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速200km/h的客货混跑线路,客货列车的速差增大,影响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和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为弥补旅客列车提速对货物列车通过能力的影响,以旅客列车扣除系数为立足点,分析单列旅客列车、多列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变化,提出了压缩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提高货物列车的运行速度,旅客列车采用小间隔多列追踪运行等措施,以提高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2.
1前言 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后,以开行时速200km旅客列车及动车组、时速120km5000t重载货运列车为特征,标志着中国铁路跨入现代化高速发展阶段。在列车速度提升、客货混行的情况下,对运行安全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求涉及提速安全的所有相关因素必须要有绝对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1前言 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后,以开行时速200km旅客列车及动车组、时速120km5000t重载货运列车为特征,标志着中国铁路跨入现代化高速发展阶段。在列车速度提升、客货混行的情况下,对运行安全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求涉及提速安全的所有相关因素必须要有绝对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客运专线运输组织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分为高速客运专线、城际客运专线(或城际铁路)和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的快速通道3种类型。客运专线旅客列车全部采用高速动车组。高速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专线旅客列车采用1个速度等级,最高运行速度为300~350 km.h-1,追踪间隔时间可以实现3 min;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的快速通道的旅客列车采用1个速度等级,最高运行速度为250 km.h-1,追踪间隔时间可以实现4 min。跨线客流以采用开行跨线列车方式输送为主,跨线列车包括客运专线之间的、客运专线与既有线之间的跨线列车,跨线列车运行速度与所跨客运专线速度相适应,跨线列车运行距离满足1次运用检修周期和整备的要求。客运专线应进一步扩大"夕发朝至"列车的开行范围。设置的4个客运专线调度所负责所管辖范围内客运专线的调度指挥工作,调度所的管辖范围宜按区域划分,以确保客运专线安全、高效的运营。  相似文献   

5.
20 0 4年4月18日零时,中国铁路开始第5次大面积提速。提速后,提速网络总里程将达到16 5 0 0多公里,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到6 5 . 7km·h-1,比2 0 0 1年运行图提高了4 . 3km·h-1,其中直达特快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119. 2km·h-1,特快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92 . 8km·h-1。本次提速,新增开19对直达特快旅客列车,分别是北京—上海间5对,北京西—武昌、汉口间各2对,北京—杭州、南京、扬州、苏州、合肥、哈尔滨、长春间,北京西—长沙、西安间,以及天津—上海间各1对,列车在途中一站不停,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6 0km·h-1,12个城市之间的旅行时…  相似文献   

