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层次分析法在公路网规划建设项目排序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公路建设项目排序是路网规划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公路网规划建设项目排序中,并以盐城市公路网规划骨干公路为例,说明建设序列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2.
《交通与计算机》2009,(4):21-21
为切实加强公路网日常运行监测和协调管理,提高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路出行信息服务需求,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拟指导地方公路管理部门加快路网管理平台建设,确保重点业务功能的实现和平台间互联互通。目前《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已下发,并处在收集各省级公路管理部门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意见阶段。  相似文献   

3.
巩喜彪 《公路》2002,(6):113-115
通过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公路网现状的调查,得出了该地区公路网的布局特点及现状特征,分析了现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地区公路风规划,建设和养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明文  王江平  姜彩良 《公路》2011,(6):121-124
针对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连通可靠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确立了从路段到路径,从路径到路网的公路网连通可靠性评价思路,在对公路单元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路段、路径及路网的连通可靠性评价模型,研究成果为高烈度地震区的公路网规划建设、公路系统的抗震加固以及防灾对策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万国朝 《公路》1990,(11):28-32
公路网一般由全国的干线公路和一般公路组成,干线公路作为国土结构的骨架,担负着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任务;一般公路形成居住环境,发展地区经济。这些公路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建设,达到安全而顺畅的交通,同时改善沿线环境的目的。本文以高速公路为例,从路网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明确路网的规划和建设水平。一、路网的基本考虑方法干线公路网的考虑方法可以总结如下:按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公路网规划》采用一系列新方法、新理念对公路网发展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地分析研究;基于明确的规划目标,按先结构与形态、后等级与规模的思路展开路网布局,运用了卫星影像技术对路线进行选择与优化,提出了广义规划范畴、弹性发展理念、复合交通走廊、城市化进程中公路的建设模式等一系列新概念。该规划咨询的工作组织、对外交流、研究思路、规划理念、技术手段、成果表现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7.
公路网规划两种理论与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在公路风规划技术的研究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将欧美城市交通规划引入公路网规划的四阶段法;二是由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交通工程教研室提出的总量控制法。两种方法在各省、市、地区公路网规划中均得到了应用。本文度从公路风规划的两个重要方面--公路交通需求预测和路网布局对这这两种方法的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枣庄公路网规范划的实践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1):115-115
<正>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我国将建设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以下简称"路网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公路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高烈度地震区公路路网的抗灾能力,指导灾区公路规划和生命线公路工程的建设,在目前公路网抗震设防既无系统理论,又无可执行的技术指南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单体工程抗震设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发挥路网整体抗灾能力的角度,以公路运输满足抢险救援的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地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路网抗震设防的思路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王明文  孙小年  王海燕 《公路》2012,(4):155-159
对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的抗灾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确立了从路段到路径,从路径到路网的公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思路,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抗灾能力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思路,研究成果为高烈度地震区的公路网规划建设、公路系统的抗震加固以及防灾对策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公路网规划》采用一系列新方法、新理念对公路网发展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基于明确的规划目标,按先结构与形态,后等级与规模的思路展开路网布局,运用了卫星影像技术对路线进行选择与优化,提出了广义规划范畴、弹性发展理念、复合交通走廊、城市化进程中公路的建设模式等概念。  相似文献   

12.
近日,黑龙江省交通厅绘制了2 0 0 4年到2 0 1 7年交通发展蓝图。在公路网规划上,该省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分三个层次路网进行。规划建设总里程9471 4km ,投资1 4 1 5亿元。第一层次路网为“三射、四横、六纵”,规划建设里程65 0 0km ,其中高速公路1 0 0 0km ;第二层次路网为第一层  相似文献   

13.
区域公路网规划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结合厦门海沧经济开发区路网规划工作,着重探讨了区域公路网规划的分区、原则、交通量预测、路网布局、实施方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路网规模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按国际标准计算各层次道路目标长度的模型,结合广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广东公路网发展的理论目标长度,并就各层次公路配置规划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制定我省公路网发展的合理规模和层次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威海市现有公路网总体布局、公路等级结构分析,在充分考虑威海市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同时分析了公路网规模与国民经济、人口的相互关系,采用国土系数法、人口密度法定量预测未来规划年的威海市公路网合理规模,结合专家意见等定性:方法,给出了满足威海市发展需求的路网规模,并从公路网技术指标,宏观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鞋行适应性分析评判。  相似文献   

16.
公路功能分类理论研究初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学福  蔡建华 《公路》2005,(1):4-14
公路功能分类是通过研究公路的服务功能.确定特定公路在公路网中扮演的角色.并为相应的交通出行提供服务.功能分类实质是按服务需求疏导交通。不同层次的路网在国民经济中满足不同的交通运输需求.干线、支线各自充当不同“角色”.形成全国公路交通大通道和四通八达的集疏散道.“各司其职”,功能明确而又互补.这是提高路网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对路网层次的合理划分.特别是从理论上对第一、第二层次做出合理划分.使公路发展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确保质量、保障畅通、保护环境、节约用地等客观需求.为今后公路网路线规划、建没、养护和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充分发挥已有的公路设施的功能,是公路全面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公路功能分类的思想并结合我国目前公路网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公路功能分类的若干方案.分类时第一步是先分大类.再对大类进行细分.并说明新的分类方案与原有行政等级分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公路功能分类的推荐方案.明确了各层次公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公路网效益评价是公路网规划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对公路网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协调性。考虑新型空间格局的发展要求,从路网运行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4个方面建立路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路网基础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交通量数据等多源数据,借助TransCAD与ArcGIS工具对指标进行量化测算,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区域干线公路网综合效益进行超效率分析;采用陕西省干线公路网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DEA方法适用于对不同城市的路网综合效益进行超效率分析,西安、渭南、铜川、延安、榆林的效率值最大,宝鸡的效率值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公路交通网络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公路》1988,(11)
为了适应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和公路网建设的实际需求,建立一套统一的用于指导公路网规划的编制办法已是势在必行。交通部公路局于1987年6月在杭召开了“公路网规划座谈会”,并组织了由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主办,吉林、湖南、广东、四川、福建等省有关单位参加的《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编写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初稿)已基本完成。《办法》分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广泛调研分析国外普通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现状,以及交通运输部对平台建设要求,结合广东省公路网管理的实际,研究云计算技术在路网管理中的应用,形成用户三级功能层次列表,构建了广东省普通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逻辑框架和物理框架,为促进全省普通公路网管理高效畅通、环保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公路网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张晓峰  王洁 《公路》2008,(3):118-122
公路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早期阶段介入规划,从源头上解决公路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实现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介绍了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然后讨论了规划环评结论对公路网规划及其实施的指导意义。最后提出了将公路网规划环评结论应用于公路网规划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环境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