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公路高切坡分类及其破坏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公路高切坡缺乏一个统一的分类,从而造成其破坏模式分析混乱,降低了公路高切坡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根据岩体结构面的控制性及现场易识性原则,将公路高切坡分成3大类9小类.依据岩性及其组合、岩体结构、岩体强度、结构面间距、走向与边坡走向的关系、结构面倾角与坡角的关系等各种不同组合情况具体分析了公路高切坡可能破坏的具体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楔形体-平面滑动破坏模式、崩塌-滑动破坏模式、滑动-拉裂型破坏模式及滑动-压裂型破坏模式等4种复合破坏模式,对高切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潜在破坏面的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路高切坡分类及其破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公路高切坡缺乏一个统一的分类,从而造成其破坏模式分析混乱,降低了公路高切坡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根据岩体结构面的控制性及现场易识性原则,将公路高切坡分成3大类9小类.依据岩性及其组合、岩体结构、岩体强度、结构面间距、走向与边坡走向的关系、结构面倾角与坡角的关系等各种不同组合情况具体分析了公路高切坡可能破坏的具体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楔形体-平面滑动破坏模式、崩塌-滑动破坏模式、滑动-拉裂型破坏模式及滑动-压裂型破坏模式等4种复合破坏模式,对高切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潜在破坏面的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家,其中水灾的地域分布广、时间跨度大,边坡岩土体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公路边坡滑坡、崩塌事故多有发生,危及公路交通通行能力和人员安全。采用强度折减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开展了公路高边坡工程降水入渗时程分析,揭示持续降水入渗条件的公路高边坡失稳特征,即边坡岩土材料的较高孔隙水压力区从边坡坡面表层向内部逐渐发展,与滑裂面或局部塑性区的发展方向相反,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降低,公路高边坡将发生坡面冲刷、坡体滑坡破坏。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了公路建设的力度,促进了城市之间不断的交流和合作。而随着公路建设的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公路边坡出现了填土、挖土的坡面,这些坡面长期暴露在外,经雨水的侵蚀终将导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因此在建设公路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公路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应将公路的边坡防护考虑进去。主要就公路边坡防护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土裸露边坡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总结了黄土边坡坡面防护技术的重要研究成果,梳理了坡面工程防护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边坡植被防护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与不足,分析了固化黄土的抗剪强度、水稳特性等护坡性能与效果,展望了黄土边坡坡面防护技术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坡面工程防护技术包括圬工防护技术、骨架结构防护技术、土工格室柔性防护技术等,发展历程为圬工作业逐渐精细化,含细分框格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边坡植被防护技术一般从植被天然护坡效应、植生措施、植物选取搭配开展研究与应用,但由于忽略黄土本身较强的水敏性与较差的土壤肥力,导致坡面植被后续生长乏力,无法单纯依靠植被本身进行坡面防护;不同固化材料处理条件下黄土的护坡性能与效果各有特点,尤其生物胶与纤维可在生态效应和长期稳定性方面起到积极协同作用,使得胶-筋固化黄土表现出优良的抗侵蚀效果和土水保持能力,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明确工程结构、植被、固化黄土一体化的综合生态护坡技术是边坡防护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提出应将固化黄土防脱技术、生态材料修复技术、边坡防护安全生态监测系统、护坡时效性评估方法以及植物搭配景观设计等方面作为...  相似文献   

6.
