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本文应用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Ag14与用HSV—2 SaV株病毒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建立了一株分泌特异性抗HSV—2病毒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冻存20个月后复苏传代,仍能稳定分泌McAb。经ELISA间接法检测,该细胞培养上清滴度为1∶120,制备腹水的滴度为10~(-7),定名为B_5细胞株。B_5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92~101,B_5McAb经鉴定属于IgG_1亚类,与HSV—2有高效价的结合反应,而与HSV-1、CMV、EHFV、Ad_3、RSV_(1387)等病毒不发生反应。应用微量细胞培养中和试验.鸡胚绒毛尿囊膜中和试验和家兔皮内感染HSV—2病毒保护试验证明,B_5McAb在试管内或机体内(兔)都能中和HSV—2病毒。B_5McAb与临床分离的19株HSV-2病毒中的14株起反应,鉴定符合率为73.6%、与5株HSV—1病毒株都不起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TB)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表达与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将MTB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H37Rv)、结核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菌株(H37Rv)以及无菌生理盐水溶液(空白对照)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以建立小鼠的感染模型,并在感染后的1、3、5、7、9、11、13、15d分离及鉴定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及鉴定MTB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内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H37Rv菌株感染组和H37Rv菌株感染组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在感染17d内逐渐升高,至感染7d时达到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H37Rv组相比,17d内逐渐升高,至感染7d时达到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H37Rv组相比,17d及137d及1315d,△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高于H37R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7Rv组和△H37Rv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5d,△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高于H37R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7Rv组和△H37Rv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7d内,H37Rv感染组和△H37Rv感染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至第7天达到高峰,且△H37Rv感染组在第13天时出现第二次高峰,但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H37R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的早期(17d内,H37Rv感染组和△H37Rv感染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至第7天达到高峰,且△H37Rv感染组在第13天时出现第二次高峰,但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H37R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的早期(17d),△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9d后逐渐升高;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内Bcl-2的表达水平17d),△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9d后逐渐升高;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内Bcl-2的表达水平17d内无明显变化(P<0.05),7d后逐渐升高,但△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始终低于H37Rv组且7d后表现更为显著。结论在MTB感染的早期和晚期,MTB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的表达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而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同时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用于防治单纯疱疹的核酸疫苗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 用PCR反应 ,从HSV 1F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 gD蛋白的全部编码序列 ,将其插入 pcDNA 3 1 (+)的PCMV下游 ,构建HSVgD核酸疫苗 ,并用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 ;通过中和试验、ELISA方法和攻击试验检测用 pLy D三次肌肉接种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 经鉴定证实了HSV gD核酸疫苗 pLy D的构建 ;实验小鼠产生了对HSV 1特异性的抗体 (抗体滴度 :ELISA法 1∶2 0 3,中和试验法 1∶37) ,并经受了HSV 1病毒的攻击 (存活率 :70 % )。