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理顺安徽省船闸管理体制,适应内河水运发展,从安徽省船闸建设历史出发,归纳5种船闸运营管理模式,分析船闸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安徽省在改革船闸管理体制方面所作的探索,提出理顺船闸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权限;打破部门界限,促进统一协调管理;推广企业化运营,强化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2.
船闸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闸管理现代化牵涉管理体制机制、技术手段、组织效能与人才队伍等诸多方面,文章就三峡船闸和葛洲坝船闸管理现代化要素之一的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根据党的十九大"交通强国"理念,分析广东省船闸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全省统一规范的船闸通航管理体制方案以提高船闸通航效率。  相似文献   

4.
熊宇 《中国水运》2002,(4):14-15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通航在即,及时确立永久通航管理体制的问题显得日益紧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最近,有关部门提出了"闸调分开"的原则意见,提出调度权归三峡局,船闸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权归三峡总公司,三峡局选派优秀人员组成一个船闸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专业单位,三峡总公司将船闸设备采用合同形式交由船闸运行管理单位负责安全管理和运行.这就是所谓"闸调分开"方案.方案的核心问题是,船闸运行和过闸调度分由互不隶属且分属不同行业的两个部门负责管理,二者通过合同形式明确权责关系.笔者认为,要实现三峡通航管理目标,安全可靠的船闸运行是重要基础,灵活科学的调度指挥是主要手段,完善的航运支持保障系统和高效及时的船闸修理体制是必要的支持保障条件.在目前研究明确通航管理体制的阶段,深入研究和完善通航调度管理体制尤其重要.船闸运行与船舶过坝调度能不能分离?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二者关系?本文就此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瓯江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河,其中游正由社会投资建设4个枢纽。为使枢纽建成后船闸的运行管理体制顺畅,结合现有船闸运行管理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针对瓯江梯级开发的特点,提出了船闸运行管理方式及利弊分析,供有关管理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6.
朱光富 《珠江水运》2011,(Z2):63-65
2009年,长洲船闸全年双向过闸货运量已经达到4433万吨,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中"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一横",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便利优势得以显现。但是随着运量的迅速增长,长洲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发生滞航事件的瓶颈问题更为突出。本文从长洲船闸的管理体制出发,就解决长洲船闸滞航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卞兆盛 《水运工程》2001,(5):24-27,31
通过葛洲坝船闸输水反弧门在近20年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合理化的设备管理体制,努力解决各种运行和修理问题,确保长江航运的畅通。  相似文献   

8.
长洲水利枢纽位于广西梧州市上游12km处,长洲枢纽过船设施为2座一级船闸,其中2号船闸(1000吨级)于2007年3月3日建成运行,1号船闸(2000吨级)于2007年5月15日建成运行,两线船闸设计双向年通过能力3200万吨。长洲枢纽的建成,为渠化西江航道,提高西江通过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船闸规模偏小,管理体制不顺,经常引起船舶过闸堵塞,影响了西江航运干线的畅通。  相似文献   

