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技术简介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是对沥青路面进行冷铣刨、破碎和筛分,掺入一定数量的新集料、再生结合料、活性填料(水泥)和水,经过常温拌合、常温摊铺,常温碾压等工序,实现旧沥青路面再生的技术。可以经济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路面病害处理。技术特点首次在国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接作用于沥青面层的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  相似文献   

2.
改性乳化沥青-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评价改性乳化沥青-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应用了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程序,包括原材料选择、级配设计和性能评价.专用于就地冷再生的改性乳化沥青采用了复配技术和改性剂SBR胶乳,新集料用于调整RAP级配,基于不同改性乳化沥青和水泥含量的性能试验,确定了最佳改性乳化沥青和水泥含量;同时,对通车1a后的再生路面进行了跟踪观测,推荐了用作面层的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改性乳化沥青-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具有较好的强度性能、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实践表明就地冷再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养护方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0引言沥青路面的再生与回收利用大致可分为厂拌热再生、厂拌冷再生、就地热再生、就地冷再生以及全厚式(也称全深式)现场冷再生5种,它们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的路面病害。全厚式冷再生是将全部的沥青面层和一定厚度的基  相似文献   

4.
乳化沥青冷再生指的是将旧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铣刨并筛分,并掺入适当比例的新集料、活性填料、矿粉及加水、乳化沥青后经过常温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重新铺筑成新的路面,实现旧沥青路面再生的技术。通过对旧路面铣刨的沥青混合料回收利用,既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对铣刨料的再生,常温下即可施工,施工简便,易于控制。可直接对原有拌合设备进行改造,投入小。施工工艺易于控制,能够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就地冷再生技术在中国旧路维修改造中的大规模应用,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优劣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文中依托广东省佛山市某沥青路面维修改造工程,对泡沫(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验证了泡沫(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层用于路面基层或低等级道路路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国家提出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决策,公路交通行业进入了全面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到2005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92×106km,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近4.1×104km,“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全面建成:已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达8.5x104km,到2010年总体要实现“东网、中联、西通”的目标。目前,中国公路基础设施以建设为主,转为建设、养护并重,出现了许多新的养护技术。在中国已建成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中,沥青路面的数量占了很大比例。按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8-15年)和实际使用情况,每年约有12%的沥青路面需要翻修,预计旧沥青路面废弃量将达到每年3.2×104t。对于旧料的处理若采用抛弃处理,不仅会占用紧张的土地资源、污染环境,还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采用对旧路面材料加以重新利用的再生技术对路面进行养护、翻修,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社会价值。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作为一种较新的再生技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1技术的发展过程1.1改性乳化沥青的应用改性乳化沥青与普通乳化沥青相比,主要是其力学性能得到改善(高温稳定性、耐疲劳性、低温抗裂变等),所以其改性剂一般为聚合物。从狭义上来说,现在所指的改性乳化沥青一般是指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目前,改性乳化沥青的改性剂以SBR和SBS为主,其生产方法主要有内掺法和外掺法等,生产工艺有所区别。中国对道路用改性乳化沥青的研究已开展了数年,其质量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将其喷洒使用可作为粘层、封层、桥面防水粘结层;将其与级配集料拌和使用,可用于微表处。目前微表处是改性乳化沥青的一个重要用途,所谓微表处是一种将高质量的改性乳化沥音、集料以及必要的添加剂等,采用特改性乳化沥青厂拦冷再生首先将旧沥青路面铣刨后的旧料集中运输到厂拌地,经过对大块旧料二次破碎和级配分析,根据路面不同层次的质量要求,进行再生料配比设计,确定旧沥青混合料的添加比例。旧料、改性乳化沥青、新集料等在拌和机中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成新的混合料。从而获得优良的再生沥青混凝土,铺筑成再生沥青路面。厂拌冷再生法的特点:(1)可以按沥青上、中、下面层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2)可以分层铣刨、分层摊铺。(3)再生的沥青路面的各项技术指标不低于新铺沥青路面技术指标。与厂拌冷再生不同,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首先应将旧沥青路面及基层取样,进行级配和强度试验,完成再生料配比设计,确定改性乳化沥青和新骨料的添加比例,并制订再生设备的组合方案。施工时,旧路面铣刨与再生料拌和就地完成(见图3),不需要经过旧料运输和再生料运输,节约了施工成本。就地冷再生的特点:(1)再生料的设计与旧路面息息相关,必须对原旧路面进行级配分析。(2)施工过程的一次性作业简化了工序,施工速度快,缩短了施工工期。(3)可以半幅施工,半幅开放,对交通影响较低。3.2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设备冷再生设备直接影响冷再生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性能良好的设备是合格再生路面的基础。随着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开发成功了多种型号的冷再生单机和冷再生列车。根据施工要求的不同,利用不同的配套机械的组合,这些再生设备也可以用于普通乳化沥青、泡沫沥青等的冷再生作业。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单机以美国CATERPILLAR的RM-300为典型代表。RM-300就地冷再生机(如图4)是中型多用途再生机,可以选配不同的铣刨转子,主要用于沥青路面冷再生,也可用于稳定土拌和。装备有改性沥青喷洒系统,可选配自动洒水系统。该机的设计突出高生产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特点,采用ACERT技术的C11发动机,大型超低压轮胎提供强劲的牵引,大型重载转子犟和经过优化设计的长寿命快速更换刀头保证了铣刨和拌和的良好性能,自动负载控制保证了工作速度和转于负载的良好匹配。冷再生列车以意大利MARINI的MCR250为代表。MCR250冷再生列车(见图5)采用了常温再生设备生产多种高质量再生混合料的全部技术和相关工作装置,既具有常温厂拌再生设备的优势——生产出高质量多品种的再生混合料;又具有常温路拌再生设备的经济性——节省了大量回收材料的往返运输费用,并简化了施工管理。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和完美的设计理念,MCR250型就地再生列车主要解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大修,分析沥青再生技术的应用,研究就地冷再生材料的技术要求,对冷再生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和二种常规方案进行比较,得出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具有循环利用原路面集料、减少新集料开采和废料堆积、节省材料转运、降低施工能耗、适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乳化沥青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成因,文中结合九景高速公路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的实际,通过现场走访调查和钻心取样分析其病害特征,并结合理论计算分析了冷再生层结构与材料性能对路面力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九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主要表现形式为车辙、纵缝,并有少量的横缝,车辙与纵缝的产生与冷再生基层强度不足有密切关系;随着再生层模量的减小,下面层和再生层间的层间最大拉应力会急剧增长,易引起层间出现裂缝,且当下面层与再生层模量比小于1.8时,路面不会出现拉应力;最大剪应力出现在距路表6~7cm处,且再生层模量越小,路面产生的最大剪应力越大,容易导致路面出现车辙。  相似文献   

