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铁隧道在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时,保证铁路运营安全是施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建立FLAC三维数值模型,对南京地铁S8线某段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宁启铁路进行了计算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建议对铁路路基采取地基注浆加固措施。对加固后的地基重新进行计算,同时制定了地基变形监测方案。监测结果表明,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时,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由地基和施工参数共同作用组成。在地铁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时,对铁路地基进行的注浆预加固保护措施和盾构掘进过程中对施工参数进行的动态调整,保证了地铁隧道施工期间该铁路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2.
结合武汉地铁2号线盾构掘进沉降监测统计及变形特点,分析武汉地区地铁盾构下穿对铁路设备设施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风险,结合铁路设备设施相应维修规则,合理制定盾构下穿施工铁路设备设施的监测项目和参考控制标准,提出隔离桩约束、注浆加固、既有线架空、限速运行等有效保护措施。后期在武汉地铁4号线运用研究成果,保证了既有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3.
地铁建设过程中遇到下穿既有铁路的情况时,如何选择适当的措施保证地铁下穿施工过程中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结合盾构区间下穿既有铁路的工程实例,对盾构下穿既有铁路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从结构受力分析、变形计算等方面着手,研究盾构隧道下穿时对既有铁路的安全技术措施,以期对于类似的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时,线路基础变形会引起轨道几何尺寸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运营安全。首先,基于地铁隧道下穿既有有砟轨道线路路基的工程实际,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然后,以既有线路的轨道高低容许偏差管理值为依据,制定不同速度等级、不同埋深条件下铁路基础变形的控制标准和下穿施工时的沉降速率控制标准,为类似工程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铁路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黄土地区某城市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下穿既有陇海铁路线是一个盾构施工中的I级风险源,为保证地铁盾构施工安全下穿陇海线路,开展了盾构施工穿越既有铁路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以为盾构安全施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论:(1)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陇海线路的地表沉降规律:不采取控制措施盾构施工时,路基右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20.48 mm,左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12.85 mm,左右线隧道的轴线上的沉降量均超出了沉降允许值;采取严格控制土压力、盾构匀速通过、严格控制注浆量、减少盾构推进方向的改变等减小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的措施盾构施工时,右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5.44 mm,左线隧道轴线上方的沉降量为4.95 mm,均小于变形允许值。(2)FLAC计算预测的变形规律与实际值基本一致,地表和铁路路基的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减小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的措施合理有效。(3)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铁路施工变形控制。  相似文献   

6.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时,土体的扰动会导致既有铁路产生不均匀沉降,对铁路安全运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考虑盾构隧道下穿施工,铁路路基及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结构-路基-土体有限元模型,分析盾构施工过程中铁路路基和框架桥的变形特征,评估工程安全性,提出相应的施工加固措施和加固范围,并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所采取的加固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地铁5号线平村站—阿房宫站区间下穿西户铁路工程为背景,通过研究分析盾构下穿过程中地表沉降特点,提出盾构施工中调整土仓压力、掘进速度、注浆参数等技术措施。监测结果表明,采取的控制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减小地表沉降,保证盾构顺利穿越既有铁路。  相似文献   

8.
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施工时会引发交汇段地表沉降叠加,对既有地铁线路运营安全产生威胁。本文以成都砂卵石地层新建地铁6号线盾构始发段下穿既有3号线施工为例,针对盾构在始发端头下穿施工时存在的建压困难、沉降控制难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等难题,采用了始发延长钢环密封保压、中盾注浆盾构间隙、辅助注浆纠偏、自动化实时监测等技术措施及管理手段,顺利通过下穿既有地铁。  相似文献   

9.
以南宁市轨道交通3号线下穿既有1号线为背景,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多方联动应急组织管理措施,优化盾构施工方法,全程跟踪监测数据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技术参数,确保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0.
结合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小龙坎铁路隧道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既有铁路隧道受下穿区间隧道近接施工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既有铁路隧道受影响范围为90 m;通过及时对监测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最后确保了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小龙坎铁路隧道和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 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由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构成,具有自动化数据采集、连续监测、变形数据分析、成果评价、远程控制、信息发布管理等优点。在昆明地铁4号线东大盾构区间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盾构区间工程中,监测系统对施工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实时分析、快速反馈信息,指导盾构下穿施工,并且保障了新建盾构区间的顺利贯通和既有地铁3号线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2.
依托南京地铁S8宁天城际下穿宁启铁路工程,结合南京地质条件,研究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时,地铁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线的影响,提出在既有铁路线下方采用注浆加固的方法以规避风险,采用"桩+板"加固的方法预留后期铁路复线施工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注浆加固时,地铁隧道双线贯通铁路线路最大沉降(6.9 mm)比不加固减小58.9%,铁路线路最大高低偏差(3 mm),比不加固减小51.3%,采用"桩+板"加固预留铁路复线扩建条件,桩板结构最大变形及内力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地铁下穿既有铁路和在建铁路,施工难度较大。针对这个特点,对大连地铁2号线两区间段的总体布置、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济南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既有京沪铁路路桥区段,为减小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路桥的影响,文章对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路桥设计方案做了比选研究,并通过MIDA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隧道施工阶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铁路路桥在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变形与沉降,根据数值计算的结果对施工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铁盾构下穿对既有铁路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的工程日益增多,其工程难度较大且变形难以控制.本文以北京市地铁14号线穿越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地层-土体结构三维实体模型,模拟盾构穿越京津城际的施工过程,分析探讨不同工况下既有铁路路基及轨道结构的变形规律,并提出理论分析方法和既有铁路保护措施,为今后类似盾构穿越工程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石家庄地铁1号线张西区间下穿铁路既有线工程为依托,针对其浅埋、小净距、下穿铁路风险高等工程特点,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提出实施洞内控制、地层控制及既有铁路控制的分项控制对策。实践证明,风险分析合理,对策有效,隧道施工及铁路运营安全可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铁盾构区间穿越既有铁路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依托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的工程实例,对盾构施工和上部运营铁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不同规程、规范对铁路路基和轨道沉降的管理规定,采用有限元分析计算了地层加固前后的沉降,结果表明采用地层加固可有效减少地面沉降,提出了地层加固的实施方案,对地层加固、盾构施工、监测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地铁盾构近接施工产生的地层扰动与变形会对既有敏感构筑物使用安全造成威胁.为分析盾构下穿施工对既有铁路建构筑物变形的影响,以长沙地铁6号线盾构长距离下穿京广铁路客货运框架桥为工程背景,建立盾构下穿施工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不同注浆压力、土仓压力及地层加固情况下框架桥和轨道的变形受力特性,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盾构掘进参数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地方既有道路的改造或新建与既有铁路的交集将趋于密集.而对于涉及铁路部分的上跨或下穿工程建设的代建方(地铁企业),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有序可控”,确保铁路正常运输安全和控制工程建设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等,已成为地铁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盾构隧道难免会下穿既有构筑物。以新建某地地铁2号线区间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为例,通过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土体注浆和未注浆情况下盾构施工进行模拟,得出土体在注浆的情况下既有结构的变形明显减小。最后将ANSYS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相差不大,验证了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为今后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结构的施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