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注浆技术是地层加固的重要技术之一。新宝塔山隧道施工条件较为复杂:地层岩性差、不良地质条件多、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相邻、穿越较多的地表建筑物、存在局部覆土较浅地段等。结合新宝塔山隧道浅埋段注浆加固工程,介绍了浆液类型选择,注浆参数的确定和注浆工艺的完善等。  相似文献   

2.
宝兰客运专线马鞍梁隧道Ⅵ级围岩地段处于富水的松散地层中,下穿浅埋沟谷,工程力学条件差、施工风险大,隧道设计方案的选择不仅对工程施工安全、进度和投资影响较大,甚至会对工程的运营安全带来影响。通过工程实例研究客运专线隧道Ⅵ级围岩地段主要工程特点,提出Ⅵ级围岩隧道设计的合理方案。通过工程类比法及数值分析确定结构支护参数,采用全包防水理念,并辅以井点降水及注浆加固等措施改善地层,保障了Ⅵ级围岩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方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工程复杂建设条件下控制因素分析,提出合理的总体设计方案,旨在探求在复杂建设条件下城市大型隧道工程科学合理的工程全局构思理念。城市道路隧道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课题,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社会人文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它需要设计者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对涉及方案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条件进行逐步分析,理清主次,结合路网规划、隧道埋深、洞口位置及洞外接线、工期等综合考虑,进行多方案比较,从而合理得出最有利的道路方案和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前隧道施工地层变形的计算没有考虑变形的时空发展过程,更难以考虑隧道施工参数变化对变形的影响。本文基于随机介质理论,从单元开挖引起的地层下沉出发,考虑隧道上部地层变形随隧道施工的时空发展过程,通过理论推导,建立能考虑隧道施工速度、地质条件、施工地层损失等施工参数发生变化时地层变形的统一计算公式。工程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推导的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进一步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对隧道施工参数变化时地层变形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当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和施工参数发生变化时,在隧道地层变化的交界面处会产生沿隧道纵向的地层永久变形。  相似文献   

5.
穿城方案选择是高速铁路引入大中城市的难点。武广客运专线长沙城区段总体方案决策过程中,对桥梁、隧道方案,从工程层面对工程地质风险、方案可靠性与可实施性、工程经济性等进行了全面比较,对拆迁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环保与城市景观协调等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按总体经济最优、能经受时间检验的原则,确定采用暗线长隧道方案。浏阳河隧道工程实践说明,在地层条件适宜的条件下,采用水下隧道穿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浅埋软弱地层条件下穿越既有铁路双连拱隧道的爆破开挖方案设计、爆破振动控制方法以及爆破振动监测等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渝怀线金洞隧道进行地层岩组、地质构造、岩溶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判释,评价了隧道所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隧道围岩分类和岩溶涌水量预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地层沉降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第六标段科华区间暗挖隧道工程实例,分析了软弱富水地层的沉降特性和引起地层沉降的原因,根据沉降原因提出了严格执行“十八字方针”、适度排放地下水、讲究开挖施工方法等控制对策,为软土地层进行城市地铁暗挖隧道有效控制沉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渝怀线金洞隧道进行地层岩组,地质构造、岩深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判释、评价了隧道所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隧道围岩分类和岩溶涌水量预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隧道洞施工的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复杂地层条件下隧道进洞施工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隧道斜向上穿越软塑黄土夹层时,隧道拱部逐渐脱离软塑黄土层,使得围岩处于"上硬下软"的二元地层状态。由于软塑黄土含水率高、稳定性差、承载力低,使得大断面隧道在这种二元地层下的变形特征不尽相同。本文依托银西高铁上阁村隧道,基于室内试验、数值计算、现场监测等手段,分析"上硬下软"二元地层下隧道围岩位移演化规律,揭示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软塑黄土层的下移,拱顶累积沉降量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当软塑黄土分布于边墙时,围岩软弱,软塑黄土变形量大,变形时间长;当软塑黄土分布于隧底时,隧底围岩隆起值及下台阶水平收敛较大;随着隧道穿出软塑黄土层,净空收敛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针对乌鞘岭隧道深层地段千枚岩地层,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产生大变形的特点,进行初期支护合理性的研究,提出有效的支护措施。研究方法:结合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岭脊地段千枚岩地层的设计施工,采用动态设计方法,根据千枚岩不同含量,确定试验段,布置量测断面,通过现场位移量测,分析总结深埋条件下,千枚岩地层变形特点和初期支护设计方法。研究结果:通过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和初期支护的研究,提出了千枚岩地层初期支护参数的建议方案,对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论:对于以千枚岩为主、围岩变形大的地层,采用长锚杆大刚度型刚支架,结合网喷纲纤维混凝土等初期支护措施,是控制围岩产生大变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长江沉管隧道为背景,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分析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沉管隧道二维分析的合理计算范围分析表明,横向半宽取3倍洞径为宜。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随着周围岩土的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在减小,因此,从抗震的角度讲沉管隧道宜浅埋,但浅埋必须满足抗浮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沉管隧道4个角的动力反应较大,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在设计中应予以加强。考虑水的耦合作用时,隧道的地震反应增强,在水深20 m条件下,应力增量最大超过10%。实际工程中水深一般较大,因此,计算中应该考虑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太峪隧道含水地层施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太峪隧道含水地层整体性较差,施工难度大,施工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正确认识该套地层以及研究适宜的支护衬砌参数,保证隧道工程通过该套地层隧道施工的安全合理.研究结论:(1)太峪隧道含水地层成因复杂,地层具有一定的压密性,但作为下更新统地层却胶结程度差,丰富的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很大.(2)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且赋存地...  相似文献   

