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汽车玻璃升降器是关系到乘员乘坐舒适性并满足汽车安全防盗的重要部件。文章主要从汽车玻璃升降器防夹原理方面入手,解析汽车车窗玻璃升降防夹失效模式,并结合众泰xx A项目玻璃升降器防夹失效现象,总结出防夹软件程序逻辑式失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一辆2006款E60底盘的宝乌530i在事故修复完毕后,出现右后门窗玻璃不能升降的故障。接车操作检查为其余三扇门的玻璃升降功能包括便捷升降功能都正常,只有右后门的玻璃只能点动控制(就是想把玻璃升到顶需要拉动开关十余下)。根据分析和仪表及其操作显示中心CID提示,该门的玻璃升降防夹功能已经退出。退出的原因有系统硬件故障或者是未初始化。  相似文献   

3.
车窗系统是汽车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简述了智能升降窗系列产品的性能优势、典型车型增强智能车窗系统的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关窗器引领车窗行业新潮、购车时易被忽视的车窗防夹功能和汽车智能车窗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故障现象:一辆2009款宝马X6,车型为E71,行驶了20000多千米。用户反映车辆的右后门玻璃升降有故障,门窗玻璃升到最上面的位置后无法下降,防夹功能指示灯报警。操作驾驶员侧开关上的右后门玻璃升降器按钮和操作右后门上的玻璃升降器开关按钮一样。  相似文献   

5.
车门玻璃升降系统是整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因其与周围配合件较多,运动复杂,难以判断影响升降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新产品在试制阶段发生的各种故障分析,指出玻璃升降器、安装孔、呢槽、内外水切、车门、玻璃及导轨等部件匹配是导致玻璃升降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验证,方案能够解决重卡车门玻璃升降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故障现象一辆江淮瑞风A6 0车(车辆型号为HFC7151CTV),右前和右后车窗玻璃均无法升降。故障诊断用故障检测仪检测,发现车身控制模块(BCM)中存储了2个故障代码,分别为"U1F3287 LIN1到副驾驶侧‘APM防夹模块’通信超时"和"U1F5287 LIN1到右后‘APM防夹模块’通信超时"。分析该车电动车窗系统控制电路(图2),得知左前和左后车窗玻璃升降器的供电来自熔丝PF7(30 A),右前和  相似文献   

7.
汽车车窗玻璃升降系统由来已久了。一开始是手动摇柄操作系统,实用但麻烦。之后是电动车窗玻璃升降系统,容易操作,但也有不安全的隐患,如孩子的手有可能被夹在窗玻璃中等。接触式感应技术的出现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当上升的玻璃碰到人的手指或手臂时,系统能够立即感应到,并发出相关指令,使得车窗玻璃由上升运动转变为下  相似文献   

8.
一、车窗防夹功能 2003款车型为驾驶座侧安装了车窗自动升降系统的同时,还安装了车窗防夹系统。当你选择车窗自动关闭工作模式时,发生车窗夹住人体或物体时车窗会自动下降一定距离后停止,这样就避免发生意外,使用更加安全。相应的,如果选择的是手动模式,该系统不会起作用。但当蓄电池被取下或电压过低等原因而使控制单元的电源被切断时,驾驶座侧的车窗将失去自动升降功能,因为这时由防夹系统识别的车窗位置已被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车窗位置的重新设定,设定方法如下:请用手动方式将车窗完全打开和关闭。每次打开车窗或关闭时,要按住开  相似文献   

