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翟富强 《隧道建设》2010,(Z1):346-349
为探索长大隧道的快速湿喷技术,本文以混凝土喷射机械手在长洪岭隧道进口的实践应用为例,从初期支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施工效率、回弹量、作业环境、速凝剂掺量等方面对喷射机械手湿喷混凝土的全过程进行阐述和分析,并进行总结和探讨。实践证明,在长大隧道施工中合理选择的性能优良湿喷机械手是快速掘进的关键所在,从施工进度和经济性来考虑,湿喷混凝土机械喷射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5,35(12):1235-1242
阐述了各国对喷混凝土初期强度的要求和日本的相关研究,强调在今后的隧道施工中,必须强化对喷混凝土初期强度的测试,积累有关初期强度的数据,摸清楚初期强度与变形控制的规律。喷混凝土最佳配比是确保喷混凝土质量的关键,介绍日本建议的确定喷混凝土最佳配比的试验施工流程,提出应建立喷混凝土生产线。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尤其是日本对喷混凝土机械的研制及应用情况(包括:分离式喷射系统,一体式喷射系统,长臂喷射机,双喷嘴喷射机等),认为提高喷混凝土施工机械化水平,实现快速及时喷混凝土,对保证施工安全有重要作用,是保证喷混凝土质量的关键之一。列举了各国应用纤维喷混凝土的现状,认为合适的纤维补强材料可以取代金属网,应当尝试,以简化作业程序、提高喷混凝土速度和质量。介绍了日本青函隧道对喷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的长达40年的调查情况,认为青函隧道的喷混凝土保持了长期的耐久性。最后强调,强化对喷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和机械的开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确保喷混凝土的初期强度,如何建立喷混凝土生产线,是今后在施工中应予以关注的问题,这2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确保喷混凝土在初期支护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陶坤  李小龙  李泉 《公路》2011,(12):199-204
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目前存在干喷、湿喷两种基本工艺,干喷混凝土由于难以准确控制水灰比和速凝剂掺量,故平均强度较低,且离散性大;湿喷工艺可以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特别是水灰比)和速凝剂掺量的有效控制来确保喷射混凝土强度及减小强度变异系数.以承朝高速公路长逢沟隧道为工程实例,从湿喷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机械选择组合、施工...  相似文献   

4.
喷射混凝土是一种应用喷射机械,通过管道输送并以高速喷射到受喷面上凝结硬化而成的一种混凝土。它具有加强岩石或结构物的作用,能够使粉尘有效地减少、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提升、减少生产的时间、提高效率等特点。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喷射混凝土技术的工艺,所需的原材料的选择及其最适宜的比例配置,以及该技术的施工概况,阐述了湿喷混凝土在进行施工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希望能对类似的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喷氢正时和喷氢量对氢发动机工作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发动机运行工况实时调节和修正喷氢参数的优化控制策略,并基于Pareto秩与决策偏好相结合的全自动标定算法,进行了喷氢提前角和喷氢脉宽电控系统的设计。结果表明,随工况变化动态寻优的优化算法,能实现氢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与排放性等综合性能达到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爆破加挂网立拱架喷射混凝土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槽喷混凝土技术和理论计算方法.槽喷混凝土技术具有可控性好、减少喷射混凝土回弹量、对围岩扰动小等优点,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湿喷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在汕头LPG地下储库工程中的实践应用为例,介绍了湿喷钢纤维混凝土的设计,生产工艺,施工组织(采用大型湿喷机),施工技术以及效益分析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湿喷技术存石头岭隧道初期支护中的应用为例,着重介绍了湿喷机的原理及湿喷混凝土施工技术,并通过十喷与湿喷的比较,体现了湿喷技术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不同的喷混凝土技术所达到的质量情况,研究了Grodinge工程中喷混凝土的生产控制情况。采用湿拌法并在现场采用可移动的混凝土搅拌器拌合混凝土获得了最佳的质量,若采用工厂预拌合的混凝土,其质量变化较大;采用干拌法时,其质量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高强度喷混凝土的种类,喷射情况等,并对高强度喷混凝土的现场施工试验结果进行了报告。  相似文献   