15.
反坡富水岩溶隧道施工的主要难题是反坡抽排水,而快速有效地排除反坡施工地段的积水,对隧道的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影响重大。通过对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进口段抽排水系统设置的论述,进一步说明快速有效的排水系统和良好的排水管理可以为富水岩溶反坡隧道施工提供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进而为溶腔探测试验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正盘台隧道施工过程受工期紧张、大规模涌水、文物保护、生态保护等因素影响,需要设置泄水洞、支洞、横通道等辅助坑道,施工工作面增加较多,对隧道的施工通风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现有辅助坑道条件,结合施工组织各阶段特点,通过理论计算及现场施工组织配合,研究和制定出正盘台隧道符合现场实际条件的施工通风最佳方案,实现隧道施工人员工作环境的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房家湾隧道砂质白云岩节理裂隙发育,沿节理裂隙岩溶发育且情况复杂、隐蔽,围岩稳定性差,隧道结构安全及运营安全风险较大.针对存在的较大安全风险隐患,为保证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通过超前地质预报、综合补充勘察技术探查岩溶发育情况.采用综合预加固措施提高围岩自承能力,在地表沟谷铺砌封堵地表水下渗,动态优化隧道衬砌结构、防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18.
重载铁路隧道长段落穿越第三系富水砂层,隧道开挖后,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富水砂层颗粒随水流失、粉质黏土含水率增大,诱发掌子面砂层、粉质黏土等变形失稳,局部甚至发生涌砂、突泥、突水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为此,根据地层性质及成因分析,采用理论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动态设计,确保施工安全。设计中采用了对围岩超前预注浆加固封堵地下水、掌子面玻纤锚杆注浆提高核心土的整体稳定性,拱部超前大管棚预支护控制围岩变形,长导管泄水降压降低周边砂层的含水量,施工过程"快挖、快支、快封闭"的原则,从而实现安全开挖,快速通过的处理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直径管幕超前支护在市政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成都成华区致力路工程为例,重点介绍在市政繁忙道路隧道中采用大管幕超前支护技术的设计与施工效果。致力路暗挖段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与既有线平面交角为75°,隧道拱顶埋深为1.0~6.2 m,暗挖隧道部分采用Φ299 mm大管幕超前支护,隧道顺利通过浅埋段,对城市道路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衡炎高速公路云阳山隧道进口段为亚黏土地层,由于该地层含水量高、可塑性强、自稳能力差,承载力低,给隧道施工造成困难。根据云阳山隧道亚黏土地层台阶七步开挖法实际施工情况,选取典型断面,进行了拱顶位移、钢支撑受力的量测,研究台阶七步开挖法各施工步骤对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进行了地表沉降和位移的监测,特别是对沿隧道纵向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获得了亚黏土地层条件下采用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围岩变形以及结构受力的特征,对于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推广应用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