9.
忻文 《汽车与配件》2012,(21):38-38
手摇式车窗已经成为过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现在电动玻璃升降器几乎已经成为汽车的基本配置。目前在中国,有超过80%的乘用车配备了电动玻璃升降器,而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上升。作为汽车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供应商和车窗玻璃升降器的世界市场领跑者,博泽在约30年前就开始致力于此研究,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首个含防夹功能的电动玻璃升降器,将致伤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该防夹系统在发现障碍物时,能使车窗停止上升并立即反转下降。目前,博泽每年为几乎所有的国际汽车制造商提供约3000万个防夹电子模块,而其中有约750万个用于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霍尔信号的防夹技术方案,霍尔传感器检测的波形稳定,处理简单,通过一个霍尔脉冲准确计算玻璃的位置,通过两个霍尔信号相位差,判定运动方向,根据霍尔信号的变化速度判定防夹状态来实现防夹功能。双霍尔防夹方式信号稳定,误防夹率低,技术上具有一定优势,通信方面与传统LIN电机不同,采用CAN总线通信,并且将防夹集成到门模块中,成本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通过实验数据和模糊算法对防夹效果进行了验证,该方案避免了车窗防夹系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缺陷,确保防夹效果可靠,为实现装车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1.
玻璃升降机是车窗系统的重要功能部件之一。首先介绍升降机的基本构成、电机基本参数和防夹电机的工作原理;针对升降机的机械结构,着重分析绳轮式和金属臂式升降机的工作原理、详细结构和主要优缺点;对两种常用电动玻璃升降机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对比;根据当前最新被采用的升降机结构形式,预测了升降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黎德盛 《时代汽车》2021,(7):150-151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玻璃升降器构造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有效控制技术方法,全面提升汽车玻璃升降器运行效果,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汽车玻璃升降器的基本组成与原理,分析了汽车玻璃升降器的失效分析与处理技术,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严格执行玻璃升降器技术规范要求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了优化汽车玻璃升降器失效控制效果的有效策略,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浅见,望对汽车玻璃升降器失效控制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玻璃升降器的升降基准线对指导车门导槽、车门玻璃、车门玻璃密封条的设计以及玻璃升降器系统玻璃升降的平稳性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玻璃升降基准线的设计方法,并简要介绍了该设计方法产生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李建如  孙汯 《上海汽车》2011,(11):35-39
可靠性是玻璃升降机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介绍了某双轨式玻璃升降机的基本结构以及受力状况,对原设计机械结构进行非线性强度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的失效情况相符,对机械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和重新计算,表明新设计能有效降低局部应力,提高升降机的强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可靠性是玻璃升降机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介绍了某双轨式玻璃升降机的基本结构以及受力状况,对原设计机械结构进行非线性强度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的失效情况相符,对机械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和重新计算,表明新设计能有效降低局部应力,提高升降机的强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LPG系统匹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体燃料代替汽油,是目前解决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可行方法。为减少改装成本,气体燃料系统多采用通用型的减压蒸发器和人工调整的功率调节器,而混合器则采用结构简单的文丘里式。但减压蒸发器和混合器中的设计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因而存在着匹配上的问题。虽然功率调节器可对某一工况进行调整。但对其它工况则无能为力。使用液化石油气(LPG),就东风6100汽油机与我国应用较广的国外某公司的减压蒸发器与上述的混合器和功率调节器做了匹配试验。从中发现,从怠速到最大负荷等多种工况,发动机性能均未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本文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消费水平的提高,玻璃升降系统已经变成汽车的一项标准配置。玻璃升降器经历了由手动到电动的转变。随着电动玻璃升降器大量普及,侧门由纯机械部件变成机电一体化的部件。升降系统作为一个系统部件,涉及呢槽、侧门钣金、玻璃、升降器、导轨等结构的设计及布置。本文重点阐述升降器原理及结构,常见问题处理方法,以期实现理论对工程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汽车车门玻璃升降器软件是在UG软件平台上开发的基于知识的参数化设计专家系统,其关键问题是如何重构玻璃面来精确模拟玻璃在导轨里的真实运动。综合运用UG的知识驱动自动化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知识驱动的优化过程和方法,拟合出了螺旋曲面作为运动分析的玻璃曲面,以精确模拟玻璃在导轨里的真实运动。测试结果表明,该优化技术可满足企业对于玻璃升降器的设计布置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数字调压阀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级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的工作要求,应用数字比例控制技术设计了可用作无级变速器中夹紧力控制阀的数字调压阀。介绍了该数字调压阀的结构以及驱动器的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静态特性、动态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数字调压阀的控制精度及可靠性高,能满足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The Automatic Crash Notification (ACN) system is an effective technology to decrease the crash response time, improve the level of post-accident rescue and alleviate the severity of injuries. To realize this system, a vehicle terminal is developed. And based on a moving window integral algorithm, the trigger algorithm of ACN system is designed. By compar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indow widths on the trigger algorithm, we select the window width of the moving window integral algorithm as 8 ms. After system is triggered, different notify types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velocity in the moving window. A sled impact simulation test shows that the impact can be identified rapidly and also the notify types can be judged by the trigger algorithm. A vehicle road test proves that the ACN system has no false trigger cases. The outcomes of this study support identifications of accidents and crash severities for both occupants and emergency cen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