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测试是在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阶段,验证新建高速铁路是否满足线路通过能力设计的一个重要测试项目。借鉴以往追踪测试实践经验,剖析追踪测试场景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TAX箱通讯卡和高精度GPS进行运行数据采集的有效性。从列车出发追踪间隔卡控、列车运行速度控制、列车区间追踪间隔调控、测试项点分析等方面,研究列车追踪间隔测试过程控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分查找与信号影响时间补偿相结合的测试分析方法,提出一套完整的高速铁路运行试验列车追踪间隔测试体系,为列车追踪测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列车通过低高度施工便梁安全性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列车通过便梁时的安全指标 ,并将理论分析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为列车的提速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未来列车网络承载大数据量传输需求,设计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骨干网网络架构。在分析列车骨干网的特点的基础上,完成了列车骨干网节点的软、硬件开发,并进行了网络性能的相关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骨干网络具有高数据吞吐量、高传输可靠性的特点,证明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列车骨干网络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没有标准化方法的现状,明确测试理论基础,规范测试方法。运用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分析计算方法探讨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理论,提出高速铁路列车速度与密度合理匹配关系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的理论基础,计算结果符合我国高速铁路实际情况。指出司机操纵差异、咽喉长度、线路条件等是影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从测试组织过程、测试结果以及结果的动态分析角度规范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方法,方法可操作性较强,能够体现线路实际列车追踪运行能力,已应用于10余条高速铁路的运行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基于UML的列车自动防护系统测试用例的生成方法.对基于UML的列车自动防护系统测试技术进行分析,采用UML生成XML测试脚本的3层设计方法,分别从概念层、逻辑层和物理层对列车自动防护系统进行描述,通过转换规则与对应关系,生成XML Schema形式的测试用例.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高速列车速度提升后舒适度同步提升,通过不同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策略,结合工程仿真、地面测试、运行测试等技术手段进行技术分析,形成了高速列车噪声控制技术方案,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西班牙Cetest对CAF的首列高速列车Oaris进行测试之际,Cetest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监IgorAlonsoPortillo介绍了最新科技高速列车所需的测试步骤。Cetest测试与分析中心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它利用测试平台来验证铁路车辆及部件。Cetest同时也研究和评估铁路车辆在在轨道上的运动行为。CAF新型高速平台Oaris是西班牙(车辆)制造商的新一代高速列车的旗舰项目。目前,首列4节编组的原型列车正在测试之中,一旦通过测试还将提供4节、6节和8节编组的Oaris高速列车。  相似文献   

8.
以南宁地铁1号线ATO(列车自动运行)模式下列车停车精度为研究对象,以停车精度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对ATO制动力和电空制动配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停车精度不准的根本原因。进行了ATO模式停车精度的优化设计,并在实际运营线路上进行了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南宁地铁1号线ATO模式下列车停车精度的优化设计方案可行,列车停车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仿真测试,是在模拟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现场运行环境的基础上,对其关键设备进行测试。车辆特性的模拟是进行仿真测试的重要基础。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运行中的受力情况,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以北京地铁亦庄线为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牵引力测试的加速度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通用的列车运动方程,建立了牵引力测试的加速度法。阐述了牵引力与列车加速度及列车阻力之间的关系。推荐的加速度测试法比传统的动力计法更能适用于动车组、市郊列车和地铁列车。加速度测试法的先决条件是确定列车基本阻力、回转质量系数和列车质量,而其测试关键是列车加速度的测定。文章就加速度测试法测试精度做了分析计算和探讨。推荐的加(减)速度法的原则已经用于列车阻力与闸瓦摩察系数的测试,也能应用于任何类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测试。  相似文献   

