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交通移动荷载引起的沥青路面结构破坏问题,采用竖向静载及移动荷载,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法对移动荷载作用下路面各结构层竖向位移和竖向应力分布规律与静力学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移动荷载条件下,半刚性路面结构的竖向位移及竖向压应力较静载相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沥青路面应力、位移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弹性理论分析了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层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位移分布规律,探讨了路面结构在常温状态下,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沥青路面应力、位移分布规律的影响,为合理控制选择路面结构参数,作好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半刚性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及车辆的超载情况,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了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层状弹性体系的受力状况。研究了基层刚度和厚度变化对各结构层底面最大应力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相应的数据表格与关系曲线。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该文在研究现有路基工作区深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对汽车行驶过程中动荷载变化规律的实际检测与分析,提出基于车辆动荷载影响下综合确定半刚性路面路基工作区深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室内试验采集冲击荷载的动应力数据,采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实测数据验证道路模型准确性。进行室外道路现场观测,采集车辆动荷载数据,建立车辆动荷载模型,对比实测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参照现有路基工作区定义,模拟计算出不同轴重车辆在不同速度下车辆动荷载的路基工作区深度以及改变路面结构层厚度和路基填料参数对路基工作区深度的影响,得出在典型路面结构下:考虑车辆动荷载的情况,高速公路路基工作区深度应在1.14m以上,一级公路为1.23m以上,二级公路为1.29m以上,三级公路为1.42m以上,重载交通情况下路基工作区深度相应加大30~40cm。  相似文献   

5.
车辆载重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果岳  王晅  张家生 《公路工程》2008,33(3):34-37,48
针对车辆荷载在路面结构破坏中的重要性,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与现场试验,对不同载重车辆通过条件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动态响应(动应变、动应力)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车辆载重对路面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空载车虽然会有额外的动荷载产生,但它对路面结构产生的影响仍然小于满载车;随着载重的增加,沥青面层的垂直动应力和底基层与路基结合部的水平动应力都显著增加;随着深度的增加,车辆行驶产生的垂直动应力对路面的影响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6.
《公路》2017,(2)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模型进行瞬态分析,得到路面结构在匀速移动常量荷载和半波正弦荷载作用下的竖向位移和竖向动应力时程曲线,揭示出:两种加载方式下的路面结构动态响应规律基本相似;加载方式的不同只是体现在极值出现时间点及极值大小的较小差距上。此结论可为沥青路面在不同动载作用下的工作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依留申小弹塑性变形理论,研究了结构形式为沥青面层、半刚性基层和土基的三层柔性路面体系。路面各层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符合幂硬化规律且层间光滑接触。载荷图式为双圆或四圆垂直的均布荷载。文中给出了柔性路面的应力及位移解析表达式,并给出了具体算例。  相似文献   

8.
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沥青路面模型,通过计算两种典型沥青路面的不同结构层混合料发生不均匀性时,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各层层底的应力、应变和位移量,研究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对沥青路面力学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影响路面力学反应参数;相同的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位移量比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位移量大;沥青路面中拉应力几乎总是出现在路表面和基层层底,且出现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表面的拉应力一般比柔性基层沥青路表面的拉应力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正弦函数变化的路面不平度和两自由度的四分之一车辆模型,推导出车辆随机动荷载计算公式,研究路面不平度对车辆荷载作用下低路堤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建立车-路耦合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6种工况下不同路面不平度时车辆随机动荷载作用下低路堤的动应力,得出低路堤动应力均随路面不平度值的增加而增大,且与车辆附加动荷载系数m近似为线性关系;提出不同路面不平度时车辆随机动荷载作用下低路堤动应力计算模型,并对比有限元模型得到的低路堤动应力与应力计算模型得到的低路堤动应力。  相似文献   

