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震  蒋建国  刘程 《路基工程》2017,(4):214-217
应用AKULA 9000C地质雷达,对云南省玉磨铁路新平村#2隧道基底溶洞进行探测,并简要分析了地质雷达探测隧道基底溶洞的机理。结果表明,隧底地质钻探情况与地质雷达预测结果大致相符,地质雷达探测法具有快速、准确定位空洞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隧道工程建设中溶岩地质会对隧道结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的问题,以河百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为依托,采用地质雷达法对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通过对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波形振幅的差异以及掌子面地质观察和波形图进行分析,确定溶洞的位置、大小及规模;以隧道的实际开挖情况验证地质雷达探测溶洞的准确性,并对溶洞的处理方法进行比选。  相似文献   

3.
地质雷达探测溶洞等地质体机理研究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地质雷达的探测原理,对雷达探测溶洞等地质体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雷达判别准确度的相关措施。对雷探技术用于隧道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隧道下部在施工期间或施工后,对于局部地质较为复杂地段和施工工艺复杂段,需进行加强和补充探查.探查方法是使用地质雷达进行大面积覆盖式探测,以期查明路基、路面下方有关情况,如15 m内有无较大溶洞及含水情况、仰拱充填层密实情况等,然后根据探测结果决定是否采取钻探验证.主要阐述采用多频率地质雷达并结合钻孔验证进行隧道下部探测.  相似文献   

5.
由于电磁衰减和足印的限制,导致掌子面前方5 m范围内的边墙溶洞往往难以被地质雷达所识别,从而影响地质预报的精度和施工安全.针对目前对其探测方法的研究较为少见的特点,为了能实现有效地对其进行探测,以广西六寨至宜州高速公路40座公路隧道为依托,进行了大量的现场探测,总结出探测该范围内边墙溶洞的方法,现场开挖验证表明: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探测出边墙溶洞,从而降低施工中的风险.研究成果为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探测精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对地质雷达现场探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穿越长距离、大埋深、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工程在开挖过程中易发生涌水、突泥和塌方等地质灾害问题,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有序进行,采用一种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高效直观的探地雷达GPR及其正演模拟技术对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进行超前预报。为提高对探地雷达探测不良地质体图像特征的解译,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充水、充泥和充气溶洞模型,充水和充泥的软弱夹层模型,裂隙破碎带及断层模型下的GPR电磁波响应特征,并建立超前地质预报GPR正演模拟特征图库,为实际雷达探测图像解译提供理论基础。以常德市炉慈高速公路维新镇2号隧道和郴州市良回镇花岭公路隧道探测为例,结合后期开挖结果,验证了该技术可准确预测掌子面前方溶洞、富水、软弱夹层发育、裂隙和断层等不良地质体。  相似文献   

