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黑格尔的权利哲学不应理解为其预先规定或设计的逻辑学方法的技术性试验与应用,或三段论逻辑命题的机械构造.相反它是“绝对精神”作为人类自由-权利本质实现自身的政治现象学批判,包括对从法-道德-伦理到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不同的自由实现环节或发展阶段的肯定与批判.这正是人类寻求自身自然、道德和理性三种根本自由本性及其权利在法和伦理政治世界中获得全面发展与实现的历史性实践创造,即自由-权利的辩证法,它对当代国家法和伦理政治世界的真理认知及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试图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用历史辩证法的原则来克服古典哲学的困难,但他最终还是偏离了马克思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然而,我们并不能由此而简单地否定卢卡奇对德国古典哲学所作的深刻思考,因为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能够"走进德国古典哲学"并"回到马克思"的重要路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中国大学主体地位缺失的思考,从康德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大学自由的内在逻辑——人即主体、人即目的和大学为自身立法捍卫人的主体地位,并指出大学自由与自律之间的内在统一。通过揭示绝对的大学理念与有限的个人理性之间的固有矛盾,认识到实现大学自由作为大学发展的使命所具有的崇高感与沉重感。大学使命的达成必须依靠个人和大学的共同努力,把期待改善大学外部生存环境这种外向型的恩维方式,转向塑造大学自身的独立品格与自由精神;把依靠外部政策的给予,转向内部人格的建构;巩固大学的制度理性,限制个人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哲学与政治以及更为根本的哲人与民人关系问题,既是中西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主题和共同信仰,同时也是认识中西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虽然在具体关系的勘定上,儒家政治哲学与古希腊政治哲学之间存有较大区别.以此观之,孔子的“直”案,体现的是圣人为不同文化政治身位的人设置相应的礼法规范的立法行动.孟子的“舜”案,生动地展现了儒家哲人王与现实政治的紧张关系,“窃父而逃”宣告了圣人要告别作为“政治动物”的“在世之在”而重返神圣纯粹的光明世界;“象”案,为我们演示的是经与权或者文与实的二重辩证法.在《游叙弗伦》中,苏格拉底盛赞游叙弗伦的状告行为,但却否定了后者诉诸的希腊新神传统并挑战了其哲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其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是近代以来关于主客体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又扬弃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主客体范畴理论,从而把这对范畴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一主体和客体作为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从十七世纪才被首先使用于哲学上。近代唯物主义发源于英国。马克思说:“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  相似文献   

6.
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是西方哲学发展上一次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型,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它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既有原则区别,但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近代哲学、面向现实生活和实践上又有共同之处.本文由此把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看作是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并对这一历程的各阶段的西方哲学流派作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先验论和经验主义似乎是两个对立的观念,前者把某种终极理念作为思想观念的基础,而后者恰恰把行之有效的现实行为活动框架视为人类惟一的观念基础,从而否定任何不可证明的终极理念.不过,令人深思的是:皮尔士哲学在反对先验论和经验主义的同时,既维护了人类关注存在本质问题的可能性,又立足于人类现行的社会实践行为方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然而,詹姆斯并未真正理解皮尔士哲学的本意.詹姆斯所确立的实用主义观念,虽具有现代哲学的某些特点,但最终仍是具有心理主义特征的经验主义,这就是所谓的一元论的彻底经验主义.而真正具有反心理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皮尔士实用主义方法(其中也体现为现象学方法和形而上学观念)完全被忽视,甚至误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阿富汗尼的生平经历和改革主张认为:其振兴伊斯兰的思想不仅仅是简单地遵照《古兰经》和圣训的思想原则,而是整合了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并包括近代发展的科学技术。这种思想理论是构建于充分发挥人类理性和智慧判断的方法论框架中,而绝不是像教条主义那样机械地模仿和照搬。根据时代变化的特征对经训进行重新的诠释是振兴伊斯兰理论的精粹。这样的思想也包括了伊斯兰哲学和科学的内容,认为两者为伊斯兰思想原则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阿富汗尼的思想不只是对伊斯兰原有文化的借鉴和发扬,而是对传统的一次重建。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的话语理论及其规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在批判乔姆斯基的语言资质理论与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奥斯丁、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交往资质为内核的话语理论.哈贝马斯认为话语交往的目的是为了导向理解与认同,最后形成共识.但这些理解、认同与共识是在遵循一定的规范条件下获得的.在哈贝马斯的话语理论中,这些规范呈现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基于普遍语用学层面的先验规范,即从可理解的视角,根据交往内容的差异分别提出的可领会性、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的规范要求;其二是根据商谈原则所制定的经验规范,这是每一个话语交往主体进行自由辩论,实现无强制共识的逻辑前提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宗教信仰与人的精神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信仰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客观上有某些积极作用,但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宗教信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种扭曲的、异化的形态,是一种被消解了主体性的主体意识,它丧失了基于人的主体性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丧失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消极的精神状态.