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正式制度的一部分,教育具有国家属性;教育本质上所具有的传递人类文明的功能,又使其具有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教育的双重属性是进行跨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等合作交流的基础。二十世纪前半叶留学生是参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重塑的重要力量,当前规模庞大的出国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则共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广泛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国际合作,在传播中国教育形象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能。鉴于当前部分西方公共媒体对中国教育的报道尚有失客观公正、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目标成效还有提升余地,教育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效能还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百年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生成了“‘五四’文化自觉”与“当代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既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对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的自觉,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自觉。“‘五四’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文化的“失败”,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改造”。围绕“失败”的争论涉及“利用厚生”“安身立命”和“纲常制度”三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改造”的实践既指以西方现代性的科学与民主去批判中国传统,又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及其伟大成就。两种改造方案既鲜明对立也有交叉重叠,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当代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是“文化自信”,它所导向的实践是“文化复兴”,这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主题。中国的现代转型还在进行,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仍在深化。展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当代文化自觉”应当是一个包括“文化自觉”“中国自觉”和“现代自觉”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3.
文化语用实践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效度与信度。第一,就文化语用实践逻辑而言,紧密围绕文化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是助力国际传播规避“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基本前提。第二,就文化语用实践路径来看,以文化指示和文化行为为主要抓手,有利于国际传播实现从“话里”到“化外”的整体超越。第三,就文化语用实践自觉来说,在语言使用维度对接文化大循环背景下的不同类型文化信息表达,有助于国际传播完成从“脱敏”到“高敏”的转型升级,也有益于凸显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提升国际认同度。总而言之,以文化语用视角介入国际传播实践有助于拓展文化共存与文明互鉴研究的视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全球治理中有效弘扬中国精神,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面临着“外冷内热”的局面,考察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效果有助于反思和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文章通过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土耳其、埃及、阿曼和约旦的传播效果后发现,由于该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电影院数量少,消费水平低,电影消费意识不足,以及文化差异,“双重把关人”和翻译等问题,中国电影在该地区的传播效果不佳。基于传播过程理论,在中国电影未来的对外传播中,需要从渠道畅通、信息准确、受众接受、文化交融、制度宽限这五个方面逐一分析和消除影响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主体互动中构建良好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话语形态。本研究认为,网络文学要实现精准有效传播,成为“注意力经济”秩序下深入人心的中国文化符号,令知识经验谱系不同的海外受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文化共情,有关各方需要从认识论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考量全球文化的视觉修辞与图像叙事的审美逻辑;在方法论上则要努力构建网络文学海外题材布局的多元样态,积极营造“文影漫音游”全IP联动的海外运营生态,充分探索多元译者主体协同翻译的机制,自主搭建线上翻译作品、影视改编、动漫改编、短视频改编、有声书音频改编、游戏改编等外文网站及APP协同联运的国际传播矩阵。  相似文献   

6.
非典事件传播场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场由大众传播和小众传播两个层次构成,在2002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非典”事件中,信息在传播场的两个场域间流动.从而形成了相离、相接、相交三种模式。本文对这三种模式的结构细加分析,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信息传播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中的翻译与翻译中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使 我们对有着跨文化和跨学科特征的翻译活动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翻译不仅是把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转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是一种跨文化行为,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翻译和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文化中的翻译”,“翻译中的文化”,“文化翻译”,“翻译文化”等不同概念,对其意义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诠释。认为翻译活动受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双重制约,只有将语篇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下,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数字文化出海已构成我国国际传播“拓体系”的重要方向。从系统性、过程性与多样性视角出发,本文对游戏电竞、在线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短视频这六大领域的出海态势与能力构型作出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数字文化的产业化生产与流通仍然受美国媒体巨头引导的全球语境下,中国互联网产业以沉浸式、虚拟化媒介技术的新发展为契机,积极锻造新的传播空间与媒介业态,并在内容产制、平台制播一体化、在地可沟通性等维度上实现国际传播能力的立体化拓展,初步实现了多元竞争性的数字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晚清科学传播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科学传播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在中国各领域的普及传播,主要涉及译书出版、口岸传播、留学生传播、办学和实物传播等模式。