结论 成功构建出了HSV gD核酸疫苗pLy D ,用其接种小鼠可以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并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DNA核酸疫苗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 ,为揭示其诱导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本室构建的单纯疱疹病毒 2型 (HSV 2 )糖蛋白D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 gD2免疫小鼠 ,通过ELISA法动态检测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及小鼠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2的水平同时进行病毒攻击实验。结果 pcDNA gD2和HSV 2免疫组小鼠从第 2周开始产生特异性抗糖蛋白D抗体 ,第 4~ 5周达到高峰 ;外周血清中IFN γ、IL 2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病毒攻击实验显示 2周内 pcDNA gD2和HSV 2免疫组小鼠无一只死亡 ,而阴性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 pcDNA gD2真核表达质粒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Th1型细胞免疫 ,并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 /Th2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FN γ、IL 4在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双色免疫荧光FITC/PE双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 3 0例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及其Th1亚群CD+4CD45RA+,Th2亚群CD+4CD45RO+的表达 ,并用ELISA方法同时检测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IFN γ、IL 4水平。同期检测 1 5例年龄、性别无差异的健康婴儿为对照。结果 RSV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Th1细胞CD+4CD45RA+明显下降 (P <0 .0 5 ) ,Th2细胞CD+4CD45RO+虽有下降 ,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Th1 /Th2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5 )。RSV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血清中IFN γ、IL 4水平均有降低 ,以IFN γ水平下降最为明显 (P <0 .0 1 ) ,IFN γ/IL 4比值降低 (P <0 .0 5 )。结论 婴幼儿RSV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Th1及其功能下降 ;Th2及其功能相对增强 ,Th1 /Th2的失衡是导致该病发生Th2样反应的重要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6.
扁桃酸对小鼠腹水中假包囊内弓形虫速殖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扁桃酸治疗弓形虫感染小鼠腹水中假包囊及其内弓形虫速殖子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 弓形虫RH株感染小鼠 ,扁桃酸 2 0 0mg·kg- 1,2次·d- 1,经口灌服和静脉注射给药 ,分别在 2 4h、72h和死亡后取腹水涂片 ,应用Giemsa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弓形虫速殖子形态结构 ,并计算小鼠存活时间。结果 光镜下虫体细胞膜迂曲断裂 ,胞质中出现空泡和颗粒样物质 ,细胞核碎裂 ;电镜下虫体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破坏更明显。扁桃酸治疗组小鼠存活时间 (口服组 8.0d ,注射组 6.8d)均明显长于阳性对照组 (5.5d ,P <0 .0 5)。结论 扁桃酸可透过假包囊而直接作用于其内的速殖子 ,具有显著的抗弓形虫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Long 株免疫的 BALB/c 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Sp2/o 融合,经次黄嘌呤-氨基喋呤-胸腺嘧啶(HAT)选择培养,获得5株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将2F4株3次克隆化,阳性率100%。连续传代3个月和液氮冻存3个月后仍能稳定分泌 RSV 单克隆抗体(McAb)。该抗体属 IgGl亚类.只与 RSV 抗原反应;能中和 RSV 的感染性;可被 RSV Long 株感染的 Hep-2细胞吸收.ELISA 测定,2F4株上清和腹水效价分别为10~(-2)和10~(-7)。4℃保存3个月其抗体活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贫困山区孕期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状况 ,探讨孕期CMV感染与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 6)的关系。方法 用ELISA和PCR方法检测贫困山区30 5例正常孕妇外周血特异性CMVIgM抗体及CMVDNA ,对其中 48例孕期CMV感染者及68例孕期未感染CMV者进行随访 ,检测产后两周内乳汁及新生儿尿液CMVDNA ;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孕妇及乳母外周血中IL 6水平。结果 孕妇CMV活动性感染率 1 9.0 2 % ,孕期CMV活动性感染及乳汁排泄CMV者其外周血IL 6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者 (P <0 .0 5 )。结论 贫困山区孕期CMV感染率较国内外报道的高 ;IL 6在孕期活动性CMV感染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孕不育与支原体感染和抗精子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孕不育与支原体感染和抗精子抗体 (ASA)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培养法分别对 2 4 8例不孕妇女(观察组 )和 16 7例不育男性患者 (观察组 )进行解脲支原体 (UU)和人型支原体 (MH)检测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精子抗体ASA IgM和ASA IgG。