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舱内泥泵汽蚀性能是决定超大型耙吸船施工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国内建造的泥泵往往缺乏汽蚀性能数据。以国内首艘超大型1.8万m3耙吸挖泥船为对象,研究其舱内泥泵汽蚀性能,建立流体动力学模型。首先获得流量-扬程、流量-效率、流量-功率等泥泵特性,并与已掌握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应用完整汽蚀模型研究汽蚀性能,并采用较国外更为严格的效率下降值作为临界汽蚀发生点;据此获得某挖泥转速下不同流量的必需汽蚀余量数据。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工程界及具体船舶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以某特殊用高抗汽蚀泵为研究模型,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基于RNG的k-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泵内部流场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并进行了汽蚀计算。对比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得出,数值计算可以较好的预测泵的汽蚀性能,为高抗汽蚀泵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泵在船上使用的场合很多,在各种系统和装置中,凡需输送液体的地方均装有泵,其中多数是离心泵。泵的作用如人的心脏,如果发生故障,将使整个装置停止工作。因此在设计和选择泵时,除了考虑流量和扬程是否符合装置的使用参数外,还必须对泵的吸入条件进行核算。泵在系统或装置中的吸入条件的好坏,就是指泵在工作时是否处于无汽蚀状态或允许汽蚀的工况。如果泵在工作中发生汽蚀,则扬程特性曲线将明显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噪  相似文献   

4.
离心泵因其性能范围广泛,流量均匀、结构简单、运装可靠、对故障的相对低的敏感性和维修方便等诸多优点,在海上石油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因离心泵对汽蚀的敏感,使得在输送高温介质或入口压力较低的工况下出现很大困难。针对汽蚀产生的原因列举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并对其中的立式筒袋泵进行了详尽描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大型离心油泵模型设计方案参数的选择原则;明确了离心泵汽蚀性能相似计算中的若干基本概念;强调了离心泵在抽送不同粘性液体时其汽蚀性能的非相似性和热力学变化规律;叙及了相似换算时实型泵和模型泵的效率修正公式;探求了大型油泵在抽送粘性液体时其流量扬程特性曲线的修正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丙浩 《水运工程》2021,(4):158-162
高效疏浚是疏浚施工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研究的热点。基于智能疏浚模式的控制原理,对智能疏浚模式下"航浚6008"轮的滨州港工程施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产能与控制模型,并对该耙吸挖泥船在滨州港工程的产能做进一步优化计算。结果表明,生产率受流量、浆体相对密度与泥泵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疏浚过程中,智能疏浚模式主要依靠活动罩控制器与泥泵控制器的相互配合,当实际泥浆流速高于(最佳)设定值时,在其他边界条件不变时,活动罩自动控制器将活动罩下压,使耙头生产率与泥泵汽蚀控制相匹配;检测到泥泵汽蚀时,泥泵控制器通过降低泥泵转速而降低泥浆流速,以达到最佳混合物流速。  相似文献   

7.
应用FLUENT软件对疏浚工况下泥泵的固液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泥砂粒径和不同泥砂浓度下泥泵内的泥砂颗粒和压力分布,探讨了泥泵内磨损与汽蚀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泥泵工作时为非均匀磨损,泥砂主要集中分布在叶片的非工作面和泵壳的圆周方向,这些部位的磨损比其他部位严重;泥泵汽蚀主要发生在叶轮非工作面进口附近和分流舌附近,且泥砂浓度越低,其产生汽蚀现象也越多。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维雷诺平均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不同叶轮叶顶厚度参数的喷水推进轴流泵流场和性能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叶顶最大厚度对喷水推进泵的空化特性产生一定影响,当叶顶最大厚度增加时,在小流量工况,其水力效率上升;当流量超过444 kg/s,特别是超过额定流量时,其水力效率反而下降,且在相同的流量下,最高效率点降低。随叶顶最大厚度的增加,喷泵扬程减小,抗空化性能下降,汽蚀比转速减小。因此,本文选择的叶顶最大厚度为3 mm。选择合理叶顶最大厚度,可有效提高抗汽蚀特性,避免发生局部空化。  相似文献   

9.
针对潜没式液货泵工作时液货残留量问题,以一台比转速为81.3的泵为研究对象,采用汽蚀仿真方法分析泵临界汽蚀余量随吸口间距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吸口间距存在临界值,当间距大于该值时,泵临界汽蚀余量基本不随间距变化而变化;当间距小于该值时,泵临界汽蚀余量随间距的减小而剧烈升高,由此可确定吸口间距的变化范围。选取3种吸口间距测试泵的扬程,试验结果表明,当实际吸口间距小于极限吸口间距时,泵就会因严重汽蚀而无法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叶轮的结构形状对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某船用泵的四个叶轮方案的试验结果为例,叙述叶轮的结构形状对离心泵汽蚀性能的影响,并证明适当增大叶轮进口的液流过流面积会对提高泵的汽蚀性能带来好处。  相似文献   