10.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半刚性沥青路面的车辙特性,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分析了连续变温温度场下不同路面结构车辙发展规律、沥青面层不同结构层的车辙比例及路面车辙与沥青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路面车辙的发展规律与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规律相似,同样表现出3阶段特性,同样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等速阶段,只是在荷载作用次数的某一范围内,车辙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仔章  王光勇 《公路》2020,(3):318-324
基于现场监测数据,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拱桥铺山岭隧道在底部动载作用下隧道锚杆的轴力和锚固水泥浆应力的动态响应规律。随着爆炸应力波传播,无衬砌影响的锚杆轴向拉应力在极短的时间里增加至峰值,最后趋于稳定,有衬砌锚杆轴力一开始都是向受压方向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向反方向振动。每根锚杆从锚头到锚尾锚杆单元轴力都是先增加后减小,中间锚杆单元受拉较大。随着动载作用时间推移,无衬砌影响锚杆在动载作用下,锚杆锚固水泥浆应力逐渐上升到峰值并逐渐趋于稳定,每根锚杆的锚固水泥浆应力从锚头至锚尾由负向正方向转变,正负方向水泥浆应力峰值都是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增大。受衬砌影响锚杆锚固水泥浆应力在动载作用后,锚杆锚固水泥浆应力发生多次振动,除了拱腰附近锚杆受到锚固水泥浆应力较小外,其他锚杆的锚固水泥浆应力从锚头至锚尾由正向负转变,峰值大小是先减小再增加。  相似文献   

12.
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各结构层受力复杂,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未能考虑车辆振动特性和橡胶轮胎非线性。为研究整车多轮动载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基于车辆动力学、橡胶材料超弹性及沥青路面黏弹性理论,构建整车-橡胶轮胎-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际车-路现场测量比较验证本模型的可靠性,对比分析无路面不平度与B级路面不平度激励下,路面各结构层动力响应。结果表明:通过与实际车-路测量结果比较,沥青层底部纵向最大剪应变与实测值误差为5.889%,表明该车-路动力学模型可靠、合理;B级路面不平度激励下,后轴左单轮接地法向力为0~86.526 kN,车体法向振动加速度为-0.451~0.372 m·s-2,后轴左悬架弹力为60.376~68.42 kN;与无路面不平度相比,后轴左单轮最大接地法向力、车体最大法向加速度、后轴左悬架最大弹力分别增加113%、402.7%、7.4%;与无路面不平度相比,沥青路面上、中、下面层纵向最大压应力分别增加18.91%、12.4%、21.1%,纵向最大拉应力分别增加3.94%、6.25%、33.3%;横向最大压应力分别增加10.43%、8.47%、9.19%,横向最大拉应力分别增加12.19%、13.08%、33.33%,且压应力数值远大于拉应力;竖向最大压应力分别增加19.1%、19.35%、20.07%,竖向最大拉应力分别增加26.93%、7.38%、6.2%,且前轮压应力大于中、后轮压应力。以上数据说明路面不平度对结构层响应影响较大,车辆振动特性及橡胶轮胎与路面非线性接触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3.
FWD荷载下的多层弹性体系沥青路面动力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对落锤弯沉仪(FWD)荷载下的多层弹性路面体系进行了动力响应分析,并编制了相应的Fortran90程序。将结果和ANSYS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模型选用合理,计算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4.
洪治平 《汽车知识》2012,(5):102-103
我们知道,要将轿车的悬挂调校得路感清晰,也就是能够感觉到明显的运动性,这必然会使舒适性大打折扣。反之,要获得良好的舒适性,路感就会变得模糊。也就是说:运动性和舒适性是相互冲突的。悬挂系统的调校原则就是在运动感和舒适感之间的平衡。如今,装备了DCC动态底盘控制系统的轿车能够在保持了路感清晰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让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驾乘舒适性。让您可以根据不同的驾驶环境相应地选择运动性底盘还是舒适性底盘。使底盘能始终将行驶条件实时地与驾驶者的意愿完美地配合并维持其平衡。在DCC系统中,悬挂系统针对路面条件、行驶工况及驾驶者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所以DCC亦称"自适应底盘控制系统"。众所周知,减震器具有迅速减弱车身和车轮振动能量的作用。故DCC的主角一定是电控调整阻尼值的减震器。但您可能没有想到,本刊上期介绍的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也在DCC动态底盘控制系统中起着作用。DCC通过可调节的减震器和电动转向机解决运动性底盘与舒适性底盘的设计冲突。  相似文献   

