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热膜式质量空气流量计是汽油喷射系统中经常选用的传感器。开发直接测量的热膜式质量空气流量计的过程中,补偿环境温度对结果精度的影响,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本文依据作者自行开发的热膜式质量空气流量计,对环境温度补偿电路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给出了热膜式空气流量计的控制电路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汽车发动机用空气流量计安装在节气门前方,用于测量流经节气门的空气量。空气流量计主要包括叶片式空气流量计、卡门旋涡式空气流量计、热线、热膜式空气流量计等几种类型,其中热线、热膜式应用较多。本文以丰田COROLLA空气流量计为例介绍空气流量计的检修。一、空气流量计工作原理在图1所示电路中,电桥处于平衡状态时热线与冷线温度相差保持  相似文献   

3.
屈敏  蔡伟义 《汽车电器》2007,(5):42-44,46
简要介绍几种车用空气流量计的结构与测量原理,对它们的使用特性进行比较;以BOSCH公司的新型热膜式空气流量计HFM5为例,详细叙述基于微硅片的车用热膜式空气流量计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徐艳 《汽车维修》2008,(2):15-16
奥迪A6 2.8L轿车装备ATX型电喷发动机,其空气供给系统采用先进的热膜式空气流量计。空气流量计安装在空气滤清器与节气门体之间的进气道上。空气流量计的作用是采集发动机的进气量信息,并将发动机吸入的空气量转换为电信号输送给发动机ECU。空气流量计信号是发动机ECU确定发动机基本喷油量的重要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众公司的很多车型(捷达、桑塔纳、帕萨特、奥迪、宝来等)都采用BOSCH HFM5型热膜式空气质量流量计,这种空气流量计的电子检测元件集成度很高。由于热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同于采用电桥检测电路的空气流量计,所以其故障诊断方法和检修都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简要地介绍了空气流量计安装位置及特点、热膜式空气流量汁主体结构及特点、检测原理及其对应特点,并以实例进行厂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7.
帕萨特B5轿车的ANQ发动机采用热膜式空气流量计,这种空气流量计具有以下特点:1)空气流动阻力小,无摩擦部件;2)使用寿命长;3)工作性能稳定,响应速度快;4)测量精度高,不受进气流脉动的影响;5)无须自洁;6)制造成本高。  相似文献   

8.
空气流量计(MAF)按结构原理可分为翼板式、热丝式(热膜式)、卡门涡旋式及电位计式等几种,按信号输出类型又分为数字式和模拟式两种。  相似文献   

9.
L系统的核心元件电控单元,简称ECU,它的作用是接受转速、水温、空气流量等信号,经过处理后控制喷油嘴等元件,使发动机正常运转。ECU为高度集成化的电子元件,一般无法修复,一旦损坏,只能整体更换。 L系统区别于其它喷油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精确的空气流量计。 机械式的折翼门空气流量计输出信号是可调的,而热线、热膜式流量计一般无法调整,但它们由于没有机械磨损,工作起来很可靠。无论是ECU还是空气流量计,都  相似文献   

10.
<正>空气流量计又叫空气流量传感器,是电控发动机众多传感器中的一种。空气流量计可感知进气量的多少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传送给ECU,ECU结合其它传感器的信号,经过计算并和存储器里的数据进行比对,最终确定喷油量的大小并驱动喷油器进行实时喷油,保证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最合适的混合气配比。空气流量计有多种型式,目前常见的有翼片式、卡门旋涡式、热丝式和热膜式等。空气流量计如果出现故障必然会使供油量产生误差,从而影  相似文献   