文章分析了晚清出现传播科学高潮的成因,提出研究近代西方科学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接触规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律是中国科学传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初步分析了这些传播模式的特点、作用以及各种模式之间的联系,对今天做好科学传播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以来,尽管文化保守主义的派别众多,思想观点也多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要守住从孔孟始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道统”,并视之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命脉,以这种文化史观为出发点,文化保守主义指责唯物史观是“物欲化”的,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侵害,本文在对文化史观的思想演变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与唯物史观对立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 ,我就和几位北京的学术界朋友在讨论“科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科学史又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科学史无疑将在新世纪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但这个位置很可能将定位于科学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科学、文化、科学文化 ,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确非常复杂。按照 C.P.斯诺的说法 ,把人类知识体系分成两大块 ,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种文化 ,人文也是一种文化——后半句简直象是废话。所谓“科学文化”,原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概念 ,可以有多种理解 ,比如 :将科学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将科学本身视为一种文化 ,科学中具有人文功能的那一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是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化模因论作为人类文化的进化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文中尝试性地从文化模因论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电子竞技作为青年新兴的亚文化,迅速走向主流大众。以电竞游戏为核心的电竞文化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文化认同,是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基于此,本文以电竞游戏为研究载体,力图从人类传播与交流的本体论,即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中国语境下电竞文化的传播路径提供一个新思考与检验。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与实验混合研究的方法,对游戏宣传视频进行视觉编码、剖析,将其中的文化符号元素分为人文元素、生活元素、自然元素三种类型,结合EEG脑电生理信号测量,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对不同类型的符号元素认知与文化认同差异。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文化符号传播效果不同,不同文化背景青年对不同类型文化符号认知与文化认同具有显著差异,同时游戏对抗性也间接影响了青年文化认同。本文提出以构建中外青年“全球一体化意识”,打造对外文化传播的电竞社群,隐性传播东方美学思想等方式提升电竞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4.
京派文人作为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凭借都市文化空间建立了网络化的公共交往活动,从而形成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学流派。本文从他们的公共活动空间、大众媒介和权力意识等角度论述了其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紧密联系,展示了他们独有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描述中关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一对核心概念.通过运用8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测量,发现多数美国民众把国家、家庭、父母放在优先于个人的位置,同时他们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给予了较高认同.由此证明个人主义并不是衡量和描述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唯一指针,而在国家公共外交中,如何抓住中美两国文化的“相似性”,“求同存异”是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当代社会传播分化的加剧,传播失衡问题随之凸现。对于传播分化与传播失衡,必须通过有效的传播控制途径,以建立完备的社会媒介发展生态,才有利于传播的良性发展。但对于这些问题,传播学理论研究尚未深入,而政府管理部门则过分依赖市场调节手段。市场调节手段是否是传播控制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答案。本文则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分化、传播失衡问题的研究,着重就传播控制的基本内涵、传播控制的主要内容、途径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描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媒介的世界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遗产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可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它进行多维观照。本文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作为媒介的世界遗产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及功能等等,揭示世界遗产在现代信息传播特别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本文认为,从现代传播学的媒介理论来看,世界遗产也是一种媒介,它的信息特征是历史阶段性和恒久性的统一。地域局限性和共享性的统一,文化汇聚性和延展性的统一。世界遗产作为媒介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在文化传播中是分析文本,在教育传播中是讨论案例,在经济传播中是稀缺资源,在娱乐传播中是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讲究“国家”、“家庭”、“父母”、“师长”优先于个人.本研究以“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大型国际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8个问题与人口学属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种族、党派归属)和媒介接触频率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受教育程度高者及黑人/非洲裔美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而保守党人士及较多通过广播收听新闻的美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由此导出,在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和对美文化交流中,应该注重“分众”传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现代工程技术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进行了审理,从科学思潮的视角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历史联系以及前者如何影响后者等具体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认为,两者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从西学东渐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工程技术给文化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局限性以及这一问题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失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社会文化分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分化问题凸现出来。传播分化引起传播冲突,传播冲突的直接结果是传播的非均衡发展,也就是传播失衡。对于这些问题,传播学理论研究尚未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文拟就传播冲突的基本特征、传播失衡的表现形态,以及传播失衡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本文研究认为。传播失衡的表现形态主要体现在地城层面的传播“倒流效应(backwasheffect)”、社会群体层面的传播对立、媒介内部层面的结构失衡以及管理层面的市场力量和国家控制的深层矛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