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分析铁路客运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及其客运需求特征对于铁路客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铁路客运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铁路客运市场的需求特征,即高端客运需求将快速增长,客运快速化的需求将越来越高,旅客运输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公益性与赢利性运输需求并存,形成旅行产业链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客运市场的变化分析及铁路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从客运总量、客流构成、运输需求、市场竞争等方面对我国客运市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铁路实际情况,提出了扩大运输能力、开发客运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杜春江 《中国铁路》2007,(11):52-56
针对铁路旅客运输中不同的旅行需求,哈尔滨铁路局对吸引区范围内铁路旅客市场进行客流调查、信息解读,对旅客用户群的特点和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比对分析。根据铁路既有客运产品的调查分析,提出铁路客运市场营销策略和既有客运产品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区域交通网络与城市交通网络在客运需求结构和市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研究竞争条件下区域客运通道市场均衡状态的预测方法。依据区域交通网络需求特征,构建双层结构博弈模型研究区域客运通道市场内部运行机理。上层是运输方式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层为各类出行者广义纳什博弈,模型包括票价、服务频率以及运输工具定员等决策变量对运输方式成本、收益及出行者效用的影响,同时反映出行者决策对运输方式策略的调整作用。算法以最优化理论为基础求解上层博弈的纳什均衡,并将下层博弈等价为一个变分不等式,用对角化算法得到广义纳什均衡,最后通过迭代得到整个模型的近似均衡。以京沪客运通道为例验证模型性能,结果表明:京沪间高速铁路运营将使旅客出行总成本降低,尤其对时间价值较高的旅客;模型较好地模拟运输方式与出行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为区域交通规划及设计运输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标准化工作是铁路客运列车搞好服务质量工作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是铁路客运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列车工作的生命,铁路客运工作的主要产品,是为实现旅客的位移提供优质、快捷、安全、便利的旅行服务,为铁路赢得信誉和经济效益。1质量是客运列车工作的重点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输产品供不应求,长期处...  相似文献   

6.
从狭义上说,城际铁路客流是指一个区域经济带(与一个铁路局管内存在某种重叠关系)范围内联系各城市间的铁路客流。而城际铁路客运市场是由城际铁路客流所构成的客运市场。近年来虽然在京津、沪宁、广深等方向上发展较快,但总的来说铁路局管内客运量却持续下滑,其主要原因是运输能力受到限制,传统的客运组织方式不适应城际客运市场的需求,以及与城市公交系统缺乏系统整合等。为此提出建设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改革城际铁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客运组织模式、实现城际铁路与城市公共交通有效衔接是当前开发城际铁路客运市场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建设铁路客运决策支持系统(RPT-DSS),可以为铁路运输部门制订实施合理的经营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和辅助手段.作者通过对RPT-DSS总体需求和目标的分析,以及对数据仓库建设理论和产品的研究,提出了基于0LAP技术、适合铁路客运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系统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渝川陕社会经济发展和川渝北上西安既有铁路通道运输现状及路网规划的分析,阐明建设重庆至西安铁路客运通道的必要性,同时结合通道所处区位特点、区域经济点分布、路网现状及发展规划,确定线路宏观走向的合理研究范围,并从各走向方案对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客流吸引强度以及服务功能、路网布局、工程条件和投资等方面,简要分析各方案...  相似文献   

9.
今年内,铁路将提供一系列适应社会需求的运输新产品。其中,在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中原、西北、西南、东北地区重点城市间,将大量开行城际快速客车,实现公交化运输。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日前表示,为确保客货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铁路还将在跨区域的主要中心城市间,开行动车组快速客车,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辐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华南等区域间快速客运通道,大幅度压缩列车旅行时间。此外,铁路还将增加夕发朝至、一站直达特快列车数量,进一步发挥“旅馆列车”的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距离长、频率低的特点,基于非集计理论和纯选择行为抽样调查法建立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的Logit模型.对京沪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随出发时间和出行距离变化情况的模拟表明,中长距离的旅客对综合运输通道内客运产品的选择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大,客运需求结构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而短距离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小,此外各种运输方式的典型客运产品均存在优势运输距离范围.与京沪运输通道客运产品结构现状对比的结果表明,由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得到的结果能够反映通道客运需求结构的现状,并且能够解释由客运供需矛盾引发的购票困难等现象,从而为综合运输通道客运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客运产品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徐虎 《中国铁路》2002,(10):46-48
分析济南铁路局客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一体化管理和客车提速给客车运用及检修带来的安全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秦沈客运专线客运广播系统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和控制管理软件的功能组成.  相似文献   

13.
分析我国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的现状,对客运专线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进行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14.
客运专线相关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通过分析铁路客运专线的相关收益及费用,从铁路运输企业和旅客两方面的利益出发建立了客运专线相关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求解方法。所提出的换乘多种类别列车的疲劳恢复时间计算公式、不同消费层次选择不同类别列车的思想、列车开行数量的计算式、列车的吸流原则、确定列车类别的动态规划方法等都贴切反映了铁路客运组织和客运市场的相关规律。该方法在客运专线预可行性研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求解路网规模为60个车站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仅需100s左右时间,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铁路客运线路示意图在铁路大发展和旅客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旅客出行的需要。从以旅客为本的营销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人因工程、视觉传达设计和图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设计,绘制出到2020年规划的全新版本中国铁路客运线路示意图,并可以此为基础设计系列图形,对铁路客运线路示意图做系统的改进设计,使之成为中国铁路标识体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6.
铁路客运专线的客运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其运量主要由趋势客运量、转移客运量和诱增客运量3部分组成。以陇海线郑州西安客运专线为例,指出在转移和诱增客运量预测中应注意OD调查的准确性、服务特性的拟定和模型参数的标定。同时提出客运量分配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铁路新线的建成及投八运营,铁路旅客运输在运输组织、满足旅客需求及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既有的铁路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信息化服务的需要.为给铁路旅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信息服务,提高旅客满意度,本文分析铁路客运站相关的信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功能特性,并针对新形势下客运站发展中对信息化服务建设的需求,提出了客运站旅客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客运专线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了解旅客的实际出行需求状况,科学地制定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考虑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模拟了旅客出行的选择过程。利用非集计方法,构造了旅客出发时刻和运输方式选择行为的双层巢式逻辑决策模型,并对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进行分析。在大量问卷调查基础上,收集了石太客运专线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叙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工作。利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的上下选择层的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回归得到的参数,分析了当城际之间的客运通道引入客运专线时,旅客的个人社会经济因素、时间因素、运输方式等属性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探讨铁路客运列车旅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构成与维度,及其与旅客感知消费价值、旅客满意度、旅客再乘意向以及正面口头传播意向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乘坐广深铁路"和谐号"列车的旅客为对象,共收集149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客感知的列车服务质量包含3个维度,即硬质量、软质量、列车上所售商品质量;旅客感知的列车服务质量、票价合理性、列车旅行速度对旅客感知的消费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客感知的消费价值对旅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客满意度正向影响旅客的再乘意向及其正面口头传播意向。  相似文献   

20.
铁路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旅客提供实时和可靠的列车运行信息,这也是我国铁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中介绍了现代化旅客信息系统吸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