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基于CFD的一种无压载水船阻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船舶压载水问题,在无压载水船设计理念贯通流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连通管路对其进行改造,提出一种船舶无压载水化新思路。同时,以系列60船型改造后的新船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CFD方法,选用混合网格和RNG 湍流模型对其进行阻力数值模拟,利用黏性流对叠模求解。为验证网格划分和数值方法的合理性,首先,对系列60船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传统实验数据基本吻合。然后,对新船型进行阻力数值模拟,并将其与系列60船型的阻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船型降低了船舶阻力,优化了水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2.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理念,利用连通管路对美国贯通流系统进行改造,并融合至日本的V形船身,设计出一种新型的无压载水船舶,将巴拿马型散货船作为母船型进行优化实践。分别将新船型与母船型通过经验公式进行计算比较,结果表明,二者船型参数基本一致,满足实践要求,表明设计船型可行。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压载水带来的海洋污染问题,学术界引入了无压载水船的新理念。首先,对当前国内外无压载水船型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美国贯通流系统和日本V型船两大设计理念进行技术整合,提出了一种无压载水船设计的新思路,并对无压载水新船型的船型参数和水动力相关计算结果进行呈现。结果表明,新船型的设计,对无压载水船未来的研究之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压载水带来的海洋污染问题,学术界引入了无压载水船的新理念.首先,对当前国内外无压载水船型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美国贯通流系统和日本V型船两大设计理念进行技术整合,提出了一种无压载水船设计的新思路,并对无压载水新船型的船型参数和水动力相关计算结果进行呈现.结果表明,新船型的设计,对无压载水船未来的研究之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干散货船东协会(INTERCARGO)支持拥护压载水管理,提醒船舶压载水管理应注意高效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对于现有船舶改装不同于新造船舶,同时散货船与其他船型也存在很多不同。本文分析了散货船东实施压载水管理在技术和实际情况方面的难点,分享了一些关于IMO制定的压载水管理公约和美国压载水立法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修船》2017,(6):29-31
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BWMS)改装项目满足国际新规范安全环保要求,船厂提升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改装服务质量,根据不同船型改装,以经济性、可行性、完整性帮助船东选型尤为重要,文章从压载水处理装置改装工程总包方案的改装方案技术设计、施工工艺管理、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贯通流系统设计无压载水船型,在保证无压载水化的基础上,分析其操纵性相关的水动力特性,以系列60船型改造后的新船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CFD方法,选用混合网格和SST k-ω湍流模型对船舶浅水航行的岸壁效应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利用粘性流对叠模求解。为验证网格划分和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对系列60船型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他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基本吻合。对新船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出其在浅水中不同岸壁距离以及不同航速下的阻力、横向力和转艏力矩,与系列60船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船型弱化了浅水中的岸壁效应,优化了水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8.
无压载水舱船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船舶空载时的平衡和稳性,船舶需要装载压载水航行,以达到降低船舶重心的目的.但是,压载水舱的海水排放出去,会造成海洋生态污染.为了彻底解决压载水带来非本土水生物种的问题,最近几年国外科研人员提出了具有创新思想的无压载水舱船舶概念.本文介绍了这一新技术的研究概况,希望有助于国内无压载水舱船舶的研究以及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9.
江剑 《中国水运》2014,(8):30-31
文中通过对压载水影响船舶稳性与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探讨,总结出利用压载水调控船舶稳性和强度等性能,以及如何有效的采取措施控制船舶压载水,从而提升最大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加强对船舶的压载水的各项管理和监控。文中结合实际分析了压载水对船舶调控操作,完善了压载水调控航行性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国外的无压载水舱的贯通流船体和V型船体,并以6500t无压载水舱油船为例,提供了主尺度、线型和技术参数。通过与常规油船的分析比较,显示该新船型的优势。为推动无压载水舱的其他船型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1.
张曙光 《江苏船舶》2012,(5):7-9,33
介绍了118 000 DWT散货船船型、主要量度、舱容和总体布置情况,着重对船体线型、结构和稳性进行了说明,指出了本船设计中燃油舱布置和压载水处理系统的亮点。本船总体布置合理,安全性能可靠,是新一代绿色环保船舶。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9月8日,《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正式实施。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算,全球大约有55000艘船舶需要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显然未来几年市场将迎来一波压载水管理系统安装潮。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压载水管理系统厂商共有14家,他们在技术、服务、适合的船型和航线等方面各具特色。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选择部分厂商  相似文献   