同时分别选择 6 9例正常妇女和 4 3例正常男性作为对照。结果 不孕症观察组及不育症观察组UU、MH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不孕和不育观察组ASA阳性检出率 (2 8.6 3% ,2 0 .96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7.2 1% ,6 .98% ,P <0 .0 5 )。支原体感染阳性组ASA阳性率明显高于支原体感染阴性组(P <0 .0 2 5 )。结论 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均与支原体感染及免疫因素有关 ,并且ASA与支原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慢性铝中毒造成老年痴呆小鼠模型。观察复方中药脑尔康对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 ,探讨其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及保护神经元的抗痴呆作用机理。方法 健康昆明种雄性小鼠 60只 ,随机分为 6组 ,除空白组外 ,连续造模 50d后 ,每组随机取 3只 ,用HE染色法 ,观察小鼠海马CA1区细胞数量及形态 ,其余动物迅速断头取脑 ,冰台分离海马及皮层 ,检测各自的胆碱脂酶活性。结果 模型组AchE活性明显增高 (P <0 0 1 ) ,用药各组与模型组比较 ,除小剂量组外AchE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 ) ;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空白组 (P <0 0 1 ) ,可见神经元脱失 ,并有胶质细胞增生。用药各组与模型组比较 ,只有中药大、中剂量组神经元数量显著多于模型组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脑尔康能明显降低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皮层及海马AchE活性 ,保护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病毒空斑滴定法及动物LD_(50)法对HSV-1基因插入突变株[HSV-1(R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HSV-1(RC)株在不同的6种细胞系上能够生长繁植,但在BHK-21、Hep-2细胞上较其亲代HSV-1(Δ305)及HSV-1(F)株生长缓慢,且空斑形成单位(pFU)数明显低于亲代株。动物LD_(50)实验结果HSV-1(F)株LD_(50)值为2.9×10~4pFU/0.1ml,而HSV-1(6305)及HSV-1(RC)LD_(50)值为0。实验结果提示:HSV-1基因组BamHI C片段插入突变处不是该病毒在一些细胞培养上生长所必需的基因片段,但对在某些细胞系上的生长仍具有影响作用。HSV-1的TK基因和BamHI C片段插入突变处则是病毒在动物整体上毒力强度的必需基因。在HSV-1基因组BamHI C片段处插入9.7kb大小的外源基因并不影响病毒在细胞上的组装和繁殖,但其毒力降低,建立的实用空斑滴定技术适用于病毒学研究,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秦巴山区孕妇妊娠期人巨细胞病毒(HCMV)宫内感染与HCMV UL54、UL97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228对孕妇血清和新生儿脐血血清中的HCMV DNA,对HCMV DNA阳性者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HCMV UL54、UL97基因501、594及595密码子是否发生突变。结果①228例孕妇血清中HCMV DNA阳性者19例,阳性率为8.33%;新生儿脐血血清中HCMV DNA阳性8例,阳性率为3.51%。在19例HCMV DNA阳性孕妇中,其配对脐血阳性7例,HCMV宫内传播率为36.84%。②HCMVDNA阳性孕妇血清及其配对脐血阳性的标本中均未发现HCMV UL54、UL97基因501、594及595密码子发生突变。结论秦巴山区HCM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HCMV UL54、UL97基因501、594及595密码子突变无相关性,但不排除存在其他位点突变或其他形式基因异常导致病毒致病性改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萘丁美酮在混合反流模型干预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萘丁美酮在混合反流模型干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反流模型组(Y组,46只)、萘丁美酮组(R组,46只)和正常对照组(C组,8只)。分别观察Y组、R组术后5、17、28、40周及C组40周时食管黏膜的病理改变,检测环氧合酶-2(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D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R组不同时段的损伤积分和Barrett食管(BE)的发生率均低于Y组。②Y组COX-2、PCNA及CD1从正常→反流性食管炎(RE)→BE→食管腺癌(EAC)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程度逐渐增强。③R组不同时段COX-2、PCNA、CD1的表达均低于Y组,且COX-2表达程度和阳性表达率与Y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40周PCNA的表达程度及阳性表达率与Y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X-2、PCNA和CD1基因的高表达参与了从RE→BE→EAC的发展过程,是BE、EAC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事件。萘丁美酮可影响COX-2、PCNA和CD1的表达,减轻炎症的程度并减缓病程的进展,降低BE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抑制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有效预防单纯疱疹Ⅰ型病毒 (HSV - 1 )感染 ,给多价DNA疫苗的构建奠定基础 ,构建表达截短HSV - 1 gB糖蛋白的DNA疫苗。