11.
离心泵与其他类型泵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因而在船舶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油箱、容器和舱柜的抽空等。在输送液体的过程中,通常泵的吸入侧的静扬程会有所降低。正因如此,储液舱柜中的空气(气体介质)才有可能通过吸入口进入管路,并由于叶轮入口处绝对压力的降低而在离心泵的过流通道内产生气蚀。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防止空气进入吸入管路,但是目前只能依据现有的和允许的汽蚀余量值,靠降低流量来避免汽蚀。由于苏联造船界目前还没有能够准确而有效地评价汽蚀余量值的技术设备,只能采用人工调节,因而其精确度只能取决于操作者的技能。这样一来,常  相似文献   

12.
吴仁荣 《船舶工程》2006,28(1):46-49
对离心泵叶轮入口处液体的流动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固装式前置导翼改善叶轮叶片入口处液体的流动状态,以在降低流体噪声的同时,提高泵的效率,改善汽蚀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离心泵在抽送与常温清水不同的特殊液体如石油产品时的汽蚀现象和汽蚀性能,分析了特殊液体的物理性质和温度对离心泵汽蚀性能以及扬程流量特性的影响,介绍丁离心泵在抽送不同特殊液体时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研制船用排疏水喷射泵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外一些学者在研究液体喷射泵的汽蚀现象时引入汽蚀流量比q_κ(亦称汽蚀喷射系数u_*)或汽蚀压力比h_K或临界汽蚀系统σ,并以此作为判别液体喷射泵汽蚀发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轴流叶轮(螺旋式叶轮)由于其高抗汽蚀性能而被广泛用作高扬程诱导离心泵的前置叶轮(诱导轮),同样还被用作低扬程前置(增压)轴流泵的叶轮.增压泵的功用在于产生保证主泵在整个工作流量范围内无汽蚀工作所需的足够扬程值.增压泵在较低的转速下运行,因此它的结构设计应保证在汽蚀裕量值(灌注头)降低的情况下其所产生的扬程并不降低.此时,主泵可在高转速条件下工作,从而使其外形尺寸减小,重量减轻,同时还为其采用高速燃气透平驱动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大功率机组来说,这无疑将产生很大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汽轮给水泵和冷凝水泵是船舶主锅炉系统的重要设备,它们对于主机的正常运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汽轮给水泵由汽轮机轴直接驱动,一般转速高达7000~10000 r/min 左右,给水温度在104~125℃范围内。冷凝泵从冷凝器中抽吸冷凝水,冷凝器中液面处于真空状态,因而不论是给水泵或是冷凝泵,都是输送饱和状的液体,对于汽蚀都极为敏感,泵吸入管路设计的不合理就会使泵的流量、扬程明显下降,甚至使泵的工作中断。在小流量工况运行的给水泵,遇到这种情况还会产生剧烈振动。这类  相似文献   

17.
以二回路给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给水系统的管网模型及停泵后的泵前流量动态变化数学计算模型,对给水管网进行支路流量分配和节点压力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特征线法对给水系统的水锤现象进行动态计算分析,成功地模拟了停泵后给水系统的各个支路及节点的压力和流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根据计算结果对系统进行初步安全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颖  代军  吴激  陈长盛  崔伟  高波 《船舶工程》2021,43(3):67-71
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结合Zwart-Gerber-Belamri空化模型,对比转速为69的离心泵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内射流结构对泵内部空化流动的影响机理,比较射流孔径对泵汽蚀性能的影响,分析内射流引起的空化泡形态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射流孔的存在导致泵叶轮流道在进口抽真空状态下更易发生空化,射流孔径越大,对流道中空化发展的影响越强烈;当射流孔直径为6 mm时,在0.8倍、1.2倍和1.4倍设计工况下,模型泵的临界空化余量分别增加17%、69%和5%.由于内射流的轴向速度较大,在剪切层形成局部低压区,其自身更易发生空化.当有效空化余量降低时,在小流量工况下,叶轮进口轴线附近率先出现螺旋型空化带,并逐渐转化为范围更大的空泡团;在大流量工况下,空化发展缓慢,仅发展出空化带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提升耙吸挖泥船施工效率、全面发挥耙吸挖泥船产能,以耙吸挖泥船装舱作业过程中的最大产量为优化目标、泥泵汽蚀余量和管路临界流速为约束条件,以施工人员最为熟知和方便控制的流量为优化变量,建立了耙吸挖泥船装舱作业最大产量对应流量(称为最佳流量)的计算模型,旨在面向耙吸挖泥船装舱作业拓展挖泥船施工优化理论和方法。对比分析了模型的优化计算结果和实际施工数据,吻合良好,说明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可靠。另外,模型计算所需变量容易采集,优化计算结果(控制目标,流量)明确,施工人员对流量的控制操纵熟悉便捷。模型不仅能为施工设计和疏浚作业提供参考,而且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航海》2017,(1)
本文从一起柴油机架汽蚀事故出发,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机架汽蚀问题再次发生,即使以后发现有汽蚀,也可以早点发现问题,不至于等机架汽蚀严重漏水后才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