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的研究,有利于明确目前城市的发展水平、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以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前期调研阶段收集的各方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多层次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由2个准则层、9个影响因子组成,将模糊数学引入层次分析方法,采用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的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无障碍设施整体评价为良好,同时以发现的问题为导向,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需求逐渐从“有”转向“优”,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通过调研城市道路中常见的无障碍设施所存在的问题,以人民需求目标为导向,提出了优化提升无障碍设施的策略,以期引领无障碍设施由符合规范要求向满足高质量需求所迭代。  相似文献   

3.
从行人步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感出发,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选择9条具有代表性的人行道进行道路几何特征及交通流特征调查,并采用路边询问法进行行人问卷调查。基于调查数据,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到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影响因素为:机非分隔带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绿化带(设施带)宽度、人行道宽度、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流率及人行道上的障碍物分布状况。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行人流率范围内行人服务水平与行人流率的关系,最终建立的基于道路环境的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模型与HCM方法相结合可有效预测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缓解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利用渠化及冲突点法对交叉口进行组织优化,并应用synchro仿真软件获取信号交叉口的各项控制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交叉口的交通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呼和浩特火车站交叉口优化前后的交通服务水平评价对比,得出该方案对提高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交通运行效率,改善交通运行环境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城市道路隧道设计中附属设施布置的难题,将城市道路隧道附属设施(地下设备用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型进行分类,归纳其功能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从前期选址、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和出地面建(构)筑物的景观设计3个方面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提出城市道路隧道附属设施的布置方法,即通过前期策划、多方案比选、着重解决附属设施的主要矛盾、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减小对周边的影响,最终实现城市道路附属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8):115-115
今后,新疆在城市道路、大型公共建筑等设计方案中,必须设计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的无障碍设施,否则该工程不能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市番禺区新市桥大桥为例,采用优缺点定性对比、交通适应性分析和综合量化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从土地开发、节约用地、环境景观、设施造价、交通管理、交通通达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城市道路设施规划方案的优劣,寻求优选最佳方案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对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评价显得十分重要。立足于城市道路交通状态和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用户功能需求分析,设计了北京市区域交通状态和服务水平评价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网络结构。该系统运行以来,不断整合现有交通流数据,实现了对城市道路路段、区域交通状态和服务水平的实时监测和评价,为交管部门制定合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即将出台的《无障碍建设条例》解读,分析乌鲁木齐市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建设中设计过程(主要针对盲道和坡道)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服务水平,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内各个功能设施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排队论模型,提出了各个功能设施相应的服务水平分级指标及评价方法,最后采用重庆市4个服务区实测数据对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铁建设和城市开发的不断推进,影响地铁结构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加。影响因素的复杂化使地铁管理部门对各方面的控制越加严格。地铁上方道路建设应采取适当方法减轻或消除道路建设对地铁结构安全的影响。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轻质材料层,被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结构上方的填筑路基。但是泡沫混凝土工后吸水率大,在复杂情况下已无法作为轨道交通结构上方填筑材料。为解决相关问题,本项目利用EPS轻质材料对地铁上方新建道路进行等效荷载路基换填处理,通过总结设计经验希望为其他相关项目的方案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容量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辉  于晓桦  晏克非 《中国公路学报》2012,25(3):129-134,146
以出行者出行行为选择为基础,以最大化网络容量为目标,建立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容量双层规划评估模型。其中下层引入停车路段(搜索停车设施所行驶的路段)和步行路段,把停车设施转化为道路路段,以出行分布、方式分担和均衡配流组合模型来反映出行者出行目的地、出行方式服从多项式Logit和出行路径服从用户均衡原则的出行选择行为;上层以网络储备容量最大化为目标,考虑网络的路段通行能力、外部环境以及服务水平要求等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流量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有效且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设施规模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道路已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进入大修养护期。相对于一般新建道路工程,城市道路大修具有工期短、不中断交通施工、与市政管线及周边建筑设施联系密切、控制因素多等特点,需要设计考虑的内容较多,是一项十分细致、复杂而又极其灵活的工作。因此,城市道路大修工程迫切需要进行精细化地设计。特别是"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的新北京交通体系建设,对城市道路大修工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详细地阐述了城市道路大修工程的精细化设计理念,并结合"长安街道路大修工程"和"前三门道路大修工程"等工程实例,对精细化设计理念的理解,精细化设计内容及细节处理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提升城市道路大修工程精细化设计水平,提高城市道路大修工程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拉萨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变成了人们较为重视的社会问题。为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本文将从人为、车辆、道路和环境四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对拉萨市交通安全进行评价分析,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架桥梁排水性沥青路面排水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高架道路铺筑排水性沥青路面(OGFC)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架路面排水体系的设置关系路面通车后的使用寿命和性能。该文以上海中环线浦东段高架排水体系设计为例,研讨城市高架道路排水性路面排水体系设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6):224-227
本文结合市政路桥设施维护管理的特点,将成熟度模型运用到市政路桥设施管理质量评价中。从职能和过程两个管理纬度识别市政路桥设施维护管理关键实践要素,构造了市政路桥设施维护管理成熟度概念模型,提出了成熟度测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新江湾城市政路桥设施管理质量评价,得出管理成熟度水平和改进方向,为提升市政路桥设施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绿地是在建立了城市和城市交通 ,及有了交通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城市 ,道路绿地的规划布局、形式 ,以及市民在道路上进行活动所形成的城市人文环境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民的审美意识、生活习俗、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城市高架道路交通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服务水平和服务特征(服务车次、服务车公里、服务车均公里、车公里利用率)。研究发现,城市高架道路交通量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同时,在城市高架道路建成初期,具有非常好的服务水平和较低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城市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城市路网改造提升成为城市道路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旧路改造项目通常只基于一条道路修复需求,缺乏对片区交通的整体统筹考虑;随着全过程工程总承包的推进,城市旧路已经不是单独一条路或几条路的改造及更新,而是以片区统筹思维进行路网改造,故会对改造道路及其项目周边区域的交通体系造成强有力的冲击。文章通过引入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动态模拟仿真城市一个片区道路网改造前后的交通效益,根据平均延误、交叉口配时方案、平均排队长度和服务水平等评价指标,以此评定该路网是否需要改造、改造方式以及实际的改造效果,进而提出城市区域统筹提档升级及周边路网的改善措施,并加以验证。最终实现城市更新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