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正 《隧道建设》2020,40(Z1):270-277
为研究不同车站折返线配线型式,满足折返能力和折返功能,减少车站规模和造价,以南昌地铁3号线银三角北站为背景,分析和研究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的折返间隔和适用条件,得出不同条件下推荐的折返配线型式。对于线路的永久起、终点站,从节能投资、减少车站规模和提高折返能力的角度,优先采用站前折返的方式;对于线路的临时起、终点站,需要结合远期延伸线路长度、车站型式、车场选址和全线配线综合确定;对于中间站,一般设置单渡线起临时折返功能,或者与停车线一起设置贯通式双停车折返线。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代有轨电车折返作业的解析,分析影响折返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不同折返方式下能力计算方法.最后分别以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这两种折返站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折返站主要的耗时环节均在于进出折返线和司机换端3个环节;基于此,提出减小走行路径、提高侧向通过速度、加快司机轮换、采用双司机折返等建议,以减少3个环节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首班车的合理调配对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减小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各站首班车发车时刻差距,研究了多车场、多车型的城市轨道交通首班车车底调配及路径优化方法,以确定所需车底的出发车场及走行路径.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抽象为有向网络图,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首班车车底调配及路径优化的0-1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车底总空驶距离最小为目标,考虑了车场检修存车能力、折返站折返能力及线路通过能力约束和供需平衡等约束,并利用ILOG CPLEX软件精确求解.不同于传统空车调配模型,该模型可同时获得车底调配方案及车底走行路径.以某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算例结果表明,与人工编制的方案相比,构建的模型所生成的车底调配及路径方案使车底总空驶距离减少了28.691 km,距离缩短率达到6.1%.此外,通过分析车场及折返站能力占用发现,车场的出车能力是车底调配的能力瓶颈,而折返能力和车场检修存车能力几乎不影响车底出场路径.   相似文献   

4.
依据有轨电车灵活、开放、以地面敷设为主及在线路选线、设计、运营阶段与地面交通局部段共用路权等特性,有针对性地探索路段资源分配、站点设计、交叉口控制方案等,特别是交通节点的组织方式,实现有轨电车与其他城市交通方式的和谐共存.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线路选线中的要点,并尝试将灯泡线应用至线路布设中,解决车辆的折返问题,有效地组织道路交通以减少有轨电车对道路网及交通节点的交通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建设日益增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往往需要设置立体交叉。在施工中,既要保证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又要保证交叉处新建公路桥梁的安全、质量和施工进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分析、评价及防控极其重要。本文以宝鸡过境新建神农高架桥公路项目,一跨跨越三条既有运营铁路线路为工程实例,引入“3-2-3”安全管理理念,并对理念的基本内容和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6.
站前广场及配套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是解决旅客人行流线(进站、出站、换乘),各项辅助交通流线(公交、长途、出租、社会车辆等),以及行包流线,救灾、防灾流线等一系列流线问题。需要做到"人-车"分流、"人-物"分流、"进-出"分流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另外站前广场还需要满足"紧急疏散"、"因灾聚集"、"高峰聚集"等功能。随着高速铁路的运营,广场还需有更高效的疏散能力,便捷的交通能力,快速到达能力等,来满足铁路客流高、大、集的特点,适应社会日益增强的出行需求。该文结合具体工程对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提出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可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内首条应用氢能源动力的中运量公共交通线路,需要从客流、道路、运营、线网和车辆五方面综合考量确保其成功实施。首先,通过对公交客流的梳理,确定临港中运量的线路走向及车站布置。其次,经过对现状道路条件的分析,提出车道断面布置方案和交叉口节点优化方案;根据建设进度及运营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运营组织方案。再次,对常规公交线网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专用道的使用效率。最后,使用新型数字轨道胶轮电车,构建了临港多模式公共交通准点出行网络。  相似文献   

8.
河医立交分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立交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对城市交通系统运营、建设用地布局等都有重大影响。该文就郑州市河医立交分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全国高铁网络逐步构成的背景下,旅游城市高铁站站前广场在高铁运营后逐渐显现出了设施配套不足、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以黄山北站为例,通过分析黄山北站客流特征、站前广场交通设施现状、交通组织及运行,对黄山北站客流进行了预测,对交通设施规模进行了测算.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交通改善策略,并从设施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的具体交通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作为国内第一条地铁下穿海域的轨道线路,其跨海段为2号线全线的关键工程与控制性工程。该段地质条件复杂,周边控制性因素多,为降低工程风险、减少工程投资、缩短施工工期,从线路、车站建筑、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工程投资等角度对跨海段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熟的隧道设计经验,提出了厦门2号线跨海区间的隧道建设方案,为轨道交通2号线跨海段的线站位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提倡公交优先的背景之下,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建设已成为许多城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高效的运营组织是BRT系统建设最为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文中在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的背景下,利用微观仿真手段,结合车站设计的相关内容,研究和分析几种运营组织模式对车站通行能力的影响和效果,提出若干线路运营组织方面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效的站前集疏运系统决定了高铁站的有序运行和站前片区的高强度开发,对高铁站及站前片区的运营起到重要作用.以赣深高铁河源东站为例,在对方案边界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型高铁枢纽如何衔接快速路系统服务枢纽集散,如何构建快进快出的匝道系统,如何构建站前地下环路服务枢纽及地块交通集散等关键问题,并提供了解决立体集疏运系统...  相似文献   

