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悬架俯仰刚度和侧倾刚度的独立调校,文章对一种双横臂解耦悬架进行了优化分析。运用CAXA和UG等软件确定悬架各硬点初始的坐标,并建立三维模型,利用Adams/car对解耦悬架进行运动学仿真,研究摇臂的几何结构对悬架传递比和解耦度的影响,并对摇臂的几何机构进行优化和校核,最后采用Adams/carinsight模块对解耦悬架的前轮定位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前悬的俯仰刚度和侧倾刚度关联度小,且车轮参数变化理想,满足了设计要求,这对FSAE赛车的解耦悬架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Adams/Car软件建立某中型客车非独立前悬架仿真模型,采用平行轮跳工况对客车前悬架进行KC特性仿真分析,使用Insight模块对悬架硬点进行灵敏度分析,并对影响系数大的硬点坐标进行优化设计,为改进悬架系统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View模块中建立了四连杆后悬架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轮胎的特性对悬架定位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四连杆后悬架的结构及杆件刚度对悬架定位参数的影响,并求出纵拖臂的自由模态,生成纵拖臂柔性体模型后替换原来的刚性杆件,建立悬架的刚柔耦合模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运用ADAMS/car软件对某微型轿车悬架系统建立了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使用ADAMS/Insight以轮胎横向滑移量、主销偏距和四个车轮定位参数为设计目标对悬架的结构关键点进行了优化分析,使该悬架的运动学特性更符合理想设计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一种重型商用汽车用的四点支撑式双后桥平衡悬架设计方法,对该悬架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建立该悬架的力学模型,并推导出轴荷比公式,通过CATIA软件建立DMU仿真模型,进一步对板簧长度、平衡臂的几何尺寸及板簧布置尺寸进行优化,使轴荷比始终保持在0.88~1.14的设计目标,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设计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强度分析,以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FSAE赛车的操纵稳定性,利用Adams/Car建立FSAE赛车双横臂前悬架仿真模型,通过双轮同向跳动仿真试验,分析影响悬架性能的参数值及其变化情况;利用Adams/Insight对该悬架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根据优化结果修改部分硬点的坐标值;再次进行双轮同向跳动仿真试验,优化前后的结果对比表明:优化后,悬架的整体性能得到较大提高,有助于整车操纵稳定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水罐消防车操纵稳定性与平顺性的仿真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SC Adams/Car软件建立了某水罐消防车的动力学模型,基于此模型对整车操纵稳定性与平顺性进行仿真试验.结合仿真数据对前后悬架的刚度和阻尼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最后根据对优化结果的权衡分析,选定能同时提高操纵稳定性与平顺性的最优悬架参数组合,并通过仿真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间不确定性的前悬架多目标可靠性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小悬架定位参数在车轮跳动过程中的变化量,以改善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减小轮胎的磨损,提出了一种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前悬架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方法。首先,在Adams/Car中建立某车轿麦弗逊式前悬架模型,并运用Adams/Insight进行悬架设计硬点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然后,利用基于薄板样条插值的高维模型描述技术构建了设计变量和不确定变量与目标函数之间的近似模型。最后,针对该近似模型运用双层嵌套的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和隔代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不确定性优化与可靠性优化,得到Pareto最优解集。结果表明,优化后悬架主要定位参数在车轮跳动过程中的变化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整车的操纵稳定性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FSAE赛车设计水平,利用Adams/Car建立赛车双横臂前悬架仿真模型,通过双轮同向跳动仿真试验,对悬架的外倾角、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及前束角等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利用Adams/Insight对悬架的运动学特性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悬架的整体性能得到较大提高,有助于提高整车操纵稳定性。另外,对悬架在实车装配中涉及到运动学的问题进行说明,对提高FSAE赛车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轻型商用车稳态回转时侧倾度偏大的问题对其悬架进行优化改进。基于ADAMS/car搭建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前悬架反向平行轮跳试验、后悬架理论计算验证了悬架仿真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整车稳态回转工况和转向盘中间位置转向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身侧倾度偏高。为实现操纵稳定性优化分析的流程自动化,提出了基于modeFRONTIER的联合仿真方法。以悬架设计参数为优化变量,以汽车的侧倾度与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为优化目标,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拟合得到混合代理模型,并结合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悬架系统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了悬架系统优化方案。优化结果显示,在不影响平顺性的前提下,汽车车身侧倾度降低了13.93%,横摆角速度响应滞后时间降低了2.75%,整车操纵稳定性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1.