11.
王进志 《隧道建设》2011,(Z2):62-67
双块式无砟轨道作为一种新型轨道,属于"四新"项目,对施工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是对轨道几何形位和道床板混凝土等关键环节的质量要求更高。通过阐述向莆铁路夏茂隧道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精调、道床板混凝土浇筑、施工组织等关键施工技术,提出并分析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轨排精调测量作业是无砟轨道施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精调作业来控制轨排线型达到规范要求,保证轨道的几何形位准确及轨道平顺性是精调作业要达到的目标;2)精调作业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测量原则和程序进行,如定点定位、两点一线、顺序进行、由远及近及反复测量、多次调整、先大后小、步步接近的测量原则;3)道床板作为无砟轨道结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无砟轨道结构的性能,以及将来长期运营,是满足使用功能的根本要求;4)达到道床板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重要设计指标,除严格对混凝土原材料、外加剂、拌合、运输等质量控制外,还需在施工现场对其浇筑准备、工艺、振捣、收面、养护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检测;5)选择先进、成熟的施工方案及专业设备进行施工组织是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的前提和关键,轨排框架工法是当前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较为先进的技术,便于实现钢轨的精确定位、作业标准化、施工机械化、检测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及确保工期。  相似文献   

12.
盾构机的控制系统直接影响盾构机整体性能和使用,运用单一的控制方式不能完全贴合其产品特征和使用特性。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是输入输出信号用分散设备实现,控制运算集中到一个控制中心的综合控制方式。信号连接就地化,在生产成本、维护便利、盾构机快速拆解、重组等方面具备优势,充分体现经济性和实用性;集中控制中心信息全面,运算准确,从而保障机器安全。总之,分布式控制系统能够合理配合盾构机的各种要求。  相似文献   

13.
陆国天 《隧道建设》2011,(Z2):144-147
结合南宁轻轨1号线广西大学站工程施工实践,介绍主体围护结构连续墙施工成槽、浆泥的配备使用和水下混凝土浇筑3方面的质量控制要点和试验检测要点,同时介绍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可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正辉 《隧道建设》2012,(Z1):105-108
了解决隧道衬砌混凝土背后空洞、渗水及裂缝病害,综合国内各种同类文献和隧道施工及补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在合福铁路客专闽赣V标段的南岸村隧道、吴源隧道、芦岭隧道、葫芦山一号隧道及蔡墩二号隧道,从源头上探讨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采取并发展相关理念和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衬砌防水板和初期支护间空洞的治理措施(这是一个创新),消除了隧道衬砌背后空洞、渗水及裂缝病害隐患。  相似文献   

15.
戴宇  郝小苏  郭坚 《隧道建设》2012,(Z1):40-44
随着地铁防水设计技术要求、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新材料的出现,有必要选择一种性能优异、便于施工的新型材料作为柔性外包防水层。结合长沙地铁设计施工要求,比较、分析现有防水卷材的性能指标、施工工艺要求,认为HDPE自粘胶膜防水卷材的粘结力、防水性、耐久性、经济性、环保性各项技术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地铁车站结构防水的需要。应用成果如下:1)形成了适用的HDPE防水卷材施工工艺。2)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质量保证措施。3)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工期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徐海涛 《隧道建设》2010,(Z1):129-132
为解决隧道冻结法施工专用的负温混凝土的配制问题,依托南京地铁二号线抢险工程,对负温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根据研究制定了相关施工养护措施。研究表明:变负温的环境比恒负温更有利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低温下,外加剂中缓凝成分的增加对混凝土工作性能有利;综合考虑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等因素,确定防冻剂最佳掺量为3%~4%。负温混凝土的研究为今后冰冻法施工中所用混凝土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推进冰冻法施工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冯建荣 《隧道建设》2010,(Z1):69-72
地下工程防水层失效导致渗漏的问题,一直未能较好解决。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导引出正确的防水思路并建立起有效的防水机制。通过持续观察总结,发现混凝土垫层破坏牵连所依附的防水层失效,是地下工程防水问题的根本原因。自防水混凝土又不能脱离外防水层而独当大任。故此,研究并设计一种不依赖于垫层,能够与上部基层混凝土相嵌联的新型防水材料,就成为最佳选择。所以就此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嵌联式卷材"理论与技术。该理论、技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克服了目前防水理论技术的弊端和漏洞,弥补了现有防水材料的缺陷,可以有效实现地下工程防水。有望彻底解决防水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红伟 《隧道建设》2010,(Z1):421-424
针对在高寒地区进行喷射混凝土施工,喷射混凝土从搅拌、运输到施工整个过程在低气压、低温环境中易遭受冻害,回弹率增大,工作量加大,且混凝土质量难以保证。研究液体速凝剂掺量、环境温度对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影响规律,找出速凝剂的最佳掺量,设计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并介绍施工现场控制温度、保证质量的措施,所选配合混凝土比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刘丹 《隧道建设》2012,(Z1):79-84
通过对西安地铁联络通道采用地面旋喷桩加固+降水井的常规方法难于保证联络通道施工顺利进行的分析,提出洞内WSS注浆加固的方法,阐明洞内WSS注浆加固方法的关键是合理的孔位布置及施工中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注浆配比和注浆参数,为西安地区地铁区间联络通道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