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近年来,汽车工业激辩合资股比放开的话题争论之激烈,以至有人说出"谁说放开谁是汉奸"的狠话。有媒体刊文称:"合资股比放开,其深意你了解吗?合资股比放开一事,业内担心国家已经不再呵护中国车企,合资股比开放让外资品牌有可能成为控股方,对中方造成不利影响。"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其中没有说"合资股比放开",而是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业界争论不休的汽车企业"股比放开"问题,终于"靴子落地"。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一石激起千层浪,给汽车行业带来涟漪阵阵。快刀斩乱麻对于放开股比限制,是一个讨论多年的话题。按照现行汽车产业政策规定,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的比例不得低于50%。一旦放开合资股比限制,外资将有"资格"成为合资企业中控股  相似文献   

3.
《汽车实用技术》2014,(2):41-41
<正>国内合资汽车企业中,外方持股比例限制有了实质性改变。"此前合资股比对外资开放的方案上报国务院,而现在已经获得通过,是部分放开。"昨天下午,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在汽车强国战略研讨会上表示,国家最终放开(对外合资汽车公司的股比)是迟早的,因为永远保护可能会导致落后,但是现在国内的汽车企业还没有做好股比放开的准备。整车企业合资股比底线是否应放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外界一直批评国有大企业合资的目的似乎更多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通过合资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研发水平,从而制造出有自主品牌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声音     
《时代汽车》2014,(3):11-11
3月4日,在2014汽车界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针对“合资股比开放”问题表示,工信部所管辖范围内,如钢铁、化纤等行业,会分时段有序放开合资股比.但汽车业会往后放一放。  相似文献   

5.
<正>合资股比开放绝非是对中国品牌的"灭顶之灾",仅影响到为数几家合资车企的国企股东的利益。中国企业想要大规模地走向世界市场,就必须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让所有的车企在中国市场公平、平等地竞争。中外整车生产合资企业的股比是否该开放?这几年一直是汽车行业的热议话题,隔三差五就会传来各种会议与论坛对此问题的激烈交锋。由于去年11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了该部门的立场,即"未来还将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合资股比的行业焦点话题变得更加白热化,甚至趋于戏剧化,代表汽车行业国企利益的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产业安全度的指标体系,构建合资股比放开条件下的汽车产业安全度评价模型,对我国汽车产业安全度进行量化预测,分析合资股比放开政策对汽车产业安全度的影响,由此提出对于合资股比放开政策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7.
事岀有因:在中国热销的路虎终于启动国产计划2012年11月18日,奇瑞捷豹路虎合资项目在江苏省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合资双方宣布"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发布了合资公司的全新标识。项目共投资109亿元人民币,合资双方股比为50:50,其中奇瑞汽车占50%,路虎汽车占20%,捷豹汽车占5%,捷豹路虎汽  相似文献   

8.
<正>汽车合资股比暂时不放开,但政府要求,自主品牌必须尽快培养能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国有汽车企业必然会加快合资自主品牌的落地进程。新诞生的合资自主品牌则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领域,而这个市场目前尚且处于不成熟阶段,令人质疑发展合资自主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9.
发声     
《汽车科技》2014,(2):6-6
<正>"倘若放开股比,将对中国品牌形成‘灭顶之灾’,外方完全可以利用其全球供应链优势,以价格策略将中国品牌扼杀在摇篮里。"——作为反对合资股比放开的代表,甚至曾将支持者称为"大汉奸"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接受采访时再次严肃表示。  相似文献   

10.
正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中国透露时间表,承诺在5年内全面放开汽车行业外资股比。曾几何时,在股比放开的问题上,业界一直有一种深度焦虑,甚至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业在开放过程中必须严防死守的红线,越过这条线,跨国公司"就不带我们玩儿了"。如今业界的释然似乎表明,关于合资股比的过度焦虑,不一定是出于集体理性,更可能是源于思维定势、心理惯性。靠均衡股比来维系合资经营,是特定阶段的产物,有其必然性。它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本土汽车企业在  相似文献   

11.
《重型汽车》2012,(1):7-7
2012年2月18日,福田汽车与德国戴姆勒的合资公司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合资公司总投资额63.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6亿元人民币,福田汽车和戴姆勒双方的股比为50:50;将以中国为运营中心,执行双方全球合作业务的管理决策、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等中心职能,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开启了中外合资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汽车工业利用外资的股比问题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焦点,围绕着股比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本文从工业化、全球化等更高的角度来论述我国汽车产业的股比放开问题,提出股比问题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的成败及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等.  相似文献   

13.
新闻     
《汽车与配件》2023,(23):14-17
<正>宝马与奔驰在华成立超充合资公司11月30日,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与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合力满足中国客户对豪华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双方将利用其在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充电运营经验及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洞察,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快速、便捷、  相似文献   

14.
放开股比是迟早的事,不支持对落后的保护。但开放也是有序的,汽车行业对合资股比的放开可以适当缓一缓,为自主品牌车企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一定的时间,但也要确定时间表。  相似文献   

15.
正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显示,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这标志着行业内持久讨论且悬而未决的合资车企股比开放问题有了最终定论,中国汽车产业将由此迈入后合资时代。从时间表次序来看,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成为首个放开的领域。股比开放后对专用汽车行业有何影响?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独家采访了多位行业人士。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有关汽车合资股比的话题讨论聚讼纷纭,断断续续.而最近再度兴起的“汽车合资股比开放”讨论,与中央目前提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似乎有关.为了适应新的改革开放格局,有些产业政策需作调整,汽车产业合资政策理应也在考虑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观致     
朱峥 《汽车与运动》2013,(4):236-237
事岀有因:以色列集团和奇瑞各持股50%,观致独立运营对一家已经成立5年的汽车制造公司,几乎只有业内人士才对其有所了解,消费者甚至一无所知观致汽车有限公司是一家独立运营的合资公司,由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与国际产业控股公司以色列集团按照50:50的股比投资成立。观致汽车的注册地和生产基地设在江苏常熟,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观致汽车有限公司前身为2007年注册成立的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按照当时签署的协议,合资公司中奇瑞和量子的投资比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产业要不要自主品牌,其实道理并不深奥。2003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70%利润来自销量只占其全球七分之一的中国市场,靠的是大众品牌;当年广州标致20多位法方白领年薪3000多万元,相当于中方3000多名全体员工一年工钱总和,仗的是标致品牌;时下股比各占50%轿车合资企业,外资实际权益超过80%,凭的是产品品牌;不久前大众公司断然拒绝向合资20年之久伙伴上汽集团转让其实早已过时的桑塔纳技术平台,卡的就是不让中方尽快拥有自主品牌,与其抗衡争利。尽管要不要汽车自主品牌目前尚存争议,发展生存还很艰难,但其在同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正逐渐发展壮大,已成不争事实。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投资目录》),对外资投资政策进行修订,拟将外资在中国新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II的出资比例控制在50%以内。这是中国主管部门首次明确规定新能源汽年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的股比。  相似文献   

20.
WTO过渡期后如何保护中国汽车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W TO过渡期后对中国汽车产业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加入W TO后,国际汽车产业资本对中国汽车产业介入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增加。跨国汽车企业对在华战略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相对独立的“中国战略”转变为与其“全球战略”的相互融合;在合资合作过程中从原来中外双方相对平等的“合作型”战略逐步转向谋求单方面主导的“控制型”战略;经营由过去相对谨慎向积极扩张转变,由制造向采购和销售服务环节渗入,加强了对汽车产业链的全面控制。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虽然对合资整车生产企业要求有股比50%的限制,但合资企业的利润十之八九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