15.
洪治平 《汽车知识》2012,(2):100-101
动态车灯辅助DLA(Dynamic Light Assist)系统是驾驶员辅助系列功能中的又一项创新技术。与本刊上期介绍的远光灯辅助系统用切换远近光灯的方法改变照程不同,DLA是在不关闭远光灯即不改变足够的照明亮度的情况下,根据交通状况灵活地调节远近光灯的照程,目的是避免对其他车辆的驾驶者造成眩目的前提下不熄灭远光灯,从而提高夜间驾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研究沥青路面结构受跳车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变形和应力扩展规律,从细观结构角度出发,基于沥青材料的非均质性,利用Monte-Carlo法生成随机骨料,建立了沥青路面结构的二维数值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跳车冲击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受力性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轴重与跳车高度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用细观有限元模型建立的二维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受力形态与应力分布;不同汽车质量对接触压力峰值的影响极为明显,其中汽车质量达到2100 kg时,接触压力峰值最大达到688.75 kN,应力峰值达到3.42 MPa;随着跳车高度的增加,沥青路面的接触压力逐渐提高,且在高度达到75 mm时,沥青路面的接触压力、峰值应力与变形逐渐趋于极限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风天气条件下船撞力与动力风荷载的耦合作用问题,基于船桥耦合分析算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并提出基于接触碰撞分析的船头刚度模型的确定方法,最后对一座连续刚构在船舶撞击力和风荷载的耦合作用下的桥梁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船头刚度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船舶撞击力和桥梁结构响应;在不同的风荷载作用下,船撞力并没有显著改变,但桥梁位移和内力响应在不同风荷载作用下有增加的趋势,通过与无风工况的对比,墩顶位移增加最大比例为69.8%,墩顶弯矩增加最大比例为62.1%;而剪力受影响较小,墩底剪力增加最大比例为6.6%.当桥区风荷载作用较大时,有必要计入风荷载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靳明  蒋雨波 《公路工程》2020,(1):190-194
随着桥梁的发展,桥梁的问题也逐渐增多,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多起桥梁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桥梁的变形产生,而挠度为桥梁变形的指标,故研究梁的挠度识别很重要。首先,通过分析和介绍位移模态理论与应变模态理论的异同点,以及应变模态理论得到梁的应变模态的表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关函数在梁动挠度识别中的应用。然后,通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按照1∶10的比例建立桥梁实验模型,桥梁模型全长10m,截面积为2.52cm^2,高50mm,将其分成20段,每0.5m为一个单元,计算其挠度。最后,进行实际桥梁验证,将实际桥梁的测量值与桥梁模型的挠度计算值进行对比。通过实验得到,对梁施加脉冲荷载研究其动挠度的识别值与精确值之间的吻合度,并且得到测量点的布置对吻合度的影响。对梁施加动荷载,即EL CENTRO地震波,通过对比研究动荷载作用下,动挠度的识别值和精确值之间的吻合度,得到互关函数法在动挠度中的应用,对同类型的研究具体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在实际工况下的动态特性,以XE215G中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的动臂、斗杆和铲斗油缸压力和位移数据,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间接计算所有铰点载荷。与此同时,测试动臂、斗杆大应力部位的应力-时间历程。对动臂、斗杆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将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与测试结果对比,发现2种结果中测点处的应力变化规律基本吻合,证明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可信。瞬态动力学分析能够反映实际挖掘过程中的工作装置动应力分布规律,其他未测试危险点位置的应力-时间历程也可以根据瞬态动力学分析获得。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个可应用于动态交通分配中的多模式决定式点排队模型。模型中不同的交通模式(如小汽车、卡车和公交车等)由于车辆特性以及长度的差异在路网中将分别具有不同的行驶特性。为了能够反映不同模式车辆在路段上的相互作用,将单模式点排队模型扩展为多模式点排队模式。并对这个模型的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如:反映不同模式车辆在路段上的速度收敛特性,在路段上每一模式车辆的先入先出特性(FIFO)以及路段上不同模式车辆的因果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