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带薪年假终于有法可依了,我想这是工薪阶层最为高兴的事情,取消了恼人的“黄金周”,我们出行的时间更加的自由,可以自由安排行程,不用再看导游的脸色了。自驾游也就成为了最时髦的自助游方式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辆合适的车是保障行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超越     
潘建新 《汽车知识》2010,(10):112-112
纵现历史,德国人本茨用奥托发明的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技术,在1885年造出了全世界第一辆“汽车”,所以,全世界人都认可德国人发明了汽车。1908年,美国人福特实现了流水式生产汽车,从而让汽车真正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全世界人也认可美国人发展了汽车。1980年时,日本人第一次超越了美国人,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而一举成名的丰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也让全世界人认可了-日本人创造了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3.
DMU整车验收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轿车开发早期阶段,需要计算设计模型的静态间隙,及时发现零件尺寸设计缺陷,并进行改进,作到极大地提高零件设计精度,减少模具试制数量。随着CAX技术的发展,通过DMU(Digital-Mock-up,数字装配)整车验收,CAD数据模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得到了校核,提高了CAD模型的设计精度,保证了模具的制造精度。本文探讨了如何进行DMU整车验收工作,提出了验收方法,制定了验收流程,并应用实例进行了流程验证,为汽车企业设计开发部门整车开发工作中的DMU整车验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彭利平 《汽车电器》2010,(1):I0001-I0001
2010年,来啦! 我们汽车行业,跟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从金融危机低谷闯了过来,创造了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3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的奇迹。今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定汽车产业优惠政策,更让我们增添了信心,充满了希望!  相似文献   

5.
尹薇 《轿车情报》2005,(4):116-117
在迷人的iPod在征服了我们口袋和背包的同时,整个汽车行业也被征服了。在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小玩意儿的力量之后,很多包括大众的名车家族发起了和iPod搭配促销的活动,宝马甚至推出了整合了iPod适配器的车,而阿尔派等汽车音响的专业制造商的加入更是把这股热潮推到了高峰。因此,请记住,即便你有了车,但还没有iPod,那也没啥值得炫耀的……  相似文献   

6.
骑了9年的踏板车,我彻底厌倦了。从2001年底起,我就开始寻找我心中的摩托车,通过参照《摩托车》的介绍和在车行对比,我看中了金城铃木GX125,当时标价一万多,由于当时没舍得我的光阳踏板车,经过3年的观望,买新车的想法又在我脑海中燃烧起来。2003年11月,我下定了买车的决心,可到本市专卖店一看,却发现没有现货,  相似文献   

7.
合二为一     
《汽车驾驶员》2008,(9):80-82
女士的第一辆车是赛欧,跟随了她7年。她说日久生情,赛欧车成为了她最好的朋友。有了赛欧之后施女士参加了赛盟车友会,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她认识了很多朋友,让她认识了网络的神奇,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她说要感谢赛欧,感谢网络,让她认识了现在的老公。  相似文献   

8.
常规由我定     
隋一 《汽车导购》2005,(12):76-78
一个传奇的名字,曾经一骑绝尘,如今十年茫茫,塞纳,谱写了划时代的不朽灵魂;一个同样传奇的名字,征战蒙特卡罗,扬威加泰罗尼亚,赛纳,和勒布一道,称雄WRC。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当这个符号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便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而这个形象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会牵引着他的景仰者,无论山高水长,无论荆棘遍野,都将百折不回,一如既往。  相似文献   

9.
秦风 《车时代》2008,(7):192-197
6年前,英菲尼迪推出了FX系列,把跑车式的车身安装在了SUV风格的底盘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走向,现在,第二代FX看起来更加激进,也更加漂亮。  相似文献   