6.
在既有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提高到200 km.h-1,货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提高到100,120 km.h-1条件下,逐一分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列车连发比例、列车区间运行时分之差、维修天窗时间等因素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由分析可知,追踪列车间隔时间货物列车可压缩为7,6 min,旅客列车可压缩为6,5 min;旅客列车比例提高,有利于组织列车群发;客货列车速差变小,有利于列车区间运行时分之差减小。均对提高线路区间通过能力产生有利的影响。但综合维修天窗时间延长,对线路区间通过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设定基础方案、过渡方案和目标方案,运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各方案的线路通过能力值,构建两个综合比较方案。通过综合分析,若天窗预留时间延长至180 min,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可提高约20%。若天窗预留时间延长至240 min,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可提高约13%。为使线路通过能力保持不变或改善,提出应加快货车提速改造、减少并尽量统一列车标尺,以及研究优化相关作业组织和车底运用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250 km·h-1和200 km·h-1旅客列车作为基本列车,计算停站基本列车、普通旅客列车(160km·h-1)和货物列车(120和80 km· h-1)的扣除系数.采用扣除系数法,计算不同速度列车共线运行时的通过能力.计算结果表明,以通过能力不低于110对作为标准,在200 km·h-1速度等级的铁路上,200km·h-1旅客列车可以与80 km· h-1或120 km· h-1货物列车共线运行,在250km· h-1速度等级的铁路上,250km·h-1旅客列车可以与120 km· h-1货物列车共线运行,但不宜与80 km· h-1货物列车共线运行.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目前银川-北京普通旅客列车运行时间为12.6 h,如果利用太中银铁路开行银川-北京200 km/h等级的动车组列车,运行径路为太中银铁路银川-定边及定边-太原、石太客专太原-石家庄、京石客专石家庄-北京,运行时间将缩短到7.5 h,将大幅度缩短银川到北京的旅行时间,因此有必要研究太中银铁路开行动车组列车的方案。但太中银铁路为客货共线铁路,且银川-定边为单线,单线段动车如何开行、通过能力是否满足要求等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即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结论:(1)理论上银川-定边可以开行动车组列车;(2)银川-北京应开行200 km/h速度等级动车组列车;(3)为了减少既有线运营风险,推荐银川-定边单线段运行速度160 km/h,定边-太原双线段运行速度200 km/h;(4)该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24,32,40,48和64 m简支梁,以及CR400AF型中国标准动车组,建立移动荷载列-桥梁系统模型,开展动力仿真计算,分析不同时速的动车组驶过不同频率、不同跨度简支梁时的梁体动力响应,并综合容许动力系数要求与规范规定,进行时速400 km及以上高速铁路更大跨度区间简支梁的竖向频率限值研究。结果表明:梁体动力系数从大到小的简支梁跨度排序为24,32,48,40和64 m;5~7 Hz的竖向频率范围是梁体动力响应敏感区域;对于速度400 km·h~(-1)的CR400AF型动车组,24,32,40,48和64 m简支梁的竖向频率限值分别为6.0,5.5,2.7,2.4和2.1 Hz;CR400AF型动车组的运营速度由400 km·h-1提高至430 km·h~(-1)时,24和32 m简支梁竖向频率限值需要提高0.5 Hz,而40 m及以上跨度简支梁竖向频率限值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没有标准化方法的现状,明确测试理论基础,规范测试方法。运用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分析计算方法探讨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理论,提出高速铁路列车速度与密度合理匹配关系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的理论基础,计算结果符合我国高速铁路实际情况。指出司机操纵差异、咽喉长度、线路条件等是影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从测试组织过程、测试结果以及结果的动态分析角度规范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方法,方法可操作性较强,能够体现线路实际列车追踪运行能力,已应用于10余条高速铁路的运行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甘林 《铁道货运》2009,(7):37-37
2009年6月15日18时,达成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西段遂(宁)成(都)双线铁路开始开行货物列车,为今年7月1日开行旅客列车做好准备。 达成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成开通后,铁路西南通道货运能力得到提高,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物资的运输通道将更为通畅。乘动车组列车从成都到重庆只用2h47min,比现在缩短54min。  相似文献   

12.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准移动闭塞条件下,客运专线上的高速列车采用连续式一次速度曲线控制模式控制列车运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取I追追,I通过,I发发和I到到4种间隔时间的最大值.分别给出4种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的取值,采用牵引计算软件进行更准确的检算.将客运专线上运行的列车划分为200~250 km·h-1和300~350 km·h-1 2种速度类型,以不停站300~350 km·h-1高速列车为基础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200~250 km·h-1和停站的300~350 km·h-1高速列车均产生扣除系数,得出扣除系数的取值表,进而得到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以300 km区段为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区间通过能力,结果表明,我国客运专线能够实现3 min追踪间隔,通过能力基本在180对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自 1 950年 1月首次发布以来 ,现已经历了 9版 (以下简称《技规》第九版 )。多年来 ,《技规》对加强铁路技术管理、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引入 ,铁路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 1 995年 1 0月以后 ,铁道部组织了一系列列车提速试验 ,利用试验所取得的成果 ,几次调整列车运行图 ,将快速旅客列车运行最高速提到了 1 60 km/h,并实现了主要干线的普遍提速 ,1 997年 2月铁道部发布了《快速旅客列车运行办法》,规定了列车速度 1 2 0 km/h以上至1 60…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速铁路按固定闭塞方式组织列车追踪运行的控车模式不同,高速铁路由于装备了CTCS-2/3级列控系统和调度集中设备,故采取以车载信号作为行车凭证、按一次连续速度模式曲线监控高速列车运行的控车模式.基于高速铁路的这一控车特点,综合考虑列车的长度、运行速度、常用制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车站作业时间和闭塞分区长度等影响因素,借鉴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给出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4种追踪间隔时间和7种车站间隔时间)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为制定规范和统一的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办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的角度,研究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分析认为影响因素有列车最小运行间隔时间、最高运行速度、列车制动性能和加速性能、沿线车站到发线长度。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00km·h-1和350km·h-1等条件为前提,对4种运行工况下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要求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区间道岔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选择应不低于160km·h-1,车站道岔和咽喉区渡线侧向最高允许通过速度选择应不低于100km·h-1。  相似文献   

