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重要内容,它的包容性品格鼓励差异性的存在,体现了"异"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古代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设计学视域下,重新解读孔子的文化观念,理解中国古代高度的哲学智慧,并从色彩学视角深入探讨"和合"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政治经济的“晴雨表”。8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文化热”,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再反思,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次“价值转换”。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亚文化研究,诸如:“饮食文化”、“鬼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面对的内外公众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良好的公共关系环境对高校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探讨了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环境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下,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虽然汉学在西方学界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和理论视角的新颖,汉学研究一直颇受国内学界青睐。本文作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汉学深受西方学界风行已久的东方主义的影响,存在着对古代中国的种种幻象和对现代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但另一方面又应该承认,西方的汉学界并不乏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家,他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对国内学界也有着启示。再者,与东方主义所不同的是,汉学中也存在着"去政治性"和"去意识形态性"的倾向,它和国内学者的国学研究应该形成一种对话和互补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在把中国文化的成果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就更离不开与汉学家的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特点论述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与这些观点不同,我的观点是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特殊性造成的。文章论述了中国高度集权封建体制的二重效应,高度集权体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高度集权体制与人才的关系,从而揭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体制原因。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其大胆的否定和决绝的质疑姿态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本文立足于对其文化逻辑和诗学精神的把握,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探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原因,关注、探究它对中国90年代"新生代"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开拓出了对"新生代"小说的新的审视维度.  相似文献   

7.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8.
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思想的主旨,一是审视后现代的审美文化现实,二是重新思考真善美的关系.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的新读,韦尔施赋予了美学在全球化时代以新的使命.回到韦尔施的文本,有助于厘清中国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的问题症候,并能给中国当代美学建设提供新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的手段使用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或职能,征稽部门运用公共关系原理一方面可以使其建立维持与政府,新闻媒介,车主之间相互沟通,谅解,接受和合作,争取这些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外部征费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征稽部门协调理顺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征稽职工的创造力和主人精神。  相似文献   

10.
《家用汽车》2006,(8):54-55
生活方式是人们对个性的不同诠释,是渗透到生活细枝末节的一种品位,汽车只是它的一个片段,它是一种穿越了行业、地域、文化的时尚。我们特意邀请了影视界、时尚界、汽车界、媒体界知名人士作为活动评委,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汽车,诠释汽车生活,共同奉献给读者一顿独特的汽车时尚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1.
摘要原型批评理论是在以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的一种批评模式。本文指出的中国武侠就是自己独特的原始文化,并在结合原型批评理论基础上,对武侠《天龙八部》中三位主要人物萧峰、段誉和虚竹进行了原型剖析,重点突出中国人的武侠情结。本文通过根据中国神话人物的模型,对武侠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语言传播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所学国家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其文化,进而建构起文化认同。语言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的媒介使用,也会影响其文化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究语言学习、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1 003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释在华外籍留学生的人口统计变量、汉语学习动机、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成就型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情感、中国文化行为)之间影响显著。第二,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其媒介使用行为(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的影响部分达到显著。第三,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第四,外籍留学生人口变量与中国文化认同部分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公共关系管理体验教学运用模式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教学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较少有人把体验教学应用于公共关系管理的教学实践,文章在阐明公共关系管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关系管理体验教学常用的7种模式:直观感悟式、角色表演式、情景模拟式、游戏体验式、调查访谈式、动手操作式和社会实践式,并对这7种模式是否有效实施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家用汽车》2006,(9):54-54
生活方式是人们对个性的不同诠释,是渗透到生活细技末节的一种品位,汽车只是它的一个片段,它是一种穿越了行业、地域、文化的时尚。我们特意邀请了影视界、时尚界、汽车界、媒体界知名人士作为活动评委,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汽车,诠释汽车生活,共同奉献给读者一顿独特的汽车时尚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诞生与运用与社会文化密切相连。死亡委婉语作为委婉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语言的教学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死亡委婉语也折射出了不同文化下的死亡文化差异。本文作者旨在通过对死亡委婉语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永强的《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深刻地考察了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动力问题,并从晚清近代中国社会涉及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深入剖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生的必然性,作者深怀着“史”家意识对其中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做出了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作者创造性地转化并提出的“公共舆论”这一理论成为该著的最大亮点,并从多个方面取得了对“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绘画是文化的一种精神符号。中国画源远流长,它以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和色彩画面折射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曾经历了从绚烂至极到质朴平淡的变换,这种绘画色彩运用风格的变换,是两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互动的结果。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思想对中国绘画色彩发展的影响,及促使中国画色彩变化的文化诱因。  相似文献   

18.
饭店一线员工公共关系素质养成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目前饭店一线员工公共关系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对饭店一线员工公共关系素质养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是"新批评"的"细读",而是一种跨文化阐释。这种阐释不采用某一种特定的西方理论和方法,而是以自己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习惯为基础,来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它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跨文化阐释模式。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的并重一方面使得理性分析有了更多的感性内容和具体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感性体悟具备了充分展开的空间。宇文所安的跨文化阐释模式是与美国汉学发展的新方向相一致的。它可以突破"区域研究"的限定,使汉学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能够使中国文学产生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并有可能被更广泛的西方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侧重从知识论和方法学的视野,考察市民社会理念对中国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的历史考察,文章认为,西方市民社会理念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文章简要勾勒与分析了中外市民社会论者运用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历史经验所作的解释和批判.并且强调,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市民社会理念,对中国研究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