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泛区粉性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文远 《铁道勘察》2007,33(6):14-17
针对黄泛区粉性土高孔隙率、毛细作用强烈、压实困难等土质特点,通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试验,深入研究了粉性土的工程特性。结果表明,粉性土属于黏粒含量极低的土质,其承载能力受压实度和含水量影响显著,毛细水上升高度可达1.3m以上。同时,还给出了粉性土的动力特性计算指标。  相似文献   

2.
津滨轻轨快速轨道交通工程XQg标总长3公里,均以高架桥形式通过,全部为现浇混凝土连续梁,梁跨为30m、25m、20m、18m、15m、20.5m等五种形式。本标段位于滨海冲积平原,上覆0—0.25m厚粘土层,极限承载力为fk=110Kpa,下覆7.5~20m厚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极限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有砟轨道道砟嵌入现象及其对基床表层变形行为的影响,开展以道砟碎石-基床粉土双层试样为研究对象的动三轴试验,分析道砟嵌入对基床表层变形行为的影响,探讨基于道砟嵌入指标的基床表层变形行为标准。试验结果表明,道砟嵌入使得道砟碎石-基床粉土试样的粉土表层出现道砟槽痕并发生侧向变形,同时承受动荷载的能力降低;提高动应力水平和增加粉土含水率会加剧道砟嵌入程度;道砟碎石-基床粉土试样的破坏模式可分为剪切破坏型和软化破坏型;基床粉土含水率较低时,道砟碎石-基床粉土试样整体变形主要源于道砟和粉土的压缩变形,而当粉土含水率较高时,道砟嵌入引起的轴向和侧向变形则较为显著;当粉土处于最优含水率时,道砟嵌入速率为2.9×10-5 mm/s时道砟碎石-基床粉土试样达到塑性安定极限,而当粉土处于天然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时,塑性安定极限对应的道砟嵌入速率则为1.4×10-4 mm/s。  相似文献   

4.
《铁道建筑技术》2009,(5):I0034-I0034
中铁十七局集团承建的新建上海轨道交通杨浦线(M8线)土建工程阳曲路车站,为地下二层测式站台二柱三跨式结构的存车渡线车站,是杨浦线(M8线)的重难点工程。车站全长312.3m,最大基坑开挖深度28.3m,位于交通繁忙的上海市主干道,周边高楼林立,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砂质粉土地质,地下水丰富,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紧,不可预见的因素多,特别是砂质粉土地层中成槽坍孔、基底突涌和流砂。  相似文献   

5.
南昆线七甸混炭土基全长2.05km,其中680m采用粉喷搅拌桩加固。文章介绍七甸泥炭土的特征,地基加固设计、施工及工程检测。  相似文献   

6.
桂林路立交在铁路上海南站范围内采用四孔框架下穿整个上海南站,框架总宽32.46m,总长132.47m,共分7节。原地面标高约为4.74m,2-8.25m中孔框架基底标高-2.67m-2.2m,两边孔框架基底标高-0.62m-0.16m。在框架结构东西两侧,电力、电话、信息排管位于地表以下,埋深较浅;煤燃气、自来水护涵采用1-3.0m+1-1.5m小框架,基底标高-  相似文献   

7.
达成铁路新建200km/h双线段客货共线线路中,隧道穿越水平层状粉质粘土和砂质泥岩地层,其埋深一般为8m~20m。在施工中掌握隧道围岩变形情况,对大跨度隧道在浅埋段施工的安全,保证施工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1 前言 由于地方建设的需要及铁路提速、线路全封闭全立交的实施,公铁立交工程大量采用顶进下穿式箱形框构方式来实现。沪宁线镇江丹阳~常州奔牛段在地貌单元上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沿线地基土除上部厚1.0m左右的填土层外,其下5.0~6.0m范围主要为冲积粉土层,其土层厚度、分布及性质都较稳定,该层作为顶进基坑的主要开挖地层,又是立交建成后的主要持力层,是重点研究的对象。粉土的粒度成份单一,对水的敏感度高,水与土之间的作用与在黏性土和砂类土中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就粉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结合该区段已建下穿式立交现状,探讨分析在该土层中建设下穿式箱形框构立交工程时值得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锰对工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尿香草扁桃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职业性锰暴露对工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尿香草扁桃酸(VMA)水平的影响,对55名锰粉加工工人、55名冶炼工人和55名对照工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锰粉加工作业环境空气锰尘中MnO2几何均数为1.96 mg/m3(0.17~22.24mg/m3),样品超标率为88.9%;冶炼作业环境空气锰烟尘中MnO2几何均值为0.65 mg/m3(0.06~6.67mg/m3),样品超标率为93.3%.锰粉加工和冶炼组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的主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锰粉加工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增高(P<0.05),提示这可能是锰的早期神经毒性所致.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解放路隧道由两座分离式小间距隧道组成,埋深在地面以下5m;隧道轮廓采用三心圆,净宽10.628m.净高6.572m。在沪杭线下行K200+942.5与铁路相交,交角80°,相交处为杭州站沪端咽喉区,共有正线2条、牵出线1条、渡线2条,作业繁忙。隧道洞身穿过富水砂质粉土层,采用铁路线路加固下的浅埋暗挖法(CRD工法)施工,施工难度大。  相似文献   