10.
NJ1301系列管带式散热器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管片式散热器的散热机理及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NJ系列汽车的特点,开发了NJ1301系列管带式散热器。介绍了该系列散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性能。使用实践表明,该系列散热器的开发成功,较理想的实现了对管片式散热器的更新换代,满足了NJ系列汽车的匹配要求,且提高了散热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沉管隧道运维技术发展,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调查与数据挖掘等方法,系统梳理了沉管隧道的国内外概况、运营与病损情况、检测与评估技术、病害预防及处治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以沉管隧道用途、管节长度与埋置水深等关键信息为基础,阐释了其国内外发展概况;简述了沉管隧道运营现状,并重点对沉管隧道接头、主体结构、附属结构与设施的常见病损特征进行了数据挖掘;对隧道检测、监测与评估技术进行了对照剖析,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检测与评估技术的进步与不足;从前期预防与后期处治的双角度,阐述了沉管隧道的不均匀沉降、裂缝与渗漏水等常见病害的预防与处治;并从沉管隧道运维信息的角度,对其运维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沉管隧道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诸多运维技术难题;在役沉管隧道出现了过大(差异)沉降、裂缝、渗漏水等病损,其中管节不均匀沉降最为常见;沉管隧道检测仍以结构检测对象和传统周期性检测方法为主;沉管隧道评估诊断多侧重于沉降量控制标准的角度,考虑多因素综合角度的服役性能评估尚处于空白阶段;沉管隧道常见病害应坚持建设期预防和运营期处治双管齐下的对策。未来,沉管隧道运维将向运营环境全要素拓展,并更注重实时自动化监测技术、大数据智能评估技术与基于状态的养护策略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智能路面的发展,综述了智能路面各项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提出了智能路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智能路面的体系架构,包括路面信息感知获取层、信息集成处理层、综合服务层和能量供给层;重点介绍了智能路面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能量收集与利用技术、自我调节技术和基于智能路面的车路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智能路面的设计和建造方法;最后提出了智能路面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路面是由特定的结构材料、感知网络、信息中心、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组成,具有多种智能,并且能够为人、车、环境提供服务的道路路面;智能路面的发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道路自身潜力和适应未来的交通工具;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智能路面的各种能量收集和自我调节技术应着重解决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在智能路面的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路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路面,其设计和施工可以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施工、3D打印和智能压实技术,集合成一套新的建造工艺。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室内环境下普通及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收缩徐变特征,分别对这2种超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持续1 080 d的力学、收缩和徐变性能测试,分析了补偿收缩组分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收缩和徐变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国内外3种不同规范公式对室内环境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的适用性,并引入相应的修正系数对既有收缩徐变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预测。结果表明:①补偿收缩组分的加入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负面影响,使立方体抗压强度、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降低4.3%、5.1%和4.2%。②UHPC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间存在良好的统计关系,且该统计关系受配合比和龄期的影响较小。③补偿收缩组分能有效抑制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使收缩降低28.9%,但对徐变有负面影响,使徐变应变、徐变系数和徐变度分别增加13.3%、9.3%和15.8%。④DBJ43/T325—2017的收缩、徐变模型对室内环境下普通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均给予较好的预测,预测误差分别在4%和6%以内;SIA 2052—2016仅有收缩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好地吻合;引入收缩和徐变修正系数后的修正模型能分别对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予以较好地预测,预测误差也分别在4%和6%以内。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中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智慧高速成为下一代公路系统技术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对其功能描述与架构解析能够有效指导未来高速公路的规划与建设,为智慧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智慧高速的基本服务功能,结合车路耦合发展脉络,首先提出了以服务能力升级为导向的新一代智慧高速技术特征与系统内涵.面向不同服务对象与功能,明确了智慧高速...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运输服务品质、适配经济发展、时间价值、方式费用、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凝练出基本条件、根本追求、重要表现、价值体现以及平衡点等5个维度,深入解析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结合经济发展情况与中国国情提出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是高质量发展要求中的关键点,为此,对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的两大核心途径。基于以上分析,从5个方面提出了对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对策建议:①推进交通通道空间集约利用及高铁与主要机场零距离换乘;②多途径多措施综合提高绿色交通分担率;③降低交通成本,推动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发展;④提供与需求匹配的多样化多层次交通服务体系,实现世界一流交通服务;⑤从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大范围,区域、廊道、枢纽节点3个层面,全面实现交通与用地一体化,打造TOD中国示范。最后,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电控系统控制策略、汽车人机工程、驾驶员操作等的研究,将人机工程与驾驶性开发相结合,采用全新开发方法进行驾驶性开发。通过对驾驶性标定内容、标定方法的研究以及实车验证的结果,提出从整车加速风格定义、驾驶员需求扭矩标定、驾驶性问题解决、驾驶性验证等一整套解决方案,最终达成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缩短开发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日趋饱和,城市面临着“摊大饼”式快速扩张问题。随着地下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等重点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工程呈现出微变形、小间距、大断面、大埋深、高精度、长距离和超大规模等特点,面临着“水、软、变形难以预测”三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给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近接施工技术、施工装备和数智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与创新,详细分析了软土富水地层位移和变形控制技术,提出富水地层冻结技术和跨地铁运营隧道综合辅助施工控制技术;介绍了集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和隧道装备核心共性技术,以及具有绿色化、智能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从设计、施工、监测、运维4个方面介绍了现代地下空间数智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强调通过地下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构建可视化的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是实现“透明地下空间”的基础;对复杂地质条件灾害的预警与控制,是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控制管理系统,是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并指出未来地下工程需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的飞速发展,邻近已运营地铁线路的基坑工程大量涌现.基坑开挖必然会改变土体的原始应力场和位移场,继而引起邻近既有地铁隧道附加变形和内力.为了全面了解软土基坑开挖对既有隧道影响的研究进展,从理论研究、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实测分析4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软土基坑邻近施工问题的研究现状.结果 表明:现阶段的理论研究主...  相似文献   

20.
驾驶人作为人-车-路-环境复杂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在交通安全中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聚焦驾驶人熟悉程度这一因素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驾驶人熟悉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及其影响安全驾驶的机理等相关研究及成果。首先,基于驾驶人熟悉程度的距离维度和频率维度识别标准,分析了驾驶人对道路、环境及车辆的熟悉程度与其发生交通事故概率的关联性;其次,从驾驶人控制行为、路径选择行为及视觉行为等角度归纳了驾驶人熟悉程度影响其安全驾驶的机理;最后,就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进一步标准化驾驶人熟悉程度指标的方法,为驾驶安全程度评价及提高交通安全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及机理研究中尚不明朗的问题,后续研究需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探究因道路、环境、车辆等驾驶人熟悉程度影响其安全驾驶的机理,进一步将视觉特征指标与生理指标结合以量化驾驶人熟悉程度,将此纳入到道路选择模型中。同时,从生理指标角度客观衡量驾驶人熟悉程度对其乘坐舒适度的影响,这些为提升自动驾驶技术接受度、交通安全及车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