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为实现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提高道路修筑质量,对废旧沥青路面材料作为道路基层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提出了原材料技术要求,参照半刚性基层路面设计方法,进行了水泥稳定再生基层混合料设计,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应满足一定技术要求才能用于水泥稳定再生基层;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混合料设计;设计的水泥稳定再生基层可应用于道路修建。  相似文献   

2.
针对路拌基层、底基层施工中分层备料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尺寸设计方法-“面积设计法”,为混合料配比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杭金衢高速公路某合同段路面底基层、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级配砂砾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方法介绍了路面底基层、基层二灰砂砾组成设计;对有关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二灰砂砾在进行底基层、基层配合比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4.
以国道220线改扩建工程为例,针对低塑性砂性土在二灰土底基层使用时混合料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底基层室内不同目标配合比的试验结果和影响因素。详细介绍了现场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方法,采取了掺加一定比例碎石的措施,提高了混合料的强度,满足了设计要求,有效地解决了低塑性砂土在底基层中使用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刘思佳  李艳 《上海公路》2023,(2):115-118
目前国内部分冷再生路面达到或接近使用寿命,旧冷再生路面能否进行二次再生利用成为公路行业的关注热点。首先对二次冷再生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基于二次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结果,对二次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旧冷再生路面的基层材料压碎值仍满足规范要求,但CBR值发生了衰减,级配呈细化状态,单独用于二次再生修筑路面(底)基层已不可行;通过添加新骨料及水泥稳定剂,二次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和强度得到有效改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可满足极重、特重交通下的路面(底)基层技术要求,二次冷再生具备可行性;二次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虽略次于初次再生混合料的性能,但整体力学性能仍能满足沥青路面基层及底基层的力学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建筑废弃物骨料在水泥稳定碎石道路底基层中应用的可行性,将5~10mm规格的建筑废弃物骨料、天然集料、水泥和水,通过配合比优化设计,制备水泥稳定再生底基层混合料,对其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抗压回弹模量、水稳定性和干缩等性能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在掺入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后,完全能够满足规范中对底基层路用性能的相关要求,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可以用作道路底基层集料。  相似文献   

7.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冯新军  郝培文 《公路》2007,(6):162-166
对目前国内外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如大马歇尔法、Superpave法、体积法、贝雷法、力学指标法等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性能要求和功能要求,提出了最优的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基于海排灰的底基层混合料能否应用于季节性冰冻地区的道路建设,并对其应用前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提出基于海排灰的底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首先综合考虑以抗压强度和抗冻性能为控制指标,对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其最佳配合比;然后通过不同氯离子含量的混合料抗冻性能试验,确定海排灰中氯离子含量的临界值。最后以混合料的后期强度为指标进行最佳配合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当石灰含量达到8%以上时,混合料的抗压强度才能满足规范要求;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石灰含量达到10%;2)混合料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海排灰质量的1.5%。所以,只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配合比设计,基于海排灰的底基层混合料即可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并推广到季节性冰冻地区。  相似文献   

9.
艾长发  梁栋  毛成  邱延峻 《公路》2007,(12):26-30
针对高寒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结合郎川公路改建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底基层施工的实际情况,从半刚性结构层材料的选择、集料质量控制、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与混合料的均匀性、气候环境及养生措施、交通管制等方面,探讨了减少半刚性结构层温缩和干缩裂缝的施工关键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泥-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ETM混合料路用性能优于半刚性基层,而造价却低于普通热拌沥青碎石基层,更适应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依据C-ETM混合料的材料组成和强度形成特点,结合室内试验,对C-ETM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提出适应于C-ETM混合料特点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结构参数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行设计规范提出的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路面结构厚度随设计弯沉、土基模量的变化关系,分析了土基模量、半刚性基层厚度对路面各结构层层底拉应力的影响,得出通常情况下会以底基层层底拉应力控制结构厚度设计,以及提高土基模量、增加半刚性层厚度可以减小(底)基层层底拉应力从而减少疲劳开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影响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层底弯拉应力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影响基层、底基层层底弯拉应力各因素的敏感性,并采用极差及方差分析法对各因素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影响基层底拉应力最大的因素是层间约束,而影响底基层底拉应力最大的因素是基层厚度,合适的基层厚度是获得最佳路用性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针对软土地基的特点,基于弹性层状多层体系理论和国外容许应变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种具有级配碎石和较厚沥青层的沥青路面结构、一种常规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运用ABAQUS有限元程序分析了3种路面结构中路堤的沉降、结构层底面的附加应力等力学响应;采用灰色关联决策理论,确定了3种路面结构的软土地基适应性以及底基层合理的弹性模量。分析表明,级配碎石夹层沥青路面结构具有较好的软土地基适应性,其底基层材料宜采用较高的模量;而常规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对软基的适应性较差。分析结果可为软土地区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厚度计算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的首要任务,结构层厚度会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结构的受力特性及使用寿命。应用SHELL设计方法的BISAR3程序,系统分析各结构层厚度变化对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路受力特性以及路面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阐述了面层、基层、底基层厚度对并重载交通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的影响规律。通过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计算,给出了重载交通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预测模型,有利于合理选择路面结构层厚度,做到工程造价与使用寿命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5.
面层模量是路面设计的重要力学参数,它的取值将直接影响到路面结构的设计结果及受力特性。应用路面计算程序,系统分析面层模量变化对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路表弯沉、基层层底拉应力、底基层层底拉应力以及路面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并阐述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面层模量对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的受力与变形特性及使用寿命具有显著的影响,提高面层模量值将增大面层应力,显著减小路表弯沉值、基层及底基层层底拉应力,进而提高路面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6.
全柔性沥青路面在广东省首次使用,采用了沥青稳定碎石上基层+级配碎石下基层+半刚性底基层的组合式基层、厚沥青层的新型沥青路面结构。该路段的弯沉控制指标采用HPDS2011计算值和设计文件设计值;其中路基顶面弯沉值共测试了1358组数据,合格率为100%;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共测试了1276组数据,合格率为84.64%;级配碎石基层顶面共测试了1426组数据,合格率分别为31.98%和22.44%;至于路表弯沉共测试了1076组数据,合格率分别为0;采用原设计文件和软件计算值不能完成对柔性基层及相应面层的弯沉判定,需另外采取指标。  相似文献   

17.
该文针对水泥稳定多孔玄武岩碎石基层试验段施工中出现的压实质量问题,分析了多孔玄武岩碎石的材质性质、混合料的配比设计、碾压机具组合、水泥凝结时间的控制、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提出相应的施工组织措施,并通过施工实践验证,达到了良好的压实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多轮荷载作用下的沥青道面结构响应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飞机多轮荷载作用下沥青道面表面弯沉、土基顶面竖向压应变、面层底面水平应力、基层或底基层底面水平应力对面层、基层或底基层厚度与模量、土基模量变化的敏感性。依托三维有限元平台对敏感性进行分析,选择B-777作为分析机型;以传统柔性类、沥青稳定类和半刚性道面作为分析结构。52种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力学响应量对土基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土基模量由30增至60 MPa的影响要大于60增至80 MPa;除传统柔性道面的面层底面水平应力外,底基层厚度对其他各响应量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层底的水平拉应力主要受上下层模量比影响,随着模量比的增加,上层底面开始出现拉应力,并逐渐增大,所以最大水平拉应力出现在传统柔性道面结构的面层底,沥青稳定基层的层底,以及半刚性基层的底基层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