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 P53、P2 1 (WAF1 /CIP1 )基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 S- P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 60例甲状腺癌、1 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1 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 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 P53、P2 1 (WAF1 /CIP1 )的表达。结果  P53、P2 1(WAF1 /CIP1 )阳性反应仅见于甲状腺癌 ,其阳性率分别为 53.3%、41 .7% ;P53阳性率在未分化癌、有淋巴结转移或 、 期病例中增高 (P <0 .0 5) ;但 P2 1 (WAF1 /CIP1 )阳性率在未分化癌、有淋巴结转移或 、 期病例中降低 (P <0 .0 5) ;P53表达与 P2 1 (WAF1 /CIP1 )表达关系密切(P <0 .0 5)。结论  P53突变、P2 1 (WAF1 /CIP1 )缺乏均与甲状腺癌发生有关 ;P2 1 (WAF1 /CIP1 )在甲状腺癌中表达主要依赖于 P53;P53、P2 1 (WAF1 /CIP1 )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变化可用于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TGF-β1和BMP-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TGF-β1和BMP-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间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癌组织石蜡包块73例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27例,其中乳头状癌67例,滤泡状癌6例;男14例,女59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6.23±13.26)岁,其中淋巴结转移25例,无淋巴结转移4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无放化疗史。另收集本院同期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标本2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例,女22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1.7±11.32)岁。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测定TGF-β1和BMP-2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GF-β1和BMP-2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75%和67.12%,均显著高于在癌旁甲状腺组织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均<0.05);TGF-β1和BMP-2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年龄、性别和病程无关(P均>0.05),与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 TGF-β1和BMP-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滤泡癌是滤泡细胞衍生的一种甲状腺癌,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其发病率仅次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第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甲状腺滤泡癌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0%~15%。其死亡率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部分患者初治时已经发现骨或肺的转移。早期诊治和密切随访是改善预后、延长术后生存期的主要手段。甲状腺滤泡癌常以临床病理血管、包膜浸润为诊断依据,有时因未见明确的浸润灶或取材不足而漏诊,超声及细针穿刺诊断困难,而细胞学标记物检测目前并不成熟。本文总结目前甲状腺滤泡癌的诊断及治疗的热点,旨在提高我们对甲状腺滤泡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甲状腺癌患者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期为提高甲状腺癌的诊疗水平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对 89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 ,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 ,并采用Cox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甲状腺癌 5年和 1 0年生存率乳头状 ,滤泡状 ,髓样和未分化癌分别为 93 3% ,87 7% ;80 0 % ,80 0 % ;1 0 0 0 % ,80 0 % ;30 0 % ,30 0 %。排除了混杂因素作用后 ,影响甲状腺癌预后的因素按其重要性大小依次为 :病理类型、城乡、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和年龄。结论 甲状腺癌的生存率较高 ,影响其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为病理类型、城乡、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年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99mTc -MIBI三相显像对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将 1 5 0例受检者分甲状腺癌 ( 5 8例 )和甲状腺良性结节 ( 92例 )两组 ,以患侧 /健侧摄取比值 (UR)为定量指标 ,观察其 5min和 60min摄取比值变化。结果 甲状腺癌组动脉血流灌注异常增高占 74 1 3% ,而良性结节组仅为 31 .5 2 % ;甲状腺癌组 5min和 60minUR值分别为 1 86± 0 65和 1 63±0 49,而良性结节组分别为 0 81 3± 0 1 8和 0 82 7± 0 1 6,两组两时相UR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99mTc MIBI三相显像对甲状癌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NIS mRNA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钠碘同向转运体(sodium/iodide symporter,NIS)mRNA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观察NIS mRNA在2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包含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甲状腺滤泡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IS转录表达与甲状腺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相比,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NIS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NIS mRNA表达虽然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但与颈淋巴结转移以及与肿瘤临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5)。有颈淋巴结转移组患者NIS mRNA表达量比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下降(P<0.05)。此外,Ⅲ~Ⅳ期肿瘤患者癌组织NIS mRNA表达量比Ⅰ~Ⅱ期显著下降(P<0.05)。结论 NIS表达差异可以为分化型甲状腺癌个性化放射性碘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总结了近 1 0年间收治并经病理学证实的 3 8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结果 细支气管肺泡癌发病率仅占肺癌的2 7% ,误诊率达 6 0 5 %。结论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又缺乏影像学特征的患者 ,应警惕细支气管肺泡癌 ,应积极采取多种检查方法及早找到病理学证据 ,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我院1957~1984年共收治的肾脏恶性肿瘤216例其中肾细胞癌120例(55.6%),占肾脏肿瘤的第一位。有82例通过手术及活组织检查得到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76例(占91.5%),颗粒细胞癌2例,未分化癌5例。在患者中31岁以上者占86.7%,而20岁以下者6例,其中年龄最小者为7岁(1例),值得注意。本组中75例做了肾切除术。术后随访,三年存活率为47.1%,五年存活率为32.9%,有23例存活五年以上。其中Ⅰ期17例,Ⅱ期6例。因此在今后应尽早诊断、治疗肾肿瘤,以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对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临床确诊的36例PD、17例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及59例非典型帕金森症(Parkinsonism-Plus,PD-plus)患者,测定平静呼吸、深呼吸、Vasaval动作时HRV指数及四肢的SSR潜伏期。结果 (1)平静呼吸时PD组较ET组HRV指数降低,HRV异常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与PD-plus组间HR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深呼吸及Vasaval动作时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上肢、下肢SSR潜伏期均值及异常率在PD组、PD-plus组及E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RV指数区别PD和PD-plus的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22.8%;区别PD和ET的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66.9%。测定SSR潜伏期区别PD和PD-plus的灵敏度为52.6%、特异度为39.0%;区别PD和ET的灵敏度为52.6%、特异度为29.4%。结论 PD患者较ET患者HRV降低,HRV异常率高;测定HRV指数有助于鉴别PD和ET,但是对于鉴别PD和PD-plus价值不大;测定SSR潜伏期对于鉴别PD、PD-plus及ET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逆转录酶和P53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P5 3基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6 0例甲状腺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 10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hTERT和P5 3的表达。结果 hTERT和P5 3阳性率在甲状腺癌中增高 (P <0 .0 5 ) ;hTERT与P5 3阳性率在未分化癌、有淋巴结转移或Ⅲ、Ⅳ期病例中增高 (P <0 .0 5 ) ;hTERT表达与P5 3表达具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hTERT与P5 3的过度表达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P5 3突变在转录水平上调控hTERT基因的表达 ,激活端粒酶可能是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hTERT和P5 3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变化可用于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正> 应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临床上诊断乳房包块已获得了普遍的重视和肯定。目前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诊断。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甩此方法已近十年,为了提高细胞学诊断水平,现就77例乳癌针吸细胞学检查和切除标本组织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1973年1月—1982年12月我科对乳腺肿块应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共125例,其中20例临床和细胞学不怀疑恶性病变;5例乳腺增生病,细胞学检查显示轻度上皮增生;23例细胞学诊  相似文献   