11.
浅析无人驾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自劝驾驶系统,包括有人监督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系统,并重点分析了无人驾驶系统的特点和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故障影响的分析方法,采用仿真技术描述故障车、救援车、连挂车、运营车等不同对象运动过程。以上海轨道交通为背景,梳理列车故障处置的一般作业流程,并将线路运营划分为正常、故障、救援和恢复4种状态;针对列车自动保护ATP系统切断后连挂车与运营车之间的追踪运行过程建立模型与算法;在仿真系统中,开放了对故障事件以及救援方案的信息访问和管理,支持分析不同条件下(如故障处置流程、连挂车运行组织、线路配线设计等)列车故障对线路运营的影响。建立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列车故障影响仿真分析平台,实现对某一历史故障事件的过程模拟,并分析故障地点、连挂车运行速度和退出点对线路"故障"和"救援"阶段列车运行的影响,论证了仿真分析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车站接发列车作业以人检为主,劳动强度较高,存在人身安全隐患,且存在漏判和误判,难以有效保障接发列车作业质量。运用图像识别、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及系统集成技术,提出列车在站运行状态监测系统方案,对车站接发列车的图像、视频、车轮踏面温度、车辆运行声音等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智能分析,提供车辆异常状态识别和报警功能,实现接发列车作业从"人检"向"机检"、"室外"向"室内"、"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该系统方案对提升车站接发列车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探索接发列车作业新模式,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2003年起铁道部研究引进采用电控空气制动技术(ECP技术)和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Locotrol技术),经研究决定采纳GE公司Locotrol列车无线同步遥控操作技术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机车改造和第一次列车运行试验于2004年10月-12月在大同和大秦线进行。然后在2005年-2006年初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又进行了6次相关试验研究,2006年3月大秦线正式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  相似文献   

15.
设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优化算法的列车智能测试系统,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列车系统测试自动化模拟问题。提出的列车智能测试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模型和基于分层压缩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详尽介绍构建分层压缩卷积神经网络的具体过程和卷积核优化结构设计。对站场测试用例的自动化模拟实验和测试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优化算法的列车智能测试系统可以优化测试过程、降低人工错误操作、合理分配测试资源、提高测试质量,加快整体系统测试进度的要求,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未来实现全面自动化测试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对信号系统的车-地信息传输、列车定位、列车制动以及相应的安全可靠性等技术进行试验、验证和分析,以明确与运行速度相关的信号系统的关键技术要素,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分析和现场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现有的信号系统在350km/h以上更高运行速度条件下仍有一定的应用空间,这一结论为更高速度条件下信号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效益测算内容和效益测算方法等方面,研究"一日一图"列车运行模式下的列车开行效益分析方法,据此研发了基于效益效率综合优化"一日一图"分析辅助决策系统,介绍系统的功能架构。该系统已在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旅客列车开行效益分析结果可为列车开行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非定常气动力荷载对桥上列车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结合有限元软件ANSYS和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列车-轨道-桥梁三维多体系统模型,计算风-列车-桥梁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定常与非定常气动力荷载作用下桥上列车的行驶安全与舒适性,研究非定常气动力荷载作用下不同横向风速对列车行驶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行驶速度为200~300km/h,无风荷载情况下,各安全性与舒适性指标值均满足要求且均小于风荷载作用。横风作用下平均风速为20 m/s,考虑非定常气动力荷载的影响不仅会使列车行驶安全评估结果更安全,还会使列车舒适性评估结果偏于保守。平均风速不超过20 m/s,车速控制在250 km/h,桥上列车行车安全、舒适性均满足要求,且平稳性等级可达到"良好"以上。通过对不同横向风速下桥上列车行驶安全分析,给出桥上列车安全行驶的阈值,为列车的安全运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测试平台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发、生产及调试的重要支撑。通过分析车载设备的测试需求,提出测试平台解决方案,并进行了设计实现。研究成果可为城际铁路列控系统的测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莞惠城际铁路多个厂家C2+ATO设备的正常运行,需对各厂家设备进行互联互通测试。研究莞惠城际铁路C2+ATO列控系统的实验室及现场互联互通测试的关键技术。首先分别对实验室互联互通试验环境的搭建、测试内容、测试方法这3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次针对现场互联互通测试发现的问题,总结互联互通测试经验;最后探讨目前城际铁路C2+ATO列控系统技术规范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