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夏元友  刘鹏  莫介臻 《公路》2005,(8):275-279
开发了软基沉降预测系统,把多种预测模型归纳起来建立模型库,应用数据库来管理和处理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把模型库和数据库连接起来建立预测信息系统。结合数据库强大功能,提出并建立集工程概况数据库、变形监测信息数据库、沉降预测模型库和预测结果数据库为一体的软基沉降预测信息系统,且形成一个集查询、编辑管理、数据处理和沉降预测及其结果可视化等为一体的软件系统。最后,将该系统应用到广东省广梧高速公路软基施工监控中,提高了监控效率与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集成化公路CAD系统数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程数据库是集成化公路CAD系统的核心,数据结构的研究则是建立工程数据库的基础,在对集成化公路CAD系统中数据流程及数据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系统数据的存储构造了不同数据结构的形式,为工程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建库模型。  相似文献   

3.
工艺资源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及要求,工艺资源数据库与各应用系统数据交互,工艺资源数据库应用,工艺资源数据在应用中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保障基地舰船装备监测保障的现状,提出了建立舰船机械状态监测中心数据库的设想,并对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可行性、数据库的来源及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盾构动态设计数据分析方法。其内容包括:数据库架构体系的确立、数据库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库架构体系中各子模块的关系研究、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汽车人机工程学作为涉及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指标,已经成为评价汽车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的人体数据库是搭建三维人体模型和分析人机工程学性能的基础。文章着重介绍了汽车人机工程学分析软件RAMSIS中有关人体尺寸数据库的研究结果及建立方法,基于我国人体数据库的现状以及相关的国内和国际标准化参考标准,提出了建立人体数据库的要求,为完善和更新不同国籍的RAMSIS数据库,提出了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综述公路数据库意义及其设计方法和过程,混合数据模型的建立。论述数据库各个阶段的设计过程。同时介绍基于地市级公路数据库的基本应用系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汽车试验部门特点,重点阐述了建立汽车试验信息数据库的分析和设计过程,使用了SQL Server7.0数据库管理工具实现试验信息数据库服务器端的管理,利用Visual Basic6.0的数据访问技术开发客户端应用程序,建立起适应局域网发展的试验信息管理客户/服务器(C/S)系统。  相似文献   

9.
交通事故数据库的建立,对全面提高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论文通过对众多事故数据的分析,选取了必要的55个参数建立了全国可通用的交通事故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使用既便于各城市之间事故数据的有效共享,又便于交通事故的处理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集成昆铁路赤普沟泥石流的数据资料,建立泥石流数据库,对主要泥石流影响因素构架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数据库评判系统,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以纯O2作为补充助燃剂的内燃机,它是在普通内燃机的基础上加装纯O2供给和控制系统所构成;对现有内燃机燃烧不充分和排放污染环境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纯O2助燃内燃机的设计思路、结构与机理;最后对纯O2助燃内燃机设计与制造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设计角度看,技术上是成熟的,从制造角度看,只需对现有普通内燃机略作改进即可,没有太大难度,因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Some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developing a new approach to analysis of conditions of self-excitation of lateral vibrations of railway vehicles as systems of variable structure are given in this article. Structure variability is conditioned by the state of constraints with dry friction. An idea of the replacement of a nonlinear multibody system by a number of subsystems, which are linearized in a certain way, is worked out.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suggest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excited vibrations of active multibody systems with dry friction is illustrated by way of an example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a freight car.  相似文献   