运用Catia软件建立某FSAE赛车前悬架三维模型,并将Catia中的坐标转换成Adams软件中的坐标,建立Adams前悬架模型。针对该FSAE赛车前悬架进行双轮跳动运动学仿真,并对悬架传递比和前轮定位参数进行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12.
以某后驱电动车底盘性能开发及舒适性仿真为例,讲解了悬架性能设计开发、MBD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验证及舒适性分析与试验验证的过程。前期悬架设计通过多体动力学虚拟仿真完成性能目标分解;验证阶段通过悬架模型仿真分析及悬架试验验证,实现预定的悬架性能指标。整车仿真模型使用试验拟合的舒适性轮胎模型,进行冲击路面和随机不平路面舒适性仿真。仿真分析及客观测试有效地应用于悬架性能的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3.
雍文亮  张军 《客车技术》2012,(3):7-10,14
在对某型轿车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建立ADAMS多体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对该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轮跳对后轮定位参数的影响,并结合ADAMS/Insight模块对该悬架部分硬点的位置进行了DOE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对该悬架系统所做的优化设计是正确有效的,改善了该悬架系统的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14.
悬架系统作为连接车身与轮胎的重要系统,在进行硬点布置设计时,应该对悬架系统的运动进行空间位置校核分析,以保证不同工况的轮胎跳动轨迹的不会与其他零部件干涉,此运动学校核的目的是确定轮胎运动至极限位置时的轮廓,从而检查车轮与车身、轮罩、纵梁之间的运动间隙是否足够,并由此决定车身及轮罩的的最小尺寸边界,为整车总布置设计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某SUV车型为例,利用Adams/car软件进行麦弗逊悬架建模,将模型仿真结果与KC台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针对关键KC特性指标,利用Adams/insight模块对各硬点的灵敏度进行分析,结合灵敏度分析结果选择需要优化的目标硬点,以KC特性为目标,完成硬点优化,进一步提升悬架动力学表现。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研究,首要的问题是建立车辆的1/4主动悬架模型。通过对车辆1/4悬架模型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利用最优控制理论求解目标性能函数,并设计最优控制器,利用MATLAB下的模块SIMULINK进行仿真得出性能数据,通过比较得出,运用最优控制的主动悬架的各项性能都比被动悬架提高较多。说明最优控制方法在主动悬架设计中有良好的作用。该设计从数学建模到最优设计以及最后的仿真数值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围绕转向与悬架系统的运动干涉量,对某重卡6×4牵引车轮胎异常磨损、方向摆振的影响,使用Adams软件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优化,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确定悬架与转向运动关系设计的合理性,对车辆后续使用至关重要,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某品牌五座电动观光车为研究对象,利用ADAMS/View模块分别对前、后悬架模型、车架模型以及轮胎路面模型等子系统仿真模型进行建立及简化。建立随机路面及脉冲路面的路谱文件,分别以不同速度进行行驶平顺性仿真分析,并对所得到的仿真数据进行行驶平顺性评价。仿真结果表明该电动观光车平顺性良好,可为后续设计分析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Adams/Car建立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为载体,并以在试验场测试得到的轮心加速度、悬架弹簧位移和轮心力作为整车虚拟迭代的实测信号。在FEMFAT.Lab软件中建立实测信号和轮心位移响应信号间的传递函数。通过传递函数反求出轮心位移,并作为输入载荷,仿真分解得到车身与底盘连接点动态载荷,作为后期虚拟疲劳试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汽车四轮转向与主动悬架统一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2个子系统进行控制器的设计研究.在四轮转向控制器的设计方面,提出了修正后的理想参考模型,采取前馈加反馈的跟踪控制策略,在主动悬架的控制器设计中则采用最优控制方法.结合非线性轮胎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被动系统、四轮转向系统、主动悬架系统以及四轮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集成控制系统除了能改善车辆在转弯过程中的质心侧偏角响应、横摆角速度响应以及在不平路面上的行驶平顺性外,还能有效抑制由不平路面等外界干扰对车辆转向性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