11.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日趋饱和,城市面临着“摊大饼”式快速扩张问题。随着地下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综合体等重点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工程呈现出微变形、小间距、大断面、大埋深、高精度、长距离和超大规模等特点,面临着“水、软、变形难以预测”三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给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装备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近接施工技术、施工装备和数智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展与创新,详细分析了软土富水地层位移和变形控制技术,提出富水地层冻结技术和跨地铁运营隧道综合辅助施工控制技术;介绍了集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和隧道装备核心共性技术,以及具有绿色化、智能化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超级地下工程装备。从设计、施工、监测、运维4个方面介绍了现代地下空间数智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强调通过地下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构建可视化的地下空间信息平台,是实现“透明地下空间”的基础;对复杂地质条件灾害的预警与控制,是地下工程安全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控制管理系统,是支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并指出未来地下工程需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节约集约用地技术管理措施,有利于取得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最大效果。为此,建议在公路建设管理中引入规划设计节约集约用地审查制度,从其目的、流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等三阶段节约集约用地审查的技术条款和要点内容等方面,研究建立公路规划设计节约集约用地审查体系,以为在理论上建立和在实践上实现公路规划设计节约集约用地审查体系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沉管隧道运维技术发展,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调查与数据挖掘等方法,系统梳理了沉管隧道的国内外概况、运营与病损情况、检测与评估技术、病害预防及处治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以沉管隧道用途、管节长度与埋置水深等关键信息为基础,阐释了其国内外发展概况;简述了沉管隧道运营现状,并重点对沉管隧道接头、主体结构、附属结构与设施的常见病损特征进行了数据挖掘;对隧道检测、监测与评估技术进行了对照剖析,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检测与评估技术的进步与不足;从前期预防与后期处治的双角度,阐述了沉管隧道的不均匀沉降、裂缝与渗漏水等常见病害的预防与处治;并从沉管隧道运维信息的角度,对其运维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沉管隧道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诸多运维技术难题;在役沉管隧道出现了过大(差异)沉降、裂缝、渗漏水等病损,其中管节不均匀沉降最为常见;沉管隧道检测仍以结构检测对象和传统周期性检测方法为主;沉管隧道评估诊断多侧重于沉降量控制标准的角度,考虑多因素综合角度的服役性能评估尚处于空白阶段;沉管隧道常见病害应坚持建设期预防和运营期处治双管齐下的对策。未来,沉管隧道运维将向运营环境全要素拓展,并更注重实时自动化监测技术、大数据智能评估技术与基于状态的养护策略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波及重庆、甘肃、陕西、北京、湖北、上海等20个省、市、自治区,甚至港澳台和日本、泰国、越南、菲律宾也有震感。地震对汶川等地造成的灾难和波及范围实属罕见。尤其是震中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给震后及时救援和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汶川大地震虽然逝去,但地震造成的惨烈场面令人难以忘怀,引发人们很多思索。该文论述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从中接受那些启示,吸取那些经验教训。这将对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使用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韦海民  贺广学 《隧道建设》2020,40(2):179-188
为揭示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明晰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以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中1970—2018年收录的综合管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综合管廊研究知识图谱,对综合管廊研究进行发展态势分析、合作特征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综合管廊研究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国家为中国、美国、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日本,最富有成效的作者为Curiel Esparza J和Canto Perello J;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可行性、决策、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风险、安全、运维、管理方面;未来综合管廊研究趋势与热点将集中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与应用、绿色建造技术及一体化建设、信息化及智能化运维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最后,对综合管廊后续研究提出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治理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智能路面的发展,综述了智能路面各项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提出了智能路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智能路面的体系架构,包括路面信息感知获取层、信息集成处理层、综合服务层和能量供给层;重点介绍了智能路面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能量收集与利用技术、自我调节技术和基于智能路面的车路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智能路面的设计和建造方法;最后提出了智能路面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路面是由特定的结构材料、感知网络、信息中心、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组成,具有多种智能,并且能够为人、车、环境提供服务的道路路面;智能路面的发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道路自身潜力和适应未来的交通工具;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智能路面的各种能量收集和自我调节技术应着重解决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在智能路面的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路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路面,其设计和施工可以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施工、3D打印和智能压实技术,集合成一套新的建造工艺。  相似文献   

17.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的作用是确保汽车制动时行驶方向的稳定性、可靠性,但是目前仍存在非线性、时变性以及参数不确定性等问题。为保证汽车制动行驶过程中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实现各工况下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优化控制,以影响整车稳定的变量滑移率为研究对象,分析所设计策略的控制效果。搭建汽车动力学模型、制动系统模型、轮胎模型和滑移率模型等主要模型,设计基于滑移率的ABS二阶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基于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ABS制动过程和基于模糊PID控制的ABS制动过程进行仿真,对比研究最佳滑移率、载荷、水泥-冰对接路面、扰动等对制动过程中的轮速、车速以及滑移率等动态性征反映的稳定性和抗扰能力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最终制动距离和最终制动时间反映的制动性能的影响。最后,将自抗扰控制器和模糊PID控制器装配于试验车辆的ABS,进行水泥路面和冰-水泥对接路面制动过程的实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阶非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的ABS制动的最终制动距离和最终制动时间更短、制动效果更优,制动过程中的轮速、车速和滑移率在响应速度、稳定性和抗扰能力等方面均更佳;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证明了仿真模型及其仿真结果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室内环境下普通及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收缩徐变特征,分别对这2种超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持续1 080 d的力学、收缩和徐变性能测试,分析了补偿收缩组分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收缩和徐变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国内外3种不同规范公式对室内环境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的适用性,并引入相应的修正系数对既有收缩徐变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预测。结果表明:①补偿收缩组分的加入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负面影响,使立方体抗压强度、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降低4.3%、5.1%和4.2%。②UHPC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间存在良好的统计关系,且该统计关系受配合比和龄期的影响较小。③补偿收缩组分能有效抑制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使收缩降低28.9%,但对徐变有负面影响,使徐变应变、徐变系数和徐变度分别增加13.3%、9.3%和15.8%。④DBJ43/T325—2017的收缩、徐变模型对室内环境下普通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均给予较好的预测,预测误差分别在4%和6%以内;SIA 2052—2016仅有收缩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好地吻合;引入收缩和徐变修正系数后的修正模型能分别对补偿收缩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予以较好地预测,预测误差也分别在4%和6%以内。  相似文献   

19.
四川某路堤初步验收后,在2013年7月暴雨期间发生了多处溜坍。在现场调查、试验的基础上,对溜坍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溜坍原因是渗透破坏、高地下水压力、饱和软化和表面冲刷共同作用结果。针对性地采用了路基覆盖、砂袋堆砌和钢管桩临时加固措施及挡土墙、混凝土格构、分台阶分层回填、增设密目网等永久措施,经6个月运行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开荣 《隧道建设》2017,37(2):123-134
总结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情况。1)铁路、公路、地铁、水工等主要领域的隧道总数和总长度快速增长。2)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烟台地下水封LPG洞库、渝黔高铁天坪隧道等相继完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引松供水隧洞、引汉济渭输水隧洞、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京张高铁八达岭地下车站、惠州地下水封油库、湛江地下水封油库、珠海横琴地下综合管廊等在如期建设中。3)特长山岭隧道建设技术、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高瓦斯隧道建设技术、岩爆隧道建设技术、大断面矩形顶管及矩形盾构设计与应用技术、隧道机械化施工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轨道交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等战略规划,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最后,基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方向,指出超长隧道技术,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高水压、大断面水下隧道建设技术,高地温、高地热隧道建设技术,高地震烈度与构造活跃带的隧道建设技术,隧道运营维护管理技术,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的开发等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