7.
石磊 《路基工程》2016,(1):168-172
采用瑞典MALA CUⅢ型地质雷达,在赐儿山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通过对施工现场采集的雷达剖面图的研究和对雷达软件采集的数据的分析,并与隧道掌子面施工现场地质情况进行比较,说明在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中地质雷达探测法是一种十分便捷、准确且经济的办法,对隧道安全、快速的施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地质雷达现场探测时,需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雷达图像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8.
在隧道施工中,为掌握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保证施工安全,通常采用地质超前预报手段对前方围岩、地下水等情况进行探测。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实例详细地阐述了TST超前地质预报的原理及实际应用情况。通过TST预报技术,该隧道成功地预报了一处大型溶洞,确保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地质雷达探测原理和在大茅隧道中使用的仪器及超前探测预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自始至终应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通过探测,首先对隧道掌子面前方数十米内的地质情况作出准确、全面、系统的判断,从而确定不良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再综合考虑地质因素、地压因素和主动支护因素,提出措施建议,及时指导施工,使得对隧道前方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实践证明。地质雷达应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解决一些工程地质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受隧道施工复杂环境的影响,地质雷达在超前地质预报中经常遇到各种干扰信号,会对不良地质体探测和预报的准确性造成影响。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隧道地质雷达探测过程中掌子面附近台车等金属物体、探测表面凹凸不平、电缆与输电线路、测线表面金属或非金属干扰物、探测区积水积泥以及底板测线附近金属物体等常见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在雷达处理图像上的表现特征与识别方法,并从相对介电常数取值、直达波拾取、天线移动、测线里程标记、增益调节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讨论减少或消除干扰因素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准确性,并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连云港后云台山隧道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地质灾害,为了在施工前期探明掌子面前方的复杂地质情况并进行稳定性预测分析,提出应坚持从工程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综合使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制定背景项目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方案。其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特长,对隧道围岩等级进行预测评定,为隧道围岩的稳定和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证。并经实践证明,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预测围岩等级,总体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隧道铣挖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铣挖机进行隧道掘进施工的适用条件、设备配套、施工工艺及有关技术措施进行详细论述,并结合武广客运专线几座不同地质条件的大断面隧道采用铣挖法施工的实际情况,对隧道铣挖法的施工工艺、工效、围岩变形控制、存在问题、注意事项及改进措施等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铣挖法在隧道不允许爆破、围岩强度适中、节理裂隙发育、变形控制严格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我国隧道的施工机械化水平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3.
董宽民 《隧道建设》2010,(Z1):395-399
本文以胶州湾海底隧道为例,研究了超前地质预报中经常采用的预报手段,并概括了国内的综合超前预报研究现状,提出了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念,指出了其优缺点和适用性。针对三线海底隧道,提出了具体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流程。运用本文所提出的三线海底隧道综合超前预报方法对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服务隧道和左线主隧道进行了多次综合超前地质预报,预报效果良好,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象山隧道岩溶涌水突泥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国庆 《隧道建设》2011,(Z1):375-380
龙厦铁路象山隧道在富水岩溶区段开挖施工过程中突发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引起地表塌陷,给周边环境和施工安全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由于隧道反坡施工,造成洞内蓄积了50多万m3的泥砂和涌水。如何安全地进行抽排水及清淤工作,并针对高压岩溶突泥段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进行治理,有效控制施工风险成为最关键技术难题。经过认真研究,通过实施"堵泥不堵水"地表深孔封堵溃口,顺利完成排水清淤,并采取"超前注浆、加强支护、合理开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在高压富水复杂岩溶突水涌泥区封水带压安全开挖作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秦亮  黎中文  刘龙卫 《隧道建设》2010,(Z1):433-437
合理的井底车场布置及可靠、高效的立体转载系统(碴仓)是有轨斜井发挥最大运输工效的强有力保障,在新建龙岩至厦门铁路象山隧道3#斜井整个井底有轨运输系统的设计与施工中,详细论述出碴通道与井底碴仓的建设及轨道的铺设,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经验总结,掌握各部位施工的控制要点及影响因素,并在施工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处理措施,确保有轨运输系统井底部分的布置更加完善,建设更加有序、快速。  相似文献   

16.
吕和蔼 《隧道建设》2012,(Z1):55-58
以多丰线平顶山隧道建设为例,在对工程概况、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铁路隧道施工中遇到的洞内施工作业空间狭小、隧道埋深大、地质条件差、洞内外控制测量难度较大等施工难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为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长大铁路隧道建设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有轨斜井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明 《隧道建设》2010,(Z1):498-502
新建龙厦铁路象山隧道采用3个有轨斜井施工正洞,象山隧道有轨斜井长度长、坡度大、承担正洞运输任务重,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本文通过对机构、人员责任落实及制度系统、提升机系统、钢丝绳及连接装置系统、轨道及矿车系统、信号系统的研究,建立健全安全体系,以期进一步提高有轨斜井运输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东明  张瑜  王耿  王元汉 《隧道建设》2010,(Z1):454-457
岩溶在隧道施工中易引起地质灾害,需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本文从利用角度分析和处理隧道施工中遇到的溶洞问题。结合鸦来公路北风垭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溶洞问题,在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将溶洞用于通风排水,既避免了溶洞对施工的不利影响,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彭正勇 《隧道建设》2010,(Z1):387-394
为确保地表跟踪注浆施工技术保护房屋方案的实施,首先以地表预留104#、105#拆迁房为对象进行跟踪注浆试验,从而确定房屋保护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注浆材料、注浆参数等;然后,针对需要重点保护的34#房屋的工程特点,进行注浆抬升方案实施,分别在不同位置进行止浆帷幕、房屋基底预加固和动态跟踪这3种注浆孔的布置,并在地面注浆抬升方案实施中采用工前基底注浆加固、工中动态跟踪注浆和工后抬升注浆3个步骤。为实时掌握沉降情况和指导施工,总共布置23个沉降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注浆抬升能够有效地抑制房屋的沉降,隧道穿越房屋的过程中结构安全处于可控状态,房屋的沉降发展趋势比较平缓,处于稳定状态,最终房屋的各测点累计沉降和差异沉降都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张昌伟  戴斌 《隧道建设》2011,(Z2):21-25
现场量测是监视围岩稳定、判断支护衬砌设计和施工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新奥法安全施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为大断面单线隧道,采用传统的围岩量测方法进行围岩变形观测难度较大,为解决围岩变形量测点位置较高、人员靠近困难的问题,在施工中采用了无尺量测技术。结合无尺量测技术在西秦岭隧道TBM施工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利用全站仪进行无尺量测的原理及量测数据的分析。无尺量测技术解决了量测对施工的干扰,同时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被隧道施工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