方法 用PCR技术从HSV - 1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HSV 1gB糖蛋白 1 - 5 1 7氨基酸序列的一段基因序列 ,通过 pGEM -T中介载体 ,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 1 (+)的CMV启动子下游。结果 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可在动物体内正确表达目的基因 ,对HSV - 1病毒攻击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本研究对截短HSV - 1 gB基因DNA疫苗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 ,也为多价HSV 1DNA疫苗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HSV-2的gG-2"独特区"基因(gG-2T)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克隆HSV-2的gG-2T,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gG-2T融合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鉴定融合蛋白的活性。结果通过原核系统表达的gG-2T融合蛋白可以与GST多克隆抗体结合并在46 ku附近出现特异性结合条带。并且能够与确诊的HSV-2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HSV-1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反应。结论获得了HSV-2 gG-2T融合蛋白,它可以与GST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同HSV-2型患者血清特异性反应;获得的gG-2T蛋白为研究以gG-2蛋白作为靶区域的诊断试剂盒和疫苗研发打下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鼠混合反流模型中COX-2、PCNA、Cyclin D_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这3项指标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发展及癌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2组:反流模型组46只,正常对照组8只。分别观察反流模型组术后5、17、28、40周,正常对照组40周时食管黏膜的病理变化,检测COX-2、PCNA、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展过程中,COX-2、PCNA、Cyclin D1从正常→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E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42.1%、73.7%、100.0%;0.0%、42.1%、63.2%、100.0%;12.5%、42.1%、63.2%、100.0%。COX-2、PCNA、Cyclin D1的表达程度逐渐增强。RE、BE、EAC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RE与BE、EAC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BE和EAC间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EAC的例数较少。结论在混合反流造成黏膜损伤形成RE的同时,COX-2、PCNA和Cyclin D1的表达增强,并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增强。说明COX-2、PCNA和Cyclin D1基因的高表达参与了从RE→BE→EAC的发展过程,是BE、EAC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7.
放射诱导p16基因胰腺癌靶向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 pcDNA3.1 Egr.1p-p16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在人胰腺癌 JF305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方法 将人p16 cDNA基因连接到有辐射诱导特性的早期反应因子 Egr.1p的下游,构建成 pcDNA3.1 -Egr.1p- p16 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胰腺癌细胞系 JF305 细胞;采用 RT- PCR方法和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 X射线照射后,被转染细胞中 p16 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结果 酶切鉴定证实 pcDNA3. 1 Egr. 1p -p16 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被pcDNA3.1 Egr.1p -p16重组质粒转染的人胰腺癌 JF305细胞经不同剂量 X射线照射后,p16 基因表达均高于未照射组。结论 X射线可诱导 pcDNA3.1 -Egr.1p -p16重组质粒在人胰腺癌 JF305细胞中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示癌的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主要涉及两组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为了探讨HSV、HPV 与宫颈癌的关系,我们以~(32)P 标记HSV—2DNA 和HPV DNA,分别用Southern 转印和打点杂交技术,同时检测了73例宫颈癌和14例正常宫颈活检标本。在严格状态下杂交,65例宫颈癌中未发现HSV—2DNA,其中19例癌组织RNA 与HSV—2DNA 杂交阳性。研究发现与宫颈癌组织RNA 杂交阳性的HSV—2DNA 位于0.2~0.33,0.58~0.625图谱单位。此外,在25例宫颈癌中检出了HPV_(16) DNA,2例标本检出了HPV_(18) DNA。在非严格状态下杂交,8例经PstⅠ酶切的宫颈癌组织DNA,Southern 转印后分别与HPV_(16) DNA 和HSV—2BglⅡ克隆片段杂交。结果,6例检出了HPV_(16)DNA,1例既检出了HPV_(16)DNA,又检出了HSV—2DNA。初步结果说明HPV、HSV—2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