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深厚软土中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试验,实测长桩、短桩和桩间土顶面应力,探讨了采用水泥土长短桩方法对深厚软土进行处理时,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曲线同单一桩型复合地基一样均为缓变型;长桩和短桩桩土应力比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并在临界荷载前后,复合地基主次桩顺序发生变化.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了考虑荷载水平的水泥土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且计算结果同实测结果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2.
对高铁站场咽喉区深厚软土大面积堆载预压下复合地基的工程力学与变形特性开展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不同位置和深度的超孔隙水压力、沉降变形以及桩土应力等参数随时间和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站场咽喉区复合地基内的超孔隙水压力随着荷载增加而增大,达到峰值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消散,其变化略滞后于荷载的变化;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卧层上部,此处附加应力也较大;在下卧层中,随着深度增加,超孔隙水压力逐渐减小。2)高铁站场咽喉区复合地基由路堤中心向外,桩应力、桩间土应力及桩土应力比总体呈减小趋势。在路堤填筑和预压中,站场咽喉区复合地基桩间土应力向桩传递,桩间土应力逐渐减少,桩顶应力逐渐增大,并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桩网式复合地基的竖向承载性能,依托济青高速公路拓宽改建工程,针对高桥头路段采用的桩网式复合地基埋设了土压力监测仪器,对施工过程中桩-土应力比进行了同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桩-土荷载分担效应随填土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发生变化,填土高度较小时,桩、土间差异沉降较小,土拱效应不足以发挥,桩-土应力比差别较小;而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大,桩、土间的差异沉降逐渐增大,土拱效应得以充分发挥,荷载逐渐向桩顶集中,桩-土应力比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桩网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对东莞市东部快速路的4个断面进行了现场测试。重点对各个断面的桩顶沉降、桩间土沉降、桩顶应力以及桩间土应力等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桩网复合地基能够有效地减小路基总沉降和桩土沉降差,桩土沉降差为14~47 mm;路堤填土中存在明显的土拱效应;土拱高度集中在0.76~0.94倍的桩净间距之间,平均为0.88倍的桩净间距;桩土应力比和桩土沉降差在变化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同步性,桩土沉降差与土拱效应发挥程度密切相关,桩土沉降差是产生土拱效应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德兴至南昌高速公路填土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对不同桩距的CFG桩复合地基在路堤填筑施工期和载荷试验承栽板下的桩土应力比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桩土应力比随荷栽和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路堤荷载条件下与刚性荷载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存在着差异,在路堤施工期测试的桩土应力比较刚性荷载试...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能考虑桩土滑移特性和桩间土非均匀压缩变形特征的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以均布荷载下等桩长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单桩等效加固单元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桩土相互作用的上部负摩阻塑性区、中部协调变形弹性区和下部摩擦承载塑性区三区段模式,采用剪切刚度和极限摩阻力随法向应力变化的等单位长度极限剪切位移理想弹塑性模型,建立了弹性区非线性和塑性区非均匀的桩侧摩阻力分布模型;考虑桩土滑移特性及桩间土非均匀压缩变形特征,根据单元体桩土荷载传递微分方程,导出了表征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的沉降和桩土应力比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路堤荷载及垫层柔度系数对沉降和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降随路堤荷载及垫层柔度系数的提高而增大;桩土应力比随垫层柔度系数的增加而减小,随路堤荷载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据此提出了采用最大桩土应力比进行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设计的技术原则。  相似文献   

7.
填土路堤下复合地基受力与变形的CAT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编制的二维有限元程序,分析了复合地基中的桩土刚度比、置换率、桩长以及路堤刚度等对地基沉降、侧移及桩土应力分配的影响,特别是路堤刚度变化对应力比的影响,并模拟了填土路堤下复合地基的受力性状,从而为填土路堤下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桥头跳车产生的原因,使用水泥土搅拌桩对江苏济徐高速公路某桥头段地基进行加固,并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的桩身质量、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和地表沉降特性,结果表明:由于水泥土搅拌桩刚度远大于天然地基,在路堤荷载下地表桩间土的沉降大于桩顶沉降,这种桩土差异沉降导致路堤荷载通过土拱作用向桩顶转移,减小了桩间土的附加应力,进而减小桥头段地基总沉降和工后沉降,可以减轻或消除桥头跳车现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长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深厚软基的方法在广东省内某高速公路中的现场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加快填土速度。填土期间地基中搅拌桩能有效约束深层土体侧向位移,但路基沉降速率较大;相对常规排水预压法,该方法可以减少沉降总量,但后期沉降速率收敛缓慢,对于减少预压时间和工后沉降作用不明显;试验区桩土应力比较小,且总体上体现出填土期迅速增大,预压期逐渐减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CFG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现场试验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高速公路软基试验段填砂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进行了现场试验,同时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与土体沉降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现场实测路堤加载下的桩土应力比与静载试验测试的桩土应力比相差较大,数值计算的桩土应力与实测路堤加载下的桩土应力比较为吻合。目前采用静载试验确定路堤荷载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不合适的,该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公路软基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一体化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目前同类软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提出将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业务相结合,开发集数据处理、资料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辅助公路工程质检业务;采用Office二次开发、组件等开发技术,合理地规划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充分考虑了其在公路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系统中的架构与地位。研究与开发的系统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目前同类软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提出将试验检测与质量检验评定业务相结合,开发集数据处理、资料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辅助公路工程质检业务;采用Office二次开发、组件等开发技术,合理地规划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充分考虑了其在公路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系统中的架构与地位.研究与开发的系统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浅谈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存在弊端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说明了目前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增加教书育人效果.《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挖掘本门课程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对立德树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内客车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客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国家重点改造,通过引进技术、中外合资,现已有了一个客观的技术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客车市场大规模发展起来,现在生产的大中型客车,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兼备的产品格局.近10年来,我国许多客车厂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技术,且随着国外生产大中型客车的著名厂家的陆续进入,我国已具备了先进的客车车身和底盘制造技术;但中档和高档大中型客车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首次故障里程、平均故障里程、使用寿命等指标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另外,缺少适合高速公路使用的客车发动机,特别是缺少适合高速公路的高档客车底盘,因此,底盘的品种少和质量低,制约了客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中型客车行业呈现出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显著特点,以“三龙一通”为代表的客车业第1阵营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成为拉动中国客车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位居第2阵营的黄海、安凯、少林和中通客车的销量或销售额提升也较快,成为国内客车业活跃的一支生力军。与此同时,却  相似文献   

17.
在华东地区客车市场中,属山东省最为典型.2009年1-5月客车销量在全国仅次于广东市场,是华东区域的第一大商用车车市场;但是,购车档次可能比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区域都要低,环保要求也不高.该地区2009年销量同比减少28.87%.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使用过程中皮带异常磨损的现象,分别对皮带传动工作中的受力情况、传递功率、皮带与皮带轮匹配等,找到异常磨损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各种汽车里程表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不同传感器的优缺点对比。  相似文献   

20.
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因可在其设计运行条件内承担全部动态驾驶任务,面临安全验证与评估挑战。基于场景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测试评估方法已成为广泛的行业共识,模拟仿真测试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从第三方视角,针对自动驾驶安全性、高场景覆盖度、逻辑完备性等测试验证目标,搭建基于软件在环的模拟仿真测试环境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设计运行条件覆盖的测试场景集构建方法,探索形成一套高可信智能网联汽车模拟仿真测试评估方法,并在特定应用场景进行初步实践。研究成果为模拟仿真测试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测试与评估中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