16.
铁路信号技术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逐步与通信、计算机技术走向一体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铁路信号的传统理念正在改变 ,信号的功能逐步扩大 ,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与控制技术 ,具有全程全网和高安全高可靠的特点 ,在铁路运输更大的范围 ,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列车速度、密度、重量是决定铁路运输能力和效率的三大要素。铁路依靠技术进步 ,在提速挖潜、扩能的同时 ,加速应用信息技术改造铁路传统产业 ,逐步向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铁路迈进。1 铁路提速…  相似文献   

17.
4月18日,我国铁路实施了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铁路的再次提速,使我国160km/h以上提速线路达到7700km,部分旅客列车实现了160km/h速度的长距离运行;新增开19对“Z”字头途中一站不停的直达特快列车;直达特快和部分城际列车实行单司机值乘……这些明显的变化使我国铁路的运输能力、列车速度、效率效益等诸多方面得到改进、优化和提升,同时也昭显出科技在行车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1)列车超速防护和客车轴温报警系统此次提速装备的DF11G、SS7G、SS9等提速机车和25T型提速客车,全部装备了列车超速防护和客车轴温报警等安全装置。此外,在提…  相似文献   

18.
提速客车制动技术(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迎接21世纪的提速客车   现今世界各国旅客列车均向高速发展,继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实现了210km/h的速度 以来,法国、德国等相继实现了最高运行速度240、270、300km/h,甚至更高的速度。   速度是铁路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个国家铁路运营速度的高低,综合反映了该国铁路技术装 备的整体水平。在这一形势下,我国铁路旅客列车提速也迅速发展,1989年8月30日,以“ 紫金号”命名的新型双层旅客列车以120km/h的速度飞驰在沪宁线上,以她优美、明快的 设计造型、平稳、舒适的运行掀开了我国铁路的新篇章。1994年12月22日广深线准高速列车 的开行, 1998年6月15日至24日郑武线200km/h旅客列车正线综合性能试验创造了240km /h的记录,使中国铁路真正跨入到高速行列。近两年来,先后制造了时速180、200km 的电动车组,以及300km的电力牵引车,给广大铁路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展示了我国铁 路科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铁路提速工程成套技术与装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中国既有铁路提速工程的复杂性及艰难性,重点阐述了提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表现在:(1)研制成功160km·h-1~200km·h-1"中华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旅客列车及动车组,技术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2)研制成功既有线路轨道结构关键部件,如提速道岔,跨区间无缝线路等。(3)研制成功四显示速差式信号系统及列车运行控制系统。(4)建立提速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5)在运输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创新。(6)在轮轨关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四项新的创见。(7)按照系统工程原理,研究并实施综合联调试验,实现大系统技术集成。由于提速工程的技术创新,我国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既有线160km·h-1快速列车与5000t重载列车同时开行的创举,全路每营业公里运量密度已居世界首位。由于提速关键技术的全面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既有线上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对运输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既有线旅客列车提速的要求,从分析影响线路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了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高到140、160和200km/h后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在不降低当前已有的运输能力条件下,客货列车速度匹配关系以及在兼顾提速与扩能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