或不连续的情况,本文探究了均匀应变能密度法在车身结构刚度设计的应用.首先,对车身关键区域进行划分,分析不同加载工况下车身结构不同区域的应变能密度,并获取其承载系数;其次,根据承载系数的大小对重点关注区域进行刚度调整;最后,基于均匀应变能密度设计准则进行结构更改,调整刚度,使得整体结构刚度均匀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承载式车身形式皮卡后立柱刚度的相关性能要求,并对后立柱的结构设计及优化原理进行阐述,在满足后立柱性能要求的同时,实现零件结构的精益设计。概述乘用车车身结构类型,按照承载方式可分为非承载式和承载式。这2种结构形式最大的区别是,非承载式车身结构需要安装在刚性车架上;承载式车身将车架的作用融入车身结构,车身直接承受载荷。皮卡是汽车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