宗教对人们形成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自我超越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本质上起着一种阻碍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宗教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的同时,克服宗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形成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商周确立天帝观念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先秦哲学的基础命题,在上古政治和社会的综合作用下,天人学说不断演化,先后形成了天人交通、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说。而天人合一又以天人相参、天人相类、天人相感为学说结构和表现形式,从而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系统的天人结构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幸福的理解复杂多元,但对于"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感受和体验"这一点,是基本得到思想家们的共识的。根据幸福具有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点,幸福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不同的,会随着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所以,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我们要变革旧的、落后的幸福观,形成新的、先进的、适合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时代新特征的幸福观。当代社会新幸福观的哲学定位应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幸福目标与实现幸福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意为王元化这位感动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的人物,勾勒一学案整体框架,来综论该学案所涉的八个方面。这八方面依次为:1.王元化研究含思想史与学术史两个维度;2.王元化60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内驱力,是想在体制内做自我拯救;3.王元化第一个说共和国早期(1949~1979)的文史哲研究,全是以苏联理论模式为准绳;4.王元化第三次反思有涉反思"五四"与反思卢梭《社约论》两大公共命题;5.王元化"反思"是对黑格尔"反思"概念的道德化;6.王元化与胡风、李慎之、钱钟书、朱学勤的关系;7.王元化晚年不再把鲁迅当偶像;8.王元化治学方式(与李泽厚比较)。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化感悟对中华文化健全人格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寻。他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与中外古今的文化精魂在生命中撞击、遇合,实现着他所奉行的传承文化之使命。文章通过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两文的解读,深刻体味了余秋雨先生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探寻健全文化人格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5.
民族艺术自有其源,亦有其流。本文拟从古代中国民族绘画的色彩观念以及观念的兴衰而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变迁,分析了色彩在中国绘画中与历史文化和哲学极为密切的关系,并由此而呈现出的多元形式特性,进行客观论述。旨在发掘民族绘画的色彩潜质,适应现代文化情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论证。在规范的限度之外,正是具体生动的描述的定位得以合理存在的生长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需要保持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规范确定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描述则使研究过程保持具体和生动的史实资料细节的充实及语言的丰富性与思想性,在具体阐述层面发挥重要作用,避免抽象空洞的简单化论理。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形成相互补充、渗透和制约的态势,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实质性建构的两大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贺麟提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解读为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开展的可能性问题。我们从是否可能、为何可能和如何可能三个问题入手考察贺麟的解题思路:从儒家道德的批判、非儒思想的提倡和西方文化的引进三个方面回答了是否可能问题;从文化的体用之辨回答了为何可能问题;从检讨和“化西”两个途径回答了如何可能问题。他不是在儒家思想中找寻个别现代性因素,而是从整体上反思儒家思想现代性开展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话语框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儒家思想现代性开展的现实可能性、解释能力、客观途径等问题。这些问题表征出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8.
重构中国哲学:前景、可能与资源清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目前中国社会广泛流布的哲学主潮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国哲学及西方哲学三大部分。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相互碰撞与激荡之后,三者必然会在一个崭新历史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完成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的思想大融合。在重新整合这三个部分的中国哲学重构过程中,西方现代哲学理性分析、批判创新的气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总结。传统中国哲学始终与生活世界、人生体验相联系的品格都将成为可充分利用的哲学资源。不可否认,重构中国哲学也将面临着来源于社会基础、主体内容承接、话语转换等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在本质上,中西激荡、内外交汇的最终结果应该是一个由现实实践、社会历史作出选择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以团队合作学习为依托,契合"基础"课的性质特点,有利于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项目化教学强调全员参与,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贴近大学生实际,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突出任务驱动,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按照新标准实施的交通工程设施在规范出行以及整体统一性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过程,该标准及要求尚未正式成文,只是在图纸审查过程中形成了意见与建议,但其对于同类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