9.
针对碍航闸坝瓶颈问题,以富春江船闸为例,全面总结已建枢纽实施船闸扩建改造工程的主要关键技术与创新设计,包括保留原船闸并紧接新建一座大尺度船闸的总体布置、船闸结构设计、新老船闸衔接输水系统、老船闸加固改造、坝下施工围堰等,达到既满足通航安全要求,又避免对大坝安全、防洪安全、电站发电等不利影响,对解决我国众多枢纽船闸碍航问题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船闸输水系统的分类,分析了在设计阶段初步选择输水系统应考虑的因素和选择方法,阐述了在运用我国《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选择船闸输水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输水系统技术进步和工程应用情况对输水系统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港  邓健  刘少勇  曾笑涵 《水运工程》2022,(12):196-203
为了提高内河船闸调度水平、缓解船闸堵航情况,以我国内河水运梯级开发中最为广泛的单级单线船闸为研究对象,运用Arena仿真平台构建了船闸通航仿真模型,以汉江兴隆船闸为例,对单级单线船闸船舶过闸问题进行仿真。在此基础上,为了评价相关要素对船舶待闸时间的影响,开展了大量单因素和多因素影响下船舶过闸敏感性试验。采用数据拟合方法研究了单因素作用下船舶待闸时间变化规律和预测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双因素作用下的船舶待闸时间预测模型。检验表明船舶待闸时间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结合过闸预约制和预测模型提出了船闸优化调度策略,可为管理部门开展船闸科学调度提供有效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内河航运船闸调度采用手工编制调度计划方式速度慢、调度水平低、缺乏科学性的现状,通过对单闸多目标调度问题进行建模,并基于改进的SPEA设计了模型求解算法,对船闸调度系统进行优化,为提高船闸通航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好三峡船闸的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借鉴葛州坝船闸的实践经验,在重点调研葛洲坝船闸运行管理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三峡船闸的引航道口门位置,引航道尺度,船闸水力学,船闸联动运行、船闸维修和保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省水船闸通过把总水头进行分级,减小每级工作水头,除节省船闸用水量外,还有利于解决高水头船闸的水力学问题,对我国西部山区河流船闸建设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分析省水船闸运行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理论省水率的计算方法及其随省水池级数、面积的变化规律,总结分析了影响省水船闸水位分级的主要因素。以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船闸为依托工程,针对船闸上游水位变幅大、设计水头高、工程布置条件及运行方式复杂等特点,计算省水运行时剩余水头的变化规律。从运行水位、省水池级数和面积等方面,提出了省水池布置参数及大水位变幅下的省水船闸水位分级方式,进一步模拟计算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船闸输水水力指标,论证了水位分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谢凯 《水运工程》2011,(6):126-130
三峡船闸为连续5级船闸,工作水头高,同时两线船闸相邻,船闸与升船机共用下游引航道,使船闸水力学问题的难度超过了已建的世界船闸工程,是船闸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根据合理布置船闸输水系统方式的条件,通过在运行实践中不断优化阀门运行参数,成功地解决了4级运行下行船舶一闸室待闸等问题,而且具备了阀门工作水头从45.2 m提高到47 m的工作条件,实现了5级运行改4级运行,有效提高了船闸的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君  宣国祥  黄岳  金英  洪娟 《水运工程》2016,(12):20-25
输水系统是船闸实现其功能的关键设施,其设计直接影响船闸工程的安全与效率。等惯性四区段出水分散输水系统是目前国内外高水头大型船闸常用的输水系统形式,但其结构复杂、建设难度大,且由于设置第二分流口而带来自身空化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内河船闸特点,通过国内外工程资料分析、理论与计算分析、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提出并验证了“闸墙长廊道+闸室中心立体分流+闸底两区段四纵支廊道出水+侧支孔+明沟消能”的等惯性两区段输水系统形式在40 m级单级巨型船闸中的适用性,为高水头大型船闸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定 《水运工程》2024,(3):87-91
针对应用《船闸总体设计规范》进行船闸引航道口门区及制动段布置时遇到的问题,从船舶通航安全角度阐述了船闸引航道制动段、口门、口门区和连接段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现有船闸口门区通航安全判别标准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引航道口门区的水流特性及船舶舵效原理,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船闸通航安全制动段水流条件判别方法,对船闸整体模型试验及船闸总体布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丽媛  汤建宏 《水运工程》2016,(10):146-151
长江上游地区水头高、流速快、水位变幅大,对通航建筑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采用升船机形式较难解决运量小、高地震烈度对塔柱的横向位移要求等问题;多级船闸形式又面临耗水量巨大、下游引航道流态不佳等问题。省水船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结构形式,但在我国的应用经验较为有限。以三峡新通道工程为依托,从省水船闸的工作原理出发,分别对结构选型、省水池布置、结构高程及尺度确定、输水系统的计算流程和参数确定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结构核算、输水效率、省水量3个方面说明省水船闸方案的可行性及其相对于梯级船闸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陆俊 《水道港口》2006,27(4):249-252
随着长三角感潮河段船闸船舶量的迅猛增加,研究新型口门船闸布置与运行方案很有必要。结合南通船闸的运行特点及存在问题,经研究提出了新的船闸布置方案,即在现船闸下游适当的位置增设一个闸首,使现船闸具有3个闸首、2个闸室及2个引航道,提出了新的通闸运行方案和新船闸方案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京杭运河苏北段船闸电气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船闸电气控制系统标准化的概念,并针对Quantum PLC系统在实现船闸电气控制标准化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