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然岩沥青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亮  张燕燕  申全军 《中外公路》2007,27(2):160-163
利用天然岩沥青作改性剂,对AH-70基质沥青进行改性试验,根据性能指标数据,着重讨论了岩沥青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分析认为,岩沥青显著影响了沥青的流变特性,高温时改性沥青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特征,粘度和弹性模量变大,抗变形能力增强;但对沥青的低温性能带来消极作用,柔性降低、脆性变大。但岩沥青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如何尚有待工程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2.
王剑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0):154-158, 162
采用物理共混方法制备SBS改性沥青、SBR改性沥青和SBS-SBR复合改性沥青,基于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试沥青在温度扫描模式下的复数模量和相位角,评价沥青的高温性能;采用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测试沥青在蠕变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响应特征,最后基于BBR试验评价沥青的低温性能。结果表明:在沥青中掺入SBS和SBR能够大幅提高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疲劳极限温度能够表征沥青的抗疲劳性能,沥青的粘性特征和疲劳性能具有相关性,基质沥青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疲劳特性;MSCR试验结果表明,改性沥青具有显著的弹性恢复特性,沥青的可恢复变形随着应力的增大逐渐降低;低温梁流变试验(BBR)结果显示,掺入SBS与SBR能够提高沥青在低温下的应力松弛能力和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永久变形性能,分别采用AMPT流变次数试验及EN标准系列中的车辙敏感性试验对20#沥青混合料HMAC-20、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ARHM-20及70#沥青混合料AC-25四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试验及评价。结果表明:1)流变次数、流变次数对应的累积永久应变、车辙变形率均可作为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指标;2)流变次数试验稳定阶段的应变增长率不大于8με时,20#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良好;3)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优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化学成分是沥青结合料机械性能的控制参数。在极低温和高温下,沥青结合料可能分别遭受热裂和永久变形。相变材料(PCM)的使用可以为沥青结合料提供热能储存性能,以减少季节性和昼夜循环期间路面温度升高和降低的影响。本文对PCM改性的粘合剂进行表征,使用滚动薄膜烘箱(RTFO)和压力老化容器(PAV)装置进行老化模拟实验。采用动态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分析了改性和未改性沥青结合料在不同老化条件下的热性能和流变性能。研究表明:PCM改性沥青结合料的熔化焓在老化时降低,PCM在沥青粘合剂中的存活取决于粘合剂的类型和所用的微胶囊。此外,由于在冷却过程中PCM结晶释放的热能,DSR测定的改性沥青结合料的流变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陈凯  何霁微 《中外公路》2020,(2):249-253
为了在不影响岩沥青(BRA)高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的基础上改善其低温性能,该文拟使用丁苯橡胶(SBR)与BRA对基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向BRA改性沥青中添加不同类型(胶粉和胶乳)和掺量(0、2%、4%、6%、8%)的SBR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采用低温弯曲梁试验(BBR)评价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同时根据TFOT和PAV试验方法对复合改性沥青进行老化处理,并通过对比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前后旋转黏度试验(RV)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的试验结果揭示两种复合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就低温性能而言,SBR胶乳的改性效果优于SBR胶粉。BRA改性沥青优异的高温性能几乎不受SBR胶乳的影响,但当其掺量达到或超过6%时表现为抗车辙性能的降低,且降低了沥青胶结料的抗老化性能。综合各项路用性能指标,建议SBR胶乳/胶粉的掺量为4%?6%。  相似文献   

6.
刘峰  王鹏  柴亚南 《中外公路》2015,(1):298-301
为改善沥青的路用性能,采用UM岩沥青对沥青进行改性,应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和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BBR)及旋转薄膜老化试验(RTFOT),全面研究UM岩沥青掺量对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低温流变性能和抗老化性等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UM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UM岩沥青掺量的不断增大,沥青的高温性能不断提高,低温性能略有降低,抗老化性能不断增强,推荐UM岩沥青的最佳掺量为8%;UM岩沥青的添加有效改善了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表明,硅藻土-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明显好于基质沥青,而对其低温性能改善作用仍不明确。为了评价硅藻土-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材料对沥青低温性能的作用,通过BBR试验对6组不同掺量的硅藻土-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低温流变特性进行研究。选用Burgers模型描述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流变行为,获取相应粘弹性参数对其低温流变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urgers模型对硅藻土-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行为拟合效果理想。硅藻土的加入削弱了沥青的低温性能,随着玄武岩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多,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和应力松弛能力先降低后增加。相比于基质沥青,掺量为(7. 5%和4%)的硅藻土-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得到提高,并且硅藻土-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优于硅藻土改性沥青。  相似文献   

8.