11.
水中长大钻孔桩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长江隧道右汊大桥为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主塔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为14φ2.5m钻孔灌注桩,柱桩设计,桩长87m,桩身进入粉细沙层及弱风化粉砂质泥岩等复杂地质,入岩深度均不小于38m。针对这种水中、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入岩深钻孔桩,采用水中钢平台、气举反循环钻机钻孔施工,圆满地完成了钻孔桩施工任务,为此类超大型钻孔桩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既有线粉土地基顶进桥涵设计中 ,利用井点降水原理降水井法降水 ,成功地将地下水位降到基底以下 1 0m ,解决了粉土地基桥涵顶进施工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1 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10号线草桥—樊家村站区间从东往西连续穿越京九铁路路基和京沪高铁桥梁群桩基础,区间隧道为6m直径的盾构隧道,隧道埋深14.9 m,静止水位埋深约25 m,隧道所处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杂填土、细中砂、砂质粉土、粉细砂、新近沉积卵石、粉质黏土、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卵石等,下穿段隧道穿越地层为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卵石层. 京九铁路为两股道,碎石道床,钢筋混凝土轨枕,轨道类型为60 kg/m,基础形式为路堤,高出正常路面4~5m.区间右线隧道与铁路斜交61°,相交段长约33 m;左线隧道与铁路斜交70 °,相交段长约30 m.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地铁7号线北滘新城站-林头站区间2#联络通道及泵房冻结工程为背景,开展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及冻结壁安全性评价.通过试验得到-5℃、-10℃以及-15℃条件下粉质黏土及粉细砂冻土单轴抗压应力-应变曲线,以及-10℃温度下粉质黏土及粉细砂冻土抗折强度.-10℃温度下,粉质粘土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63 MPa,弹性...  相似文献   

15.
胶济客运专线非饱和原状粉质黏土固结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饱和度的高低是影响非饱和土固结变形特性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饱和度的原状粉质黏土进行固结试验,得到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及变形-时间的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应力、应变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对非饱和原状粉质黏土和浸水饱和后粉质黏土的固结压缩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既有模型和改进模型,对粉质黏土、粉土、砂土及与砂卵石共4种地层进行端头加固统计计算,讨论纵向加固范围与盾构直径之间的关系,验证端头加固的尺寸效应,给出大小盾构分界的建议:在盾构始发与到达端头加固研究中,直径小于10 m和大于10 m的盾构隧道端头土体纵向加固范围与直径的关系曲线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10 m直径可以作为大小盾构的有效分界线。对于直径大于10 m的盾构隧道,使用改进模型进行端头加固计算,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结论更可靠。以北京地铁14号线大盾构始发与到达工程为背景,从强度、稳定性及渗透性3个方面分析大盾构端头加固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通过现场勘察、调研,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模拟,对王滩电站地下泵房深基坑开挖方案及稳定性进行研究,旨在保证基坑安全稳定、满足工期要求的情况下,采用最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方法。 研究方法:从技术、施工、经济等方面对王滩电站地下泵房深基坑开挖方案及开挖方法进行讨论和比选,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对不同开挖方法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 研究结论:理论与工程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半放坡开挖(从地面标高3.5m到地下-9m)和地下连续墙(从-9m到-13.5m)相结合的方案,基坑稳定,施工简单、经济效益好,既保证了施工质量,也满足了工期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1工程概况郑西高速铁路秦东隧道全长7684m,起讫里程DK333+312—DK340+996,设计为双线隧道。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黄土和粉质黏土,其中Ⅳ级围岩段长7300m,V级围岩段长384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200m。根据围岩条件及隧道埋深情况,隧道不同地段  相似文献   

19.
铁路建设     
亚洲铁路“第一跨” 1-80m钢-混凝土桁架梁梁体全部浇筑完毕 据中华铁道网报道,日前,西平铁路后河村特大桥1~80m钢混凝土桁架梁整体浇筑完毕,标志着被誉为亚洲铁路“第一跨”的1~80m钢一混凝土桁架梁梁体全部浇筑完成。  相似文献   

20.
对掺加不同性质矿渣粉的城铁短枕混凝土进行了力学和耐久性能试验,发现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的矿渣粉可明显地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并能降低成本.通过对不同矿渣粉-水泥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特征的宏观和微观研究表明,比表面积大、密实、活性高的矿渣粉是通过增加胶凝材料的水化速度,改善水化产物的结构,降低氢氧化钙含量等途径来实现对混凝土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