13.
崔燕 《中国船检》2011,(4):51-53
随着绿色船舶、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GBS)、能效设计指数(EEDI)以及压载水管理(BWM)等一系列对船舶设计建造影响较大的标准、规范不断推出,船型的优化、船舶经济技术指标的提高越来越成为船企竞争的重要手段。一艘性价比高的船舶不仅可以为船东节省更多的成本,也是今后造船企业争夺市场的优势所在。那么,究竟如何对船型进行对比和评价呢?  相似文献   

14.
紫外线技术处理船舶压载水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船舶压载水对保证船舶稳性和航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船舶压载水中带有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也随压载水在全球范围内的起转移,污染海洋,危害人类,本文对控制船舶压载水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传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紫外线技术处理船舶压载水的方案,并就其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国际船艇》2011,(6):43-44
随着世界对环保要求的不断增强,绿色船舶已成为未来船舶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效节能船型开发、压载水处理、新能源和新燃料等相关技术都已逐步应用于新船型中,并不断优化和成熟。本文针对以上三个技术方向对2011年8~10月申请的专利进行了检索,从中精选6个典型专利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庞继宁 《航海》2014,(3):73-75
远洋船舶为了确保船舶结构安全的目的,在实际营运过程中需利用调整货物配载或注入、排出压载水来提高船舶稳性、节能减排,确保船舶航行安全。船舶压载水需要在所到港口国根据装载情况进行压进排出。因压载水存在水质污染、生物转移等危害,船舶随意排放压载水的行为已被严格规范。2014年《压载水管理公约》生效后,不符合公约要求处理压载水的船舶将不能驶入IMO成员国港口,随意排放将面临制裁和处罚。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冰洋水域通航安全性的提高,极地航线的商机日益显露。该船具备破冰能力,满足极地环境冬季作业,是运输建设亚马尔半岛天然气工厂所需模块的关键船型。根据极地气候及水域环境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分别对船舶推进、防冻系统和压载水系统进行介绍,提出了极地航行船的设计要点。相关设计经验可供日后类似的船型轮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V型无压载水船舶型线设计变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压载水船舶作为一种新的船舶设计理念已经在国外展开了相关的研究,而在中国还研究甚少。就V型无压载水方案的型线设计变换进行研究,首次提出基于母型的横剖面面积曲线基本不变的V型无压载水型线设计变换方法。该方法对母型船的型线进行底部V型变换,使设计船舶的底部呈现一定的倾角,同时增大船宽。变换后设计船舶的横剖面面积曲线和母型船保持一致,变换方法简单可靠,在保证设计船舶的船长、设计吃水、排水量等参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了设计船舶型线的光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分析船舶压载水排放影响与危害,介绍IMO与USCG对于船舶压载水排放要求以及对压载水处理设备认证程序。结合各压载水处理技术特点,重点介绍目前市场上占比较高的过滤与电解结合技术,以及过滤与紫外结合技术。分析目前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通过IMO及USCG认证占比情况,并对无压载水船舶技术进行展望。根据分析目前压载水处理设备认证程序日趋严苛,压载水处理方法主要以组合技术为主,通过认证的技术中过滤+紫外和过滤+电解技术占比高达68%以上,而无压载水船舶技术以贯通流式、单一结构船身设计和V型船身设计为主。  相似文献   

20.
船舶压载水系统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压载水系统包括压载水泵、管路系统和压载水舱等.本文根据离心泵的原理建立了压载泵流量模型;对管路网络中的流量、压力计算公式进行线性化,采用矩阵方法建立了压载水管路模型;以船舶的横倾角φ和纵倾角θ作为系统的控制参数,根据船舶的浮性及初稳性原理,利用小倾角稳性公式,建立了压载水系统的浮态计算模型;以某油轮为母型船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此模型进行实船仿真能够使船舶在多种工况下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