废弃食用油和轮胎的回收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煎炸废油(WFO)和废旧轮胎橡胶(GTR)对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制备了一种可作为石油沥青潜在替代品的环保型生物沥青,并基于两种改性剂的最佳试验配比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通过马歇尔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等,对比研究了WFO/GTR固液废料共混改性沥青混合料(FOTRM)与基质沥青混合料(OAM)、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TRM)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固液废料共混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和动稳定度明显高于OAM和TRM,具有优良的高温稳定性;低温变形和抗水损害性能劣于TRM,但优于OAM;表明FOTRM可作为沥青路面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复合改性技术提升混合生物沥青路用性能的工艺及机理,针对特定来源的SH型生物沥青,将其与石油沥青共混制备混合生物沥青后进行SBS/橡胶粉复合改性,研究改性顺序及改性剂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常规路用性能的影响、生物沥青掺量对改性剂溶胀特性与复合改性沥青高温及低温性能的影响,由此确定混合生物沥青复合改性工艺;利用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MSCR)、弯曲梁流变(BBR)和频率扫描(FS)试验评价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借助红外光谱(IR)化学官能团分析以及荧光显微镜(F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微观形貌观测分析揭示混合生物沥青复合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BS掺量为2.5%,橡胶粉掺量为18%(内掺)时,按照先SBS改性后橡胶粉改性的顺序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的常规路用性能均较优;生物沥青掺量为15%时改性剂溶胀特性与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及低温性能均较佳;SBS/橡胶粉复合改性在显著提升混合生物沥青弹性恢复率与m值的同时还降低了其不可恢复柔量与劲度模量,即改善了混合生物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与低温抗裂性,且此结果与FS复数模量主曲线结果相一致;生物沥青可有效增溶聚合物改性剂并增强聚合物相网络结构,从而显著提升沥青复合改性效果;对混合生物沥青进行SBS/橡胶粉复合改性后未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此复合改性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沥青厂生产的复合改性沥青性能优于实验室水平制备的复合改性沥青。  相似文献   

10.
采用70~#沥青外掺质量分数9.0%的RK300高模量剂自制高模量改性沥青(RK300-HMMA),以70~#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作为参照对象,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对自制的RK300-HMMA高温流变特性开展对比研究,并通过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试验对胶结料的高温流变试验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样RK300-HMMA比70~#沥青的等车辙因子临界温度(T_C)增加42.2℃,高温PG分级提高六个等级,掺加质量分数9.0%的RK300高模量剂能够显著改善70~#沥青的高温性能。RK300-HMMA的温度敏感性与SBS改性沥青基本相当,综合高温性能优于SBS改性沥青,但其高温弹性变形能力仍不如SBS改性沥青。动稳定度DS和单轴贯入强度■试验结果表明,RK300高模量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条件下的抗车辙变形能力最强。胶结料的车辙因子G~*/sinδ、等车辙因子临界温度T_C、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_(nr)与剪切应变S和混合料的DS、■在评价高模量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结果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环保耐久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实现道路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以异氰酸酯为活性官能团的聚氨酯前驱体基反应型改性剂(PRM)制备改性沥青在环境保护和性能提升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价值。采用"微观-介观-宏观"的跨尺度表征方法,对PRM改性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与SBS改性沥青进行对照,评价了PRM改性沥青的流变学性能和抗热氧老化性能,明确了PRM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RM改性过程存在明显化学变化,依托于改性过程中生成的氨基甲酸酯和脲等官能团,能够在沥青内部建立基于沥青质组分的共价交联网络结构。这一过程不仅促使沥青组分发生选择性聚集和沥青质重新构型,同时增大了沥青的表面自由能,从而获得更加稳定的内部结构。PRM改性沥青较基质沥青温度敏感性有所降低,展现出了良好的抵抗高温永久变形、抵抗疲劳破坏、抵抗低温开裂和抵抗热氧老化的能力。与SBS改性沥青相比,PRM在提升沥青高温性能、抗疲劳性能和抗热氧老化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有望将改性沥青生产温度降低至140℃~150℃。结合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测试结果,2.5%改性剂掺量PRM改性沥青混合料展现了与4%改性剂掺量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相当的低温性能、更好的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PRM在提升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壳牌SBS改性沥青中加入不同掺量的TLA,制备成TLA-SBS复合改性沥青,并通过试验对其常规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分析,包括采用64℃DSR试验对其进行车辙因子评价分析;采用DSR疲劳试验评价其疲劳寿命;采用BBR试验评价其低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TLA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且随TLA掺量的增加,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和疲劳性能提高,低温性能稍有下降;TLA掺量为25%时,复合改性沥青不仅高温性能优异,而且也能保证较好的低温性能。  相似文献   

13.
