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成恩 《铁道勘察》2011,37(5):86-90
总结了日照地区花岗岩风化带的基本特征及目前国内花岗岩风化带划分的基本方法,结合本地区花岗岩的特点及某铁路工程勘察经验,通过分析对比大量钻孔岩芯的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物探等指标与岩石的野外特征之间的关系,对钻孔岩芯风化程度进行了重新判别和确认,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划分标准,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某铁路(武广客运专线韶关一花都段)沿线花岗岩地段进行工程地质钻探的基础上,对该地段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地下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在该花岗岩地段地下隐覆的花岗岩风化球具有风化球埋深主要集中在0~40m之间、风化球竖向球径集中在0~5m之间、风化球表现形式主要为W3含W2的特点,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深圳地区花岗岩地层岩土工程特性(物理力学性质、崩解性和差异风化)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花岗岩残积土和全风化岩浸水易软化、崩解,施工过程中宜注意采取防排水措施,并尽量减少对其扰动,避免长时间暴露和泡水。花岗岩地层中差异风化形成孤石、风化深槽和上软下硬地层,会给地铁工程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引发工程事故。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球状风化花岗岩地段,采用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等多种手段,揭示了球状风化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地表调绘分区、物探宏观控制、钻探具体揭示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5.
某城际铁路经过花岗岩地区,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发现室内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得到的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压缩模量等物理指标差异性较大,为保证地质资料的可实施性,通过分析室内试验和野外标贯测试数据,研究该区域花岗岩的工程地质特性,并选取代表性区域进行旁压试验,分析研究其在不同测试压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从而对全风化花岗岩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综合室内试验、标贯测试及旁压试验数据,提出合理的压缩模量及地基承载力指标,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球状风化是花岗岩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隐患。研究球状风化花岗岩的工程特性,并为工程勘察、设计以及施工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具有必要性和实用性。而花岗岩球状风化的离散性使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困难。本文即是要对球状风化花岗岩工程特性的分析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地质分析法、现场勘探法与室内试验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花岗岩球状风化综合勘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状风化是在花岗岩地段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采用地表调绘、钻探、物探三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对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地表分布特征和地下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对比综合分析。提出了花岗岩球状风化的综合勘察技术,即先地表调绘确定风化球体地表分布密集地段,然后在此类地段进行物探确定风化界面大致深度,最后进行钻探详细揭示风化球体地下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厦门岛内花岗岩球状风化体的分布特征,采用了综合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区域构造、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及矿物成分,分析球状风化体的平面分布规律;通过对球状风化体埋深、高程和竖直厚度等统计数据,分析了其在地下的竖直分布规律。得到了如下结论:厦门岛中部筼筜湖断陷平原边缘和北部殿前、高崎到钟宅一带球状风化体最为发育,仙岳山到安兜一带和东南部球状风化体不发育,其它地区零星发育;球状风化体主要以微风化为主,主要发育于全风化和散体状强风化带中,球状风化体埋深呈正态分布,埋深集中在地面下10~20 m范围内,厚度主要分布在0. 1~5. 0 m之间。另外,总结了球状风化体发育区地铁施工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工程处理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结合全风化花岗岩的特性,选择采集益湛铁路 DK393+420~+630(夏郢圩-梧州北站)植被防护前坡面浅层的风化花岗岩土样,进行较系统的根土直剪实验,研究了根数、根的方向、根的死亡对土的抗剪强度的影响,为风化花岗岩坡体浅层稳定性及绿色防护研究提供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室内采用颗粒分析试验、压汞试验、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仪、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和方法对取自深圳地铁5号线暗挖段地层的典型风化花岗岩试样进行分析,获得试样的颗粒组成与级配、孔隙组成及分布、化学元素及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等信息,同时对这些组构特征与风化花岗岩工程特性的关系作了简要探讨。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深圳地区风化花岗岩的工程特性及预测和控制地铁隧道开挖时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