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评价各种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建立基于蠕变参数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对3种不同的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进行车辙深度计算。结果表明:路面结构产生的车辙断面均呈现“W”形分布,车辙最大值出现在车轮轮迹正下方,由于中面层的横向迁移,两端产生了隆起变形。3种路面结构的车辙发展与沥青混合料的蠕变规律相符合,SBR沥青混合料作为中下面层的路面结构抗车辙性能最好,70#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2.
将损伤演化律应用到无损的黏弹性本构模型中,以描述沥青混合料的蠕变损伤行为。采用阶跃式损伤演化律,近似刻画损伤增长,获得了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的沥青砂、沥青混合料完整的3阶段蠕变曲线;结合现有商业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形成过程,得到了车辙深度随时间增长曲线和车辙形成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损伤演化云图,对于揭示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形成的原因和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方法与技术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翔  倪富健 《公路》2007,(9):160-164
为了对比分析高速公路修复工程中不同修复方案的抗车辙效果,采用不同的沥青混合料类型组成不同路面结构组合方案,在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室内试验评价的基础上,铺筑试验路并进行跟踪观测。将各种类型沥青混合料室内车辙试验结果、试验路不同路面结构组合方案使用3年后的车辙深度检测结果与该试验路交通量组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交通量和轴载是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过程中车辙深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我国的技术规范根据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确定技术要求的同时,更应根据交通量及轴载组成制定路面结构抗车辙能力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早期病害中车辙首当其冲,其原因有车辆超载、气温、降水等外界因素,也有路面结构设计不足等内部因素。文中基于路面加速加载系统,通过试验模拟不同路面面层结构使用新疆岩沥青或70#基质沥青时车辙深度,分析新疆岩沥青对路面面层抗车辙性能的影响,确定岩沥青最佳掺量,并建立累计荷载作用次数与车辙深度的关系模型,预估路面面层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胡卫国  李宇峙 《中南公路工程》2007,32(4):156-159,162
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中,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T0719—1993)方法不能很好的与路面实际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情况相符,利用现场切割试件进行车辙试验,可以检验路面铺筑的实际情况,不仅能直观反应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和路面材料的抗车辙能力,还可以反应沥青层与下卧层之间的粘结情况。建议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以沥青路面切块车辙试验作为评价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面层沥青混合料在重轴载车辆作用下,产生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而容易产生过大的剪切塑性变形,使其产生横向剪切流动。考虑面层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特性、不同轮载条件下非均布接地压力和路面面层及基层间的实际接触状态,选择4种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力学响应分析,假定沥青混合料符合莫尔库仑屈服准则,编制基于COSMOS/M的二次开发程序找出重轴载条件下沥青面层剪切屈服区分布规律,解释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车辙产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沥青面层剪切屈服区随着车辆轴载增大而逐步扩展,不同路面结构沥青面层剪切屈服区扩展变化规律不尽相同,路面车辙发展速度和产生部位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预估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凯  孙立军 《公路》2006,(7):18-24
车辙是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严重影响到公路的服务质量,并且容易诱发裂缝等其他破坏。回顾了车辙预估方法发展的历程,对国内外典型的车辙预估模型进行了评述,深入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提出了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预估方法的发展方向,为以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研究及路面设计提供参考,以提高我国高等级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长大纵坡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严重车辙病害且不能彻底治理的现状,分析了长大纵坡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PR剂量、试验温度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的影响规律,结合试验路检测验证,对忻阜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特殊的材料设计.  相似文献   

9.
运用无单元Galerkin方法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深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路面的不同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中面层模量及厚度对路面抗车辙性能的影响。在半刚性路面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节点布置方案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半刚性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较好,荷载和不同的中面层材料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能力有较大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车辙的产生,应该在路面设计时对中面层的抗车辙能力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沥青路面车辙变形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日益严重的车辙病害进行调查,选择代表性路段钻芯取样,分析路面车辙变形分布特征以及混合料密度和沥青含量变化规律,研究混合料空隙率、级配指数及车辙变形率与路面车辙深度的关系,并采用灰色理论对影响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因素进行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面层对路面车辙贡献率最大,伴随着车辙变形存在混合料进一步压密、沥青流动迁移现象,在空隙率、级配指数、车辙变形率、中面层4.75 mm通过率和粉胶比五个因素中,车辙变形率与车辙深度有最大的灰色关联度,对车辙深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可充分体现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1.
车辙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它不仅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会引起路面其他破坏形式的产生和加剧。文章在分析车辙分类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现有永久变形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车辙已成为我国道路沥青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在对车辙问题进行相关研究。针对湖南省高速公路典型的双层改性沥青路面结构,通过对标准车辙试验的约束和温度条件作出改善,使车辙试验结果更具实际意义和工程指导价值。试验结果表明,模拟路面温度梯度场试验条件下所得车辙深度明显比60℃均匀温度场下的结果小,说明标准温度试验条件将会导致试验结果偏于安全,不能准确地指导沥青面层抗车辙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高温车辙的调查与试验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车辙是路面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对某一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对车辙发生的规律和时间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路面不同层位的车辙贡献量也不同,不同表面层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总车辙量基本相同,同时表面层的厚度变化也较小,说明沥青路面的车辙主要发生在中面层。室内试验表明,沥青路面的车辙与环境温度关系极大,尤其是在沥青的软化点附近,动稳定度和总变形量有明显的拐点。因此,在高温季节通过控制一定时间区段重车的通行是减少车辙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环境温度及荷载对沥青路面车辙发展的影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温度及车辆荷载对沥青路面车辙发展的影响效果,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分析模型,结合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路面内部温度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沥青路面车辙在不同温度及车辆荷载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路面车辙发展随外界温度的变化呈非线性规律性变化;高温条件下车辙发展速度远大于低温条件下的发展速度;相同荷载...  相似文献   

15.
优质路面(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中对永久变形的预测采用的方法和设备是一般试验设计单位无法满足的。利用沥青路面分析仪(APA)和马歇尔稳定仪研究了影响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各个因素,并分析了间接拉伸强度和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的关系,为合理预测沥青混合料的车辙病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车辙是沥青路面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必须正确地评价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高温流变性能,从而采取有效解决办法。文章采用Burgers流变模型将沥青及其混合料的弹性与粘性分开来评价其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这种评价方法更符合道路产生车辙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原因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志祥  孙文州 《公路》2004,(6):138-145
对江苏省某段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调查,通过现场取芯试验,分析了路面各沥青层厚度、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场空隙率以及沥青混合料级配油石比组成,结合路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提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防治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沥青稳定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抗剪性能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伟民 《公路》2006,(4):220-224
沥青稳定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否会出现严重车辙,为人们所担忧。理论计算分析表明,在静力荷载作用下沥青层中最大剪应力发生在深度8 cm处,且随着基层厚度的增加剪应力降低,故采用沥青稳定柔性基层不会产生结构性车辙;当基层模量增大时,沥青层中下层剪应力反而增大;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高模量材料能有效降低剪切应变,而当采用复合基层时也有利于面层剪应力的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