对EC-120有机降粘温拌改性沥青进行旋转粘度、常规性能指标、流变特性等试验研究,试验表明,EC-120作为一种熔点在100℃左右的有机添加剂,与沥青相容性好,制备容易,不存在离析问题。试验还表明在温拌改性沥青中,EC-120可降低沥青的高温粘度,提高中低温粘度,从而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和压实温度;可降低沥青针入度,提高软化点和抗车辙因子,从而大幅改善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会使温拌改性沥青的延度降低,疲劳因子增大,蠕变劲度增大,变形速率减小,对沥青的抗疲劳和低温抗开裂性能略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Sasobit温拌改性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将ES70号和PJ130号2种基质沥青分别掺2%~6%的Sasobit并制备成沥青胶结料,进行旋转粘度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弯曲梁蠕变试验,并对Sasobit改性沥青进行性能分级(PG分级)。试验结果表明:Es和PJ沥青采用Sasobit改性剂改性后,其温度转折点分别在107%和105℃附近。随着Sasobit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的车辙因子和蠕变劲度模量逐渐增大,变形速率减小。在2%~6%掺量范围内,Sasobit均能较大程度地提高ES和PI2种沥青的高温性能。Sasobit会较大程度地削弱ES沥青的低温性能,但对PJ沥青低温性能只有略微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性能,实现其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开展了消石灰改性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稳定性与改性机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试验分析油污泥热解残渣的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沥青胶浆三大指标和黏度试验,解析消石灰改性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的掺配比;通过沥青弯曲蠕变劲度(BBR)和动态剪切流变(DSR)等试验评价了消石灰改性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水稳定性能及高低温流变性能;最后通过微观试验解析消石灰改性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的微观界面特性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油污泥热解残渣存在以中大孔为主、微小孔为辅的多孔体系,经消石灰改性后的油污泥热解残渣与沥青之间存在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与化学吸附作用,提高了油污泥热解残渣与沥青之间的黏结力;消石灰掺量占填料总质量的30%时,其对油污泥热解残渣沥青胶浆的改性效果最佳;当粉胶比为1.0,消石灰掺量为30%时,与普通矿粉沥青胶浆相比,其水煮后的质量损失率减小了18.2%;-6℃、-12℃、-18℃时的蠕变劲度分别降低18.3%、16.5%、5.4%;64℃、70℃、76℃、82℃时的抗车辙因子分别降低6.9%、7.4%、3.3%、1.4%。...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盐冻融循环下添加剂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橡胶粉、PE、岩沥青、消石灰六6种添加剂制备沥青胶结料,对不同沥青胶结料分别进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弯曲梁流变试验以及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盐冻融循环作用,掺加添加剂的沥青抗车辙因子显著提高,从而改善了沥青的高温性能,其中PE、橡胶粉对其改善更为显著;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明显降低了沥青的低温劲度模量,对沥青的低温抗开裂性能有较大改善;聚酯纤维改善沥青疲劳性能的效果最好,PE次之,其他几种添加剂对沥青的疲劳性能改善效果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胡利 《路基工程》2014,(5):133-139
阐述了SEAM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SEAM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性等路用性能,并与普通沥青混合料和SBS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SEAM改性沥青的应用优势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聚氨酯(PU)改性沥青的性能,实现其在道路工程领域的应用,将PU、岩沥青(RA)和基质沥青(BA)按照自定的室内工艺流程制备得到PU复合改性沥青,并探讨了制备工艺参数的适宜性。采用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旋转黏度试验优化了PU和RA的掺配方案,基于胶体理论分析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利用动态剪切流变(DSR)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研究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应用多应力重复蠕变(MSCR)试验评价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抗永久变形能力,确定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PG分级温度;借助扫描电镜(SEM)试验观测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试验推断出PU与沥青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当RA添加量为5%时,随着PU添加量从1%增加到5%,PU复合改性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分别提高了42%、4%和19%;当PU添加量为5%时,随着RA添加量从5%增加到15%,PU复合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增大了17%,但针入度和延度分别下降了64%和138%;添加3% PU、15% RA和5% PU、15% RA的复合改性沥青的PG高温等级均能达到82℃,添加5% PU、5% RA的复合改性沥青的PG低温等级为-22℃,说明添加PU改善了沥青的低温流变性能,而添加RA提升了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BA,PU和RA界面之间相容性良好,证明了所研究的制备工艺的合理性;在PU复合改性沥青内部存在异氰酸根和BA中芳香族化合物发生的加成反应,PU中的不饱和键与沥青中S—S键发生的交联反应,以及所形成的交联网状结构提高了PU复合改性沥青的抗低温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已有的超薄磨耗层技术,以保证沥青高温稳定性且大幅提高其低温抗裂性和疲劳性能为目的,自主研发一种低黏高弹改性沥青,并对其胶结料及混合料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低黏高弹改性沥青具有高软化点、低黏度和高弹性,施工和易性良好;该沥青的PG分级为PG76-18,具有良好的高温流变性能及低温性能;低黏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料EMC-10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同时具有优异的低温抗裂性和疲劳性能,可适用于高弹高强超薄罩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