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了砂井预压法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处理效果。分析了砂井处理前后路堤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改善情况,以及在不同场地地质和荷载条件下砂井预压对于加快地基早期固结沉降和减少工后沉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某工程软基加固未达设计要求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连有 《港工技术》2011,48(1):44-47
目前,软土地基真空预压加固技术的应用已非常广泛,结合天津临港工业区某工程实例,分析其软基加固未达到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是CV和CH取值偏大;吹填土层厚度、含水率、砂垫层重量和有关规范公式计算精度等也是影响固结度的原因,并提出改进软基加固的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上海洋山深水港区三期工程的陆域形成情况,探索出陆域形成过程在吹填砂荷载作用下海底天然泥面下软土地基沉降的观测方法.根据天然泥面下软土地基沉降量和吹填砂的顶面高程,解决了计算陆域形成过程中吹填砂体积的难题,为类似的海上吹填砂成陆工程设计和沉降观测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某基建项目为了不占用农田,建设用地全部在防洪堤外,通过水力吹填形成陆域。该地区地质较差,淤泥层平均厚度约33m,软基处理难度高。经过综合比较,采用打排水板、袋装砂筑堤等措施形成围堤后,在场地内进行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处理软土地基。  相似文献   

5.
蒋瑞波  张明 《水运工程》2011,(5):136-140
基于Gibson大变形固结方程,结合吹填淤泥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对简化该方程的3个假定条件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级荷载下双层软基沉降预测的大变形固结简化方法,将其应用于围海造陆工程吹填淤泥与原状淤泥双层软基沉降过程预测,结果表明:1)常规预压荷载(≤200 kPa)下,固结压力0~25 kPa与25~200 kPa范围内,吹填淤泥的孔隙比e与有效应力及渗透系数与(1+e)分别满足线性关系,大变形固结系数近似为常数;2)大变形固结简化方法预测的双层软基沉降曲线相比于经典固结理论,更接近于实测曲线,为软基沉降预测提供了一种简易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吹填软土地基改性真空预压法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沿海地区通过吹填航道淤泥进行大面积围海造陆,吹填好的大面积淤泥场地通过真空预压进行浅层处理。处理后的吹填场地急需进行工程建设,但其承载力不能满足建设要求。为研究进一步提高吹填软基承载力的方法,划分了5个试验区,采用取消了砂垫层的改性真空预压技术进行不同方案的现场试验研究。对现场监测和地基检测结果分析表明:改性真空预压法在吹填软基的加固处理中可以取得较好的加固效果;加密了水平排水管道和在波纹滤管中套入PVC圆管支撑可以更好地传递真空并提高加固效果;采用改性真空预压联合覆水预压可以保护真空膜、提高膜下真空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软基的固结速度和提高固结效果。  相似文献   

7.
结合佛开高速公路软基工程实践,简要介绍填砂路基的碾压和压实度检测及检测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杨金凤 《水运工程》2002,(6):75-75,78
结合佛开高速公路软基工程实践,简要介绍填砂路基的碾压和压实度检测及检测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结合苍南县江南海涂围垦区吹填及软基处理二期工程I标段4#隔堤的施工,阐述了大型袋装砂围堤在深厚软基浅水区域的应用,针对滩涂面高、水深浅、供砂不稳定、材料供应慢等施工难点,研究了大型砂被人工铺设工艺("打滚袋"),提高了施工效率,研究了砂库供应工艺,减少了停工损失,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袁保军  方伟 《水运工程》2015,(5):202-206
随着围海造地的发展,吹填淤泥越来越厚。对中厚层吹填淤泥超软地基提出一次真空预压法进行加固处理方式。现场试验采用有砂垫层和无砂垫层2种真空预压法对6~10 m中厚层吹填淤泥超软地基进行一次加固。通过现场监测对真空度、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等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加固前后土体抗剪强度和物理指标的对比,得知一次真空预压法对中厚层吹填淤泥超软地基加固效果明显。另外,试验结果显示,有砂垫层和无砂垫层2种真空预压法加固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淤泥海砂混合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地区淤泥和海砂储量丰富,适当配合比的淤泥海砂混合料理论上可用于海堤填筑。采用DDS-70型动三轴试验系统和GZZ-50型共振柱试验系统,对不同配合比的淤泥海砂混合料进行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得出淤泥海砂混合料的动强度和最大动剪切模量,并分析不同配合比和固结围压对淤泥海砂混合料的动强度以及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淤泥海砂混合料的动强度和最大动剪切模量均会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混合料中海砂含量的降低及淤泥含量的增加,其动强度和最大动剪切模量会减小。  相似文献   