挂网客土喷播技术在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对挂网客土喷播技术的施工原理,施工工艺以及工程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地缓解坡面防护与环境保护、公路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针对公路路堑边坡绿化困难的现状,应用秸秆育苗钵作为植物发育早期的容器进行育苗,并实现钵苗一体化栽植绿化,介绍了这项技术中大棚育苗,坡面种植及后期养护管理等施工技术方法,经实践验证,采用该方法绿化后苗木成活率高,护坡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阐述公路路基防护与加固方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坡面防护设施的设置、堤岸防护、地基加固等几个方面探讨公路路基防护与加固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为公路养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黄延高速公路黄土边坡坡面剥落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假定边坡剥落面为平面且平行于坡面,各点应力状态相同,不考虑坡端阻力的影响,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建立剥落体稳定性分析模型.采用该模型对黄延公路黄土边坡剥落病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延高速公路的路堑边坡易在Q3e01黄土层中发生剥落,评价结果与调查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路基的坡面防护,包括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边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坡面冲刷严重和坡体滑塌。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等手段,找到合理的稳定的坡型结构,从而提高公路黄土高边坡设计的科学性与经济型,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山西省黄土地区公路边坡破坏问题,在了解黄土地区公路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边坡的两种破坏形式:坡面破坏与坡体破坏。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坡面破坏中的冲刷、剥落与坡体破坏中崩塌与滑坡破坏发生的原因。提出了4种边坡破坏形式的防治措施:采用草泥喷护技术防治冲刷破坏;建议山西省黄土地区采取人工植草措施、客土喷播防护措施与土工格室措施等防治剥落破坏;对于崩塌破坏,建议进行填补沟缝、削坡、拦截以及支挡等防治措施;在边坡坡体附近修筑"丁坝"、修建截水盲沟或钻孔及削坡减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滑坡破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公路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弃土、弃渣,破坏了公路沿线一定范围的水土保持设施,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附近的农田、水库、河流的情况,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公路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水土保持设计,通过对广惠高速公路水土保持设施工程造价的分析和采取的防护措施,从而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达到公路边坡稳定,取土场开挖的坡面不裸露并覆土利用和降低工程造价等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岛状冻土区,公路的走向会使路基两侧坡面及其下伏土层的地温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路基结构发生不均匀热变形,继而引发纵向开裂、热融沉等严重的路基病害,直接威胁行车安全。掌握该类路基坡向性差异特征是提高公路设计质量,改善路基热稳定性的前提,因此,以实际工程为载体,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在路基两侧坡面施加差异性热流密度,对高纬高寒地区多年岛状冻土路基的坡向性热效应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基热稳定性会随着坡面热差异的增大而发生不均衡性变化,依据差异性热流密度条件下的路基位移场热响应情况,揭示了多年岛状冻土路基在不同状态下的坡向性热变形特征及可能诱发的路基病害。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公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矛盾的问题,G1816乌玛高速(合作至赛尔龙段)高速公路在设计过程中结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现理念,在路基设计中,采用植物防护、构造物预制、使用RPC高强新材料等措施,使填方坡面防护圬工使用量减少83%,挖方坡面防护圬工使用量减少100%,排水构造物圬工使用量减少77%,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在边坡上种草或铺草皮,既可阻止地表水对坡面的冲刷和风对坡面的吹蚀,又可绿化路线,增加美观。在冲刷不严重较缓而高度不大的土质坡面上,可选择适合于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草籽,直接播种于其上。在冲刷较严重的较陡(但不陡于1:1)和较高的土质坡面上,则可采用满铺草皮(平铺或竖铺的方法)。如果草皮来源困难,则可把草皮铺成方格状,在方格内种上草籽。植物防护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公路纵坡设计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风EQ104载重车为标准车型,从汽车运动的牵引平衡入手,讨论了汽车的几种行驶状态,理想的纵坡和不限坡长的最大纵坡,不同的道路阻力系数所对应的减速行程计算等,参考了日本高速公路设计要领,并与我国现行的规范数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同计算行车速度的公路需设置爬坡车道的纵坡值,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和坡长限制长度可比现行规范适当当放松的数值,此建议的提出,对于丘陵和山区高等级公路合理地运用纵坡和坡长设计  相似文献   

18.
评价和验收公路生态恢复工程对保证工程质量十分重要。针对坡面国内客土喷播工程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试验和后期观测,分析了生态恢复工程检验和评估方法,并建议性提出了初步和交工验收技术标准。经实践检验,该方法和标准基本保证了客土喷播工程质量,反应了该区域公路生态恢复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坡面防护包括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对这两种防护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山区公路施工经常需要切坡,自然山体切坡后极易出现滑坡现象。怎样以最小的切坡工程量换取最大的工程效率和工程效益,怎样以最优的切坡形状来最大限度地保持边坡的稳定等,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公路工程师都不得不慎重对待的问题,而要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准确的切坡工程量计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