13.
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强度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对发动机曲轴结构强度的研究,其基本出发点都是安全系数法,因此不能定量地反映曲轴安全可靠的程度。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曲轴弯曲疲劳强度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和可靠度计算,可靠度指标能够定量地反映曲轴的安全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4.
实腹式圆弧拱桥病害机理分析与综合加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蔡各庄拱桥病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桥面补强层和拱圈增大截面加固、拱圈侧墙钢杆件拉结和下部增补桩基综合加固的方案。该方案不仅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整体刚度,而且有效地控制裂缝发展,在旧桥加固改造中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山区公路钢筋混凝土T梁桥拓宽时混凝土梁的收缩徐变效应,采用解析法分析新、旧T梁拼接后由于新梁收缩徐变产生的应力和挠度,推导拼接后新、旧T梁收缩徐变影响的解析法公式。以20 m跨径T梁为例,采用MATLAB软件编制分析程序,分析由收缩徐变效应引起的新、旧T梁的挠度和应力,比较新T梁的梁高和混凝土强度对新、旧T梁挠度和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混凝土收缩徐变作用下,新T梁的梁高可能会引起旧T梁腹板底缘开裂,新T梁的高度及混凝土强度对新、旧T梁的受力影响均较大。  相似文献   

16.
快速修补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快速修补混凝土的干缩、早期收缩、自收缩性能以及初长测试时间对混凝土收缩性能评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快速修补混凝土的收缩比普通混凝土大,且快速修补混凝土的收缩是以自收缩为主;快速修补混凝土的收缩在3 d龄期内的发展非常迅速,3 d龄期以后快速修补混凝土的收缩与普通混凝土相当;初长测试时间对快速修补混凝土收缩性能的评价有重要影响,如果按照普通混凝土收缩试验方法,在混凝土成型后的2~3 d龄期后开始测初长,将会严重低估快速修补混凝土的收缩性能,低估程度达20%~40%。因此,本文建议当进行快速修补混凝土的收缩试验时,在快速修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5~7 M Pa时进行拆模,并立即送入恒温恒湿室放置1 h后即可测初长。  相似文献   

17.
曲线螺旋桩是一种新型的抗拔桩。目前,对曲线螺旋桩的抗拔特性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此,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直线型桩和不同螺旋宽度、厚度和间距的螺旋型桩的抗拔承载力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位移限制条件下,螺旋桩极限抗拔承载力是直线型桩的1.38~2.14倍、螺旋宽度为15 mm是螺旋宽度为10 mm螺旋桩极限抗拔承载力的1.09倍、螺旋厚度为15 mm是螺旋厚度为10 mm螺旋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的1.05倍、螺旋间距为50 mm是螺旋间距为100 mm螺旋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的1.10倍。  相似文献   

18.
针对炭质千枚岩隧道施作锚杆时容易剥落掉块并导致局部失稳的问题,对先喷后锚法与传统先锚后喷法进行比较研究。为了分析2种施工方法对围岩与支护体系力学响应的影响,借助三维数值分析手段对洞周位移变化、初期支护结构受力、锚杆受力及围岩的塑性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喷后锚法引起的围岩变形与支护体系应力略大,先锚后喷法对控制围岩变形效果显著,二者均可满足一般工程需要;当对围岩变形控制要求严格时应选用先锚后喷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条件的紫外光老化沥青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研究影响紫外光老化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沥青混合料进行不同时间长度的紫外光老化研究紫外光照时长对动稳定度的影响;对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进行定量的紫外光照研究级配对动稳定度的影响;分析不同油石比的紫外光老化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研究油石比的合理范围。研究结果为强紫外光辐射地区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冻融条件下盐渍土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卫星  杨晓华 《公路》2008,(1):5-10
通过对新疆岳普湖~英吉沙公路及和硕~库尔勒高速公路沿线的天然盐渍土室内基本性质试验分析,选取典型天然盐渍土,在开放系统中进行反复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试验,从土类角度研究了天然盐渍土在多次冻融循环时的强度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经多次冻融循环,低液限粘土试样粘聚力自下而上线性减小,内摩擦角呈S形分布;含砂低液限粘土试样冻融循环过程中,试样粘聚力呈反S形分布,内摩擦角均呈S形分布;低液限粉土试样各层土粘聚力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各土层内摩擦角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