12.
将高应变拟合分析的荷载-沉降(Q-S)曲线与静载试验直接测得的Q-S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可获得千枚岩上覆钙质砂层大直径钢管桩的沉降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大直径钢管桩穿过较薄的钙质砂层且进入较硬的强风化千枚岩层足够深度时,Q-S特性表现为端承型桩,桩顶沉降主要由桩身压缩引起,残余沉降小;当大直径钢管桩穿过深厚钙质砂层且桩端支承于偏软的强风化千枚岩层时,Q-S特性表现为摩擦型桩,无论高应变还是静载试验,均能充分发挥土阻力,达到极限荷载时沉降急剧增大,累计总沉降量和残余沉降大;千枚岩层上覆钙质砂层的厚度对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影响微小,大直径钢管桩的极限承载力主要取决于穿过钙质砂层后进入千枚岩层的深度以及千枚岩持力层强弱。  相似文献   

13.
为了检验澳门东填土区浅部土体地基处理效果,在充分研究场区吹填砂前后地基土层特性、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和施工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监测及检测结果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软黏性土和吹填砂经地基处理后力学强度明显提高,工后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地基处理效果显著;根据长期实际沉降监测值能够对最终沉降量做出更准确的预测或通过选取合理的沉降经验系数m s,使地基沉降量估算值与目标值更接近,以便指导本地区同类项目的地基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强潮河口丁坝坝头砂肋软体排护底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工织物软体排护底应用情况以及钱塘江河口潮流特征的分析,认为丁坝坝头砂肋软体排铺设后的稳定性好坏是护底成败的关键。利用长35m、宽4.3m的水槽,对砂肋软体排在不同压载厚度条件下进行不同行近流速、不同坝长、不同水深的多组次室内试验研究,得到砂肋软体排的稳定性主要与压载的块石层厚度有关,铺设在丁坝坝头的砂肋软体排临界块石压载稳定厚度与行近流速、丁坝长度以及水深等因子有关,采用相关因子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丁坝坝头砂肋软体排临界稳定的压载厚度经验公式,可指导现场施工实践。  相似文献   

15.
吹填粉细砂动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汕头东部经济带吹填粉细砂,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初始相对密实度、固结应力、固结应力比对吹填粉细砂动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吹填粉细砂动强度随粉粒含量增加而降低,破坏振次相同时,粉粒含量为18%时的动强度为粉粒含量为0时的1/2。动强度在粉粒含量为6%~9%时降低幅度出现突变,相同破坏振次下,降低幅度约为22%。吹填粉细砂抗液化强度并不是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加的,临界黏粒含量值为12%。初始相对密实度对吹填粉细砂动强度影响较小。固结应力小于200 kPa时,吹填粉细砂动强度随固结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大于200 kPa时,试样已接近最小孔隙比,增加固结应力已不能增大试样密实度,动强度不再增加。当固结比小于2时,吹填粉细砂动强度随固结应力比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高置换率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增会 《水运工程》2011,(6):131-135
结合现场试验,对高置换率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单桩承载力及桩间土固结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适合高置换率挤密砂桩的桩土应力比、桩间土承载力、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式,按规范中有关公式进一步复核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出的计算公式可供工程初步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挤实砂桩加固饱和软粘土岸坡地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实际工程现场原位试验观测,对于挤实砂桩加固饱和软粘土岸坡地基的效果进行了多方法的研究,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挤实砂桩加固饱和软粘土岸坡的作用效果明显,形成砂桩复合地基,提高了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了地基的抗滑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强夯试验软粘土层中的孔隙水压力进行测试,分析其分布规律,对确定强夯最佳夯击能量、夯点间距、强夯间歇时间及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双层地基模型试验,研究上部硬土层在不同强度和厚度条件下的双层地基承载性能,并拍摄数码图像分析了双层地基的变形场。分析荷载p-基础沉降s 曲线,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随上部硬土层强度和厚度的增大而增加,双层地基极限承载力下对应的基础垂直位移随上部硬土层强度和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模型试验中的上部硬土层的水灰比为10%、厚度为30 mm,以及上部硬土层的水灰比为20%、厚度为60 mm 时,后者的极限承载力是前者的3.01 倍,后者的极限承载力下对应的基础沉降是前者的基础沉降的0.11 倍。利用数字照相变形量测DPDM (The digital photogrammetry fordeformation measurement) 技术对双层地基变形的数码图像进行变形场分析,通过网格图的变形分析,土体的初始变形出现在下部软土层中,随着荷载的增大,网格的变形区域逐渐向上部的硬土层及软土层下部发展,同时在水平方向扩展;双层地基破坏模式为上部硬土层的锥台型整体剪切和下部软土层冲剪的综合型破坏形式。对上部硬土层的强度、厚度的优选设计可大幅度提高软土地基处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