12.
报告CT导向胸内邻近大血管或直经小于3cm的病灶的经皮针吸活检术20例。这些疑难病灶的径皮活检术操作困难,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本组正确诊断丰85%,其中恶性肿瘤为80%,良性病变为90%。术后小量气胸2例(1%),小量出血1例(5%)。CT扫描能精确确认病灶和穿刺针的位置,并能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轮廓,因此疑难病灶的经皮活检应该在CT导向下操作。  相似文献   

13.
报告CT导向胸内邻近大血管或直经小于3cm的病灶的经皮针吸活检术20例。这些疑难病灶的径皮活检术操作困难,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本组正确诊断丰85%,其中恶性肿瘤为80%,良性病变为90%。术后小量气胸2例(1%),小量出血1例(5%)。CT扫描能精确确认病灶和穿刺针的位置,并能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轮廓,因此疑难病灶的经皮活检应该在CT导向下操作。  相似文献   

14.
Thethyroidcanceristhemostcommoncarci nomaintheendocrinicneoplasms.Thyroidcarcino ma,dependingonthepathologicaltype,hastwo thoroughlypolarizedcharacteristicsofprogression. Undifferentiatedcarcinomaischaracterizedbyex ceptionallyquickprogressionwithdirep…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评价细胞角蛋白19的片段(Cyfra21-1)等5种肿瘤标志物单个或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了124例肺癌和41例非肿瘤肺病患者血清中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糖链抗原19-9(CA19-9)及鳞状细胞抗原(SCCAg)等五种标志物的水平。结果CEA特异性最高,达97.56%,Cyfra21-1最低,为73.17%;CEA、Cyfra21-1及NSE的敏感性分别在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中最高(分别为68.29%、62.30%、66.47%);Cyfra21-1、NSE在早期和晚期肺癌中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检测Cyfra21-1+CEA诊断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0.73%和66.13%;同时检测3或4个标志物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却明显降低;Cyfra21-1+CEA、Cyfra21-1+CA19-9诊断早期和晚期肺癌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作为肺癌筛查指标,上述标志物均不理想;CEA>10μg/L对肺癌,尤其是腺癌的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Cyfra21-1和NSE分别是鳞癌和小细胞肺癌较好的标志物,两者在肺癌早期诊断中均可能有一定价值。Cyfra21-1+CEA可能是诊断肺癌(包括早期)的一个较佳组合。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10例年龄35岁~70岁的女性乳腺增生症患者,使用X线摄影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出早期乳腺癌23例,占20.9%。与手术后病理诊断对照,X线摄影的诊断符合率为79.3%,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2%。指出乳腺X线摄影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联合检测,是早期诊断乳腺癌的一种高度敏感而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免疫酶法检测了陕西籍的鼻咽癌、头颈部其它肿瘤和健康人血清EB病毒VCA—IgA抗体。54例治疗前鼻咽癌其抗体阳性率为75.93%,几何平均滴度为38.00,而50例头颈部其它肿瘤和50例健康人的抗体阳性率低于12.00%,几何平均滴度为2.50~3.25。表明VCA—IgA测定对低发区鼻咽癌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鼻咽高分化鳞癌同低分化鳞癌、泡状核细胞癌一样,血清VCA—IgA抗体的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显著增高,而鼻咽未分化癌与头颈部其它肿瘤相似,显著低于上述3种病理类型。30岁以下鼻咽癌血清VCA—IgA抗体的阳性率与头颈部其它肿瘤相似,但几何平均滴度显著增高。以上结果表明,VCA—IgA检测对低发区鼻咽未分化癌和30岁以下鼻咽癌的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中国陕西地区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16型 )E6基因的结构特点。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 1例HPV16阳性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HPV16E6基因 ,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及全序列分析。结果 成功地克隆了HPV16E6基因 ,与GenBank收录的原型相比 ,E6基因中有 2个碱基发生突变 ,推导其编码的氨基酸有 1个发生了变化。结论 中国人宫颈癌HPV16E6基因结构有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