9.
结合江西梨温高速公路路面维修工程,指出可采用厂拌冷再生技术对梨温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进行维修,设计含冷再生层的路面结构。通过测试旧沥青路面路面铣刨料级配组成、老化沥青技术性质以及旧料含水量等性质,指出水泥—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是可行的。为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道路交叉口养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泡沫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特点,介绍其在某城市交叉口养护维修中的应用.并对养护后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维修的交叉口整体病害较少.尤其是裂缝类病害,采用的再生结构较为彻底地消除了基层的病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路面的整体承载能力;加铺面层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水损害能力对再生基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的特点和国内外应用现状。根据旧路状况,设计了再生路面结构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根据现场施工经验,总结了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的施工工艺,并进行了经济环境效益分析。工程实践表明,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是一项"绿色"的道路养护先进技术,具有突出的节能环保优势,提高了道路材料的循环利用率,符合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浙江省320国道嘉兴世贸花园路段再生项目,采用ANSYS有限元对乳化沥青冷再生路面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理论计算与分析,研究得出:乳化沥青冷再生层铺筑完后,应保证足够的养生龄期至少在7d以上,否则沥青面层及乳化沥青再生层均易发生车辙及开裂等病害;乳化层厚度在本试验段中,厚度不宜低于10 cm;底基层模量增加,沥青层层底最大拉应力和拉应变有所降低,路基顶面压应变和路表弯沉明显降低,因此试验段采用水泥厂拌再生混合料铺筑底基层,既经济又稳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泡沫沥青现场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各车道的病害状况和病害形成原因,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将部分面层和部分基层再生后作为维修后路面结构的基层,较彻底地消除了基层的病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路面整体的承载能力,但同时加铺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水损害能力对再生基层的性能影响较大,现场冷再生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组合形式和结构厚度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垂直振动成型方法制备圆柱体试件,通过试验研究了乳化沥青类型和水泥掺量对高速公路路面上面层掺回收料就地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中裂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相比,SBR与SBS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强度可分别至少提高15.0%,9.0%;掺水泥1.5%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浸水马歇尔稳定度、劈裂强度和抗剪强度分别至少提高了11.0%,13.0%,19.0%,85.0%。因此,根据力学性能最优原则,选取SBR改性乳化沥青作为冷再生混合料的胶结料;考虑材料经济性问题,建议冷再生混合料中水泥掺量为1.5%。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大规模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早期建设的沥青路面高等级公路,逐步进入大修阶段。据交通部门统计,我国每年高等级路面维修产生的沥青路面铣刨料废料(RAP)大约1.6亿吨,充分利用旧沥青路面料是公路沥青路面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是在常温条件下,在旧沥青路面铣刨料(RAP)中参加沥青再生剂,把老化沥青重新激活,高效利用旧沥青路面铣刨料(RAP)的骨料和老化沥青,节约资源,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示范效应。以天津外环高速公路为依托,介绍了泡沫沥青冷再生的配合比设计,阐述了沥青路面冷再生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技术借鉴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随着交通量流量的增加,逐渐进入大中修、改扩建周期。本文以青银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研究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改扩建项目中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改扩建项目硬路肩通常需要铣刨处理,产生大量的沥青面层铣刨料,可采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再生利用面层铣刨料应用于第三、四车道柔性上基层,并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最佳流体含量、乳化沥青用量,提出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最佳配合比;根据运营一年后现场检测指标,可以等厚度替代热拌沥青混合料作为柔性上基层使用;此外,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不仅为管理单位节约大量投资,同时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是以乳化沥青作为结合料的再生技术,这种技术是因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大面积维修,每年产生数以千万吨计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并逐年呈现出大幅度增长趋势的突出社会环保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应用而生的。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节能环保、废物利用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那么研究处理和应用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动态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基础上,依托昌九高速公路技术改造项目对回收旧沥青路面材料(RAP)进行试验研究,分析评价RAP料级配组成状况和力学性能;采用三种不同的乳化沥青用量进行冷再生配合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乳化沥青用量为3.5%,为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重载交通流的反复作用下,沥青路面逐步出现车辙、龟裂老化、密集裂缝等主要病害。在沥青路面病害处治与修复过程中,沥青砼路面铣刨后旧沥青混合料的回收与再利用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文中通过广州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实践,对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沥青路面大中修养护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沥青旧料,如何循环再生利用沥青旧料成为业界的共识。贵毕公路改造过程中产生3万t沥青旧料,本项目采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来实现沥青旧料的循环再生利用。文章对该项目的路面维修方案、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材料组成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性能基本接近热拌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要求,且8cm的再生层厚度施工,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机械即可满足施工要求,不需增加额外的施工机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