13.
伴随国内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式,地面交通压力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向地下扩大城市交通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地下有限空间内要建设地铁运营网,不可避免要出现新建线路与既有线路邻近、侧穿、上穿或下穿等复杂情况。如何在特殊环境下保证既有线"不停运、不减速"的运营要求下安全施工新建线路,已成为此行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北京地铁7号线下穿既有5号线磁器口站工程实例,对洞内深孔注浆、小导管注浆、背后回填注浆及径向注浆技术及作用进行剖析,希望能为今后类似工程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线路变更属于工程重大变更,在FIDIC设计-建造-采购-安装总价合同条件下进行东欧高速公路线路变更受制条件多,程序繁琐,获批难度大。该文以黑山共和国南北高速公路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线路改移变更为背景,研究在此环境下实现线路重大变更的过程要素及关键点。在此合同条件下,承包商从价值工程变更入手编制线路变更建议书并提交监理,针对原线路方案的弊端提出两个变更技术方案和相对应的工程费用变化及实施计划,并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详细阐述,重点将该变更方案实施后可提高工程的效率和价值、降低工程的运营维护费用、缩短建设工期及能给业主带来其他附加利益作为变更获批突破口,成功实现了线路变更以及合同双方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现在城市地铁线路四通八达,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也对后续地下空间开发带来了挑战,新建管线不可避免的与运营地铁线路交叉,顶管法以其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减少拆迁量等优点成为下穿运营地铁线路采用的工艺之一。但顶管近距离穿越地铁线路有其特殊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以一工程案例对顶管穿越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关键控制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技术标准的提高,长大铁路干线均采用了无缝线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为节省投资,出现了站前咽喉区无缝线路道岔位于桥上的情况。因无缝道岔对下部结构的变形要求高,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车-岔-桥的相互作用,其中分析道岔区桥面板翘曲变形,是保证桥上无缝道岔良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该文结合实际工程,建模、计算和分析了道岔区不同桥面板厚度产生的翘曲变形对无缝道岔的影响,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铁客站站前路网交通流组成较为复杂,智能交通监控系统成为交通管理和交通执法的重要手段。以高铁观音站为例,对站前骨架路网结构、交通流向、交通流特征及交通管理需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初期路网建设情况和平面交叉类型总结了站前路网交通监控设施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主要前端设施的选型及点位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市坪山区规划勺型线有关构想为背景,提出3种交路方案及各方案下车站配线形式.其中,以单一交路方案为基准方案,独立交路方案、Y字形交路方案的车站配线形式兼可满足基准方案的运行条件.在乘客换乘次数、行车组织难度、车站配线规模及工程经济性等方面对3种方案进行比选,考虑Y字形交路在上述方面综合最优,暂作为本次推荐方案.进一步提出系统能力优化方案,分别压缩折返间隔11 s、17 s,使得Y字形交路方案下,系统能力满足本项目中运量客流需求.在提前降速方案中,构建了列车到达间隔优化模型,推导结果表明,最优进站速度与列车进站平均减速度、站台长度、保护区段边界计轴点位置有关.研究结论可为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压缩折返间隔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地铁隧道和城市道路的覆盖面都越来越广,相互间的线路错综复杂。地铁隧道上方的道路实施对地铁运营安全影响问题突显,由于道路路基开挖及填高路堤等原因,常对地铁隧道结构造成附加应力影响。以苏州市地铁4号线上方南湖路的实施为依托,根据轨道公司的要求,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设建议和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京津高铁城际延长线全线开通运营,北京南站至于家堡区间只需45 min即可到达。贝壳穹顶自然采光引入地下于家堡站是京津城际延伸线的终点站,沿津秦客运专线经塘沽站至于家堡站,线路全长约45 km,车站规模为3座岛式站台、6条到发线,总建筑面积约为86 300 m2,是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全地下高铁站房。整体设计为地下3层、地面1层:地面层为城际铁路地面站房及配套市政工程旅客、车流的出